控制沖動、節制欲望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比智商更具有預測性,而且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獲得。童年教育是培養節制品格的開始,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應将孩子自控力的培養置于重要地位。
延遲滿足
爲了研究控制欲望與成功的關系,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曾做過一個經典的“成長跟蹤實驗”。
沃爾特·米切爾選擇了一所幼兒園,并在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将一些非常好吃的軟糖按每人一顆發給這些孩子,同時告訴他們:如果馬上吃,就隻能吃手裏這一顆;如果等20分鍾後再吃,則能吃到兩顆。在美味的奶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經受考驗。
在這批兒童中,有些孩子急不可耐,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決心等待對他們來說是漫長的20分鍾。爲了能使自己堅持到最後,他們或閉上眼睛不看奶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着了。最後,他們終于熬過了對他們來說漫長的20分鍾,吃到了兩顆糖。
沃爾特·米切爾和他的實驗人員把這個實驗一直繼續下去,他們對接受實驗的孩子進行了追蹤調查,這項實驗一直持續到孩子們高中畢業。結果發現:在4歲時就能以堅韌的毅力獲得兩顆軟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仍能等待,耐心不急于求成,表現出更強的社會競争性、較高的效率和較強的自信心,更加獨立、主動、可靠,能較好地應對挫折,不會手足無措和退縮,爲了追求某個目标,他們像幼年時一樣,仍能抵制“即刻滿足”的誘惑。
而那些急不可耐,經不住軟糖誘惑,隻吃到一顆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更容易有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等個性表現,他們往往屈從于壓力并逃避挑戰。
在對這些孩子分兩級進行學術能力傾向測試的結果表明,那些在軟糖實驗中堅持時間較長的孩子的平均得分高達210分。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沃爾特·米切爾把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遲滿足的能力稱爲“延遲滿足”,一個很通俗的解釋就是能夠等待自己需要的東西到來,而不是想到什麽就要什麽。這個實驗的最終結果表明:面對“誘惑”,孩子當初做出的選擇不僅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了未來的人生道路。
那些在4歲時就能夠爲兩塊糖果等待的孩子,顯然具有較強的競争能力、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付挫折和壓力,他們不會自亂陣腳、惶恐不安,不會輕易崩潰。因爲他們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辦事可靠,所以普遍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
而那些在當年經不住誘惑的孩子,其中約有1/3的人顯然缺乏上述品質,心理問題也相對較多。社交時,他們羞怯退縮,固執己見又優柔寡斷;一遇挫折就心煩意亂,把自己想得很差勁或一錢不值;遇到壓力往往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
這一調查的結果可以說是對節制價值的很好印證。它說明控制沖動、延緩滿足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比智商更具預測性,而且後天可以練習。
耐心的小維尼
隻有那些有耐心的父母才可能把孩子培養成有耐心的人。要訓練孩子的耐心和耐力,父母首先必須有耐心,能夠沉住氣。
媽媽正在埋頭工作,小維尼走過來央求:“媽媽陪我到公園去玩嘛。”
媽媽頭也沒擡地對小維尼說:“媽媽工作正做到一半,等媽媽把文章整理完就出去。”
過了一會,維尼又來催促媽媽:“媽媽,還要等多久?我現在就要出去。”
“維尼,媽媽急着趕工作,你先玩一會兒玩具,還得再等媽媽一會。”
聽到這些,維尼悶悶不樂地到自己屋裏看故事書去了。
媽媽做完工作之後去叫維尼:“我完成工作了,走吧,媽媽帶你出去玩。”
“不,等一等,這個故事我正看了一半。”女兒捧着一本書,模仿着媽媽的口氣說道。
媽媽沒有生氣,她并不因爲女兒的故意模仿而惱怒,她認爲這是教育孩子懂得“延遲滿足”的好機會,也是對女兒的尊重。因此,媽媽很有耐心地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等起了女兒。最後,等到小維尼讀完那個故事,母女倆才一起出門。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欲求過分。或者是剛吃過一塊冰淇淋還想再吃一塊,剛買過一個書包,還想再買一個;或者是不管什麽需求,一想到就要求父母必須馬上滿足,否則就會哭鬧不已。
父母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對孩子的一些日常玩樂、享受的需求給予延緩滿足。最好讓孩子做出适度努力後,再滿足他的欲求。如果孩子想得到新衣服,就要學着自己洗衣服、刷鞋子、整理床鋪。還可以采用積分制,每做一件值得鼓勵的事,就加幾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可以讓孩子獲得想要的某種獎勵。
孩子産生“欲求過分”的問題,表面上看原因似乎在孩子身上,實際上根子還是在家長身上。是家長“有求必應”的行爲滋長了孩子的這種習慣和心态。
家長要學會說“等一等”
通常,孩子年齡越大,欲求的東西越多,從小對孩子的需求給予“延緩滿足”,就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自制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意義深遠。
英子對媽媽蒸的雞蛋羹總是百吃不厭。
一天,媽媽正在廚房蒸雞蛋羹,英子聞見香味跑了進來。
“媽媽,我要吃蛋羹。”
“蛋羹還沒有蒸好,再等幾分鍾吧。”
“我現在就要吃。”3歲的英子開始撒嬌。
“蛋羹沒有蒸好怎麽能吃呢?你先去吃塊面包吧。”媽媽說。
“不,不,我就要吃蛋羹。”英子甚至開始揉眼睛,企圖讓媽媽答應她的要求。
媽媽知道女兒自控能力差,難以抵制外在的誘惑和内在的欲望。爲了讓她明白什麽是等待,媽媽把她帶出了廚房,不再理她了。
過了5分鍾,女兒又跑回廚房,焦急地對媽媽說:“我要吃蛋羹。”
蛋羹的确已經蒸好了,但爲了鍛煉女兒的耐心,媽媽并沒有立刻給她,而是讓她再安靜地等一會兒。她告訴女兒:“再等一等,蛋羹雖然蒸好了,但它現在很燙,你不能吃。”
“不,我不怕燙,我現在就要吃。”英子哭鬧起來。
媽媽沒有再多說什麽,她自顧自地開始收拾餐具。見到媽媽這樣對自己,英子生氣地跑回自己房間哭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蛋羹已經涼了下來。媽媽把它放在了餐桌上,對女兒說:“好香的蛋羹呀,現在可以吃了。”
英子沒有反應,媽媽知道她還在生氣,并不理會她,繼續做其他的事。過了一會,英子悄悄地從房間裏走了出來,到餐桌前吃起了蛋羹。
許多父母不能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過分欲求,常常在有意無意中縱容和培養了孩子的這種心态和習慣。爲了滿足孩子馬上喝水的要求,父母把熱水從保溫壺倒進大碗,又從大碗倒進小碗,最後還不斷地用嘴吹,試圖讓水盡快涼下來。
爲了立刻滿足孩子的喝水要求,父母動用了五六個容器,無暇顧及其他事情,孩子還在旁邊急得直跺腳,大人則在忙亂中不斷地安撫着:“就好了,就好了,快了,快了。”如果父母被動滿足孩子的每一個要求,那麽父母就會成爲孩子的奴隸,即使忙得四腳朝天也不會讓孩子得到一半的滿足。
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質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質。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應将孩子自控力的培養置于重要地位。童年的教育是培養節制品格的開始,“延緩滿足”練習是培養孩子節制品格、提高孩子的自控力的重要方法。
在孩子的成長中,孩子的生活并不會随時都會有父母的呵護,最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設法讓孩子懂得:世界不是以他爲中心,因此,必須學會等待,學會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爲。英子的媽媽則理智地利用“等一等”的方法,有意識地訓練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學會容忍,學會克制
人必須學會在大小事情上進行自我克制,脾氣要服從理性的判斷。哪怕對自己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也許一個人地位低微,但是,如果他擁有一種快樂的性情,那麽,他的靈魂就會因而偉大、高貴和崇高。
法拉第是一個性格倔強、脾氣古怪甚至有點暴躁的人,在他溫文爾雅的背面,是火山一般熾烈的激情。他是一個容易激動甚至脾氣暴躁的人,但是,他高度自律。“他把他火一般的激情化做一束主要的‘光芒’,并使其成爲他生命的不竭動力,而非任由他火熱的激情白白浪費掉。”廷德爾教授說。
在法拉第的性格中,有一點特别值得我們學習——自我克制能力,即一種極其類似于自我控制的品質。自我控制能力是個體在沒有外界監督的情況下,适當地控制、調節自己的行爲,抑制沖動、誘惑,延遲滿足,堅持不懈地保證目标實現的一種綜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識的重要成分,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
在這個世界上,誘惑無處不在,欲望随時會産生。但是法拉第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化學事業中,堅決抵制一切誘惑,專心沿着純科學之路探尋、求索。
正如廷德爾先生所說:“綜觀他的一生,這位鐵匠的兒子、裝訂工的學徒,不得不在15萬英鎊的巨額财産和他所熱愛的科學事業之間決定取舍。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後者,死時他一貧如洗。但是,他的名字在40年裏一直光榮地列于英國科學名人錄的榜首。”
曆史上,自我克制極強的偉人們的例子數不勝數。曆史學家安格迪爾是法國少數幾個拒絕屈服于拿破侖政權的文人之一。他極端貧困,僅靠面包和牛奶度日,一天的花費僅僅3個蘇拉。但是他說:“我還可以爲征服者馬侖戈和奧斯特裏茲一天節省兩個蘇拉。”
朋友勸他屈服于拿破侖,說:“如果你病倒了,你将需要救濟金的幫助。爲什麽不像其他人一樣呢?向皇帝獻殷勤——你需要仰仗這個而生活。”
“那我甯願去死。”曆史學家擲地有聲地回答道。
安格迪爾并沒有死于貧困,在他94歲臨終前夕,他對他的一位朋友說:“來,看一看我這個仍然充滿活力的将死之人吧!”
詹姆斯·奧特勒姆同樣具有這種傑出的、高尚的、自我克制品質,不過,他是在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展現這種品質的。在他的一生中,他高尚的寬容精神特别突出。
作爲一名高級軍官,詹姆斯·奧特勒姆即使不贊同某項政策,他還是會盡力去貫徹執行它,在其義務範圍内,他決不動搖、畏縮。在侵略西德地區問題上,雖然他并不贊成這一政策,但是,在整個戰争期間,他的部隊被納皮爾将軍認爲是最好的部隊。
即使如此,詹姆斯·奧特勒姆也并不是一個單純的執行者,他仍然有自己的思考和是非觀念。戰争宣告結束,征服者開始大肆掠奪西德地區時,奧特勒姆說:“我不贊成這一戰争政策,不準備分享這種‘獎賞’!”
詹姆斯·奧特勒姆的自我克制能力又一充分,體現在另一個故事裏。戰争期間,上級派給他一支強大的部隊去援助正在攻打拉克瑙的哈夫洛克。作爲一名高級軍官,他完全有權擔任主要指揮官;但是,鑒于哈夫洛克已經做的一切,他極其無私地把結束戰鬥的光榮任務交給了這位部下,而且他自願爲哈夫洛克提供幫助。
人類必須容忍和克制,脾性必須服從于理性的判斷,必須盡量避免壞心情、壞脾氣影響自己,避免養成尖酸刻薄、好挖苦人的習慣。—旦人們的思想松懈,這些東西就會乘虛而入,卷土重來,就會在我們的本性上爲它們建立永久的基地,就會永遠盤踞在我們的心靈中。
培養孩子的自我克制能力,培養他的理性思考和判斷能力,是孩子今後能夠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個人想光榮、和平地度過其一生,他絕對有必要學會無論在大事小事上都要自我克制。
珍惜孩子的“三分鍾熱度”
控制自己生氣的沖動,控制自己的情感是一個人應該必備的基本素質,也是一個人心理成熟的要素之一。父母要着力從小培養孩子的這項品質。訓練孩子情感控制可以通過一些小遊戲來實現。
“取棍子”遊戲
勞倫斯·沙皮羅在《EQ之門: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中介紹的“取棍子”遊戲,是一種指導孩子進行自我控制的傳統訓練方法。
在遊戲中,一個叫邁克的孩子全神貫注,要把綠棍子下的紅棍取出來。因爲太專心,手都有些發抖了。他隻有在不碰到綠棍的前提下,移動紅棍,才可以把紅棍取出來。這時另一個孩子對着邁克做鬼臉,對着他的耳朵吹氣,還說他是塌鼻子,屁股腦袋,試圖分散他的注意力。
邁克全然不爲所動,慢慢呼吸,放松肌肉,眼睛緊盯着目标。他知道要想赢得這場遊戲,必須排除他人惡作劇的幹擾,集中注意力。他在内心克制着自己,終于,他成功地把紅棍子取出來了。
這項遊戲内容很簡單,但需要參加者能集中注意力,具備很好的動作協調能力,目的是教會孩子情感控制技能。
情感教育必須針對大腦思維和情感兩部分。孩子在遭到取笑時,隻告訴他怎麽做是不夠的,應該同時學會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
孩子生氣時,會臉色通紅,身體發緊,高度緊張,在動作、面部表情和體态上都有表現。成功的訓練方法是要孩子首先認識這些标志,然後通過深呼吸、分散注意力等辦法,使自己身體平靜下來,最後完成遊戲。還可以把訓練過程記錄下來,讓孩子看看自己當時的表現,這樣更有利強化他的情感控制技能。
除此之外,訓練情感控制還有其他的方法,比如讓孩子學會協商而非争論打鬥的方式解決問題。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步驟實現:
首先,兩個孩子面對面坐着,同意通過協商解決問題,尊重對方意見,不罵人,不取笑人。每人先陳述自己的想法(想要什麽,爲什麽要),然後陳述對方的要求。每個人都必須擁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否則就不可能成功地達成協商。
協商的精髓就是最終實現雙赢。每人必須同意至少3條可能的解決辦法,其中有妥協,但雙方都不失立場。然後,兩人權衡每一種方案。到此時,他們已經站到一個戰壕裏,共同尋找雙方滿意的解決辦法。
最後,兩人訂下協議,将最好的方案付諸實施。協議應詳細說明執行方案的人員、内容、時間、地點和方法等。
這種方法适合年齡稍大一點的孩子。人們發現,在訓練過程中,自我控制能力差、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的孩子,能更有效地充當起調停人的角色,他們自己的行爲能夠戲劇性地得到改善。
“注意看”遊戲
兒童教育專家M.S.斯特娜認爲,隻有先讓孩子養成專心的習慣,他才有可能在成人後對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不會被其他事情幹擾。而且有了專心的習慣,他的記憶力及自我控制能力還會有所提高。“注意看”遊戲是培養孩子專心做事的方法。
斯特娜和女兒維尼夫雷特常玩這種遊戲。這種遊戲引起孩子的極大興趣,而且激起孩子的好勝心以及不服輸的精神。
斯特娜用的辦法是,一隻手抓住五六根彩色的發帶,在女兒面前一晃而過,然後問女兒有幾根。開始時,速度比較慢,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注意看。後來速度越來越快,到最後隻是眨眼間的事。起初女兒說不準,但後來準确率就大大提高了。剛開始玩遊戲時,女兒輸的次數比較多,後來女兒猜對了,就反過來考媽媽,媽媽反而輸得更多。每到此時,女兒童心大起,并開始責怪外婆爲什麽不早點用這個方法訓練媽媽。
除此之外,斯特娜還會給女兒一個有各種圖案的小花瓶,讓女兒觀察一分鍾,然後讓女兒說出上面有幾種圖案,是什麽顔色。或者把孩子領到一個房間裏,讓孩子看看有什麽東西,然後對房間裏的東西做個變動,再讓女兒觀察,看能否說出變化。
這些“注意看”的遊戲主要是培養孩子的注意力,也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節制品格。因爲孩子要在遊戲中取勝,必須在一定時間内,克制着自己,保證注意力不分散,集中于某一對象上。如此反複訓練,不但提高孩子的觀察力,培養了孩子自律自制的品格,還鍛煉了孩子的記憶力。
“三分鍾”遊戲
另外還有一種名爲“三分鍾”的耐性訓練法,它同樣也是訓練孩子專心緻志的好方法。
皮奈特隻愛看電視和玩遊戲,對書本不感興趣。一天,父親拿着個沙漏,告訴他說,這是古時候的鍾表,裏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正好是3分鍾。皮奈特想玩玩這個沙漏。這時父親說,以沙漏爲計時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書,每次以3分鍾爲限。皮奈特很高興地答應了。皮奈特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意看書,而是一直看着那個沙漏,3分鍾一到,便跑去玩了。
父親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數次之後,皮奈特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了。雖說約定3分鍾,但3分鍾過後,因爲故事情節吸引人,皮奈特聽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父親堅持“三分鍾”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皮奈特爲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
父親用這種循序漸進的訓練方法,對皮奈特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實際上是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内專注于某一對象,久而久之,孩子養成習慣,也就提高了自制力。
3分鍾,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點,3分鍾後立即打住,既使孩子覺得父親守信,也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發他主動學習的動力。當然,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試了一兩次後覺得沒效果就放棄了。
另外,節制包括對自己精神方面的克制,也包括對自己欲望的自制。自律的節制品格表現在對待财物上就是節儉。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生活節儉的習慣,也是培養孩子節制品格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