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好奇,之後就有了觀察的興趣,這是小狼經常使用的學習方式。好奇心是與注意力有關的一種重要心理現象,有了好奇心才有繼續觀察、從中學習的可能。即使是在忙碌的狩獵期間,狼族仍舊表現出對環境的高度好奇心。
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之一,它們不會将任何事物視作理所當然,而傾向于親身體驗和研究。對于它們來說,無論是一根馴鹿的骨頭、一隻鹿角,一塊野牛皮、一顆小松果,還是露營者遺留的登山背包,抑或是背包裏面所包含的各種物品……大自然裏每一種了無生機的物品,都有可能成爲它們的玩具,每一種事物在它們的眼裏,都蘊含着無窮無盡的可能——神秘、新奇的發現,或意外驚喜,這些都令它們感到驚異與神奇。
先是好奇,之後就有了觀察的興趣,這是小狼經常使用的學習方式。好奇心是與注意力有關的一種重要的心理現象,有了好奇心才有繼續觀察、從中學習的可能。即使是在忙碌的狩獵期間,狼仍舊表現出對環境的高度好奇心。
一位長年在阿拉斯加進行研究工作的人,曾經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講述了一個關于狼族好奇的故事:
有一次,我在寒冷的原野外,奔波于不同的觀測站,進行資料搜集的工作。當我從雪車上下來,準備開始搜集資料時,一陣強烈的被“跟蹤”的感覺突然湧上心頭。當我緩緩地轉過身之後,恐懼感從頭頂直竄腳底,吓得渾身發顫,直冒冷汗。
在身後的一小片樹林中,我發現有五六隻野狼正在凝視着自己。我依然記得,當銀灰色的狼群融入紛飛的白雪之中時,那情景美麗得令人震驚、令人畏懼。它們寸步不移,而我,則是動彈不得。最後,當我緩慢地跨上雪車駛離現場,回頭張望狼群時,發現它們仍舊站立原處,凝視着自己的離去。
過了一段時間,飛馳過好幾千米的路途之後,我停在另一個觀測站前,開始進行該處的資料搜集工作。就在此時,我又一次感受到了同樣的感覺——震驚得動彈不得。當我轉過頭往後看時,清楚地看到它們如同一群灰色的“鬼魂”,正以凝望的眼神勾引着自己的心神。
當天,同樣的情景不斷地重複出現,直到我結束工作,返回基地帳篷爲止。其實,我已經習慣了這種情形,也能預期狼群可能跟随自己而移動。不過,直到後來,我才知道狼群很清楚:野外的世界是它們的世界,而帳篷内的世界,則是我的世界。
在那一整天裏,狼群的表現充分顯露出它們對我,以及我的“雪車”的好奇心。它們并沒有進行任何威脅性或攻擊性的行爲。隻有當我滞留某處工作時,它們才會遠遠地眺望着我,而我從來不知道它們究竟是如何從一處移動到另一處的。
由于好奇,狼群之間經常進行各種嬉戲,這與人類小孩之間的嬉戲并沒有什麽差别。它們有時扭打,有時躲藏在樹木或岩石後面設陷阱偷襲彼此,有時玩“躲貓貓”,以各式各樣的方法追逐友伴等。狼族從這種赢得競賽的過程中,學習到了“自信”,同時,也提高了尋找食物的技能。
人類也是如此。在人類社會裏,對任何事物都保持一種強烈的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别強。這種人對大家覺得平常的問題,依然保持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驅使着他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好奇心巧妙地稱爲“狼性法則”,以表示人類向狼族學習的決心。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看到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探個究竟,小的時候更是這樣,孩子會對自己所看到的一切感到驚奇,常常會向父母問這問那,久而久之即使最有耐心的父母也會感到麻煩、費勁,其實他們往往忽視重要的一點,好奇心是促使孩子學習、成長的良機。
著名科學家貝弗裏奇曾說:“科學家的好奇心通常表現爲探索對他所注意到的,但尚無令人滿意解釋的事物或其相互關系的認識。他們通常有一種願望,要去尋找其間并無明顯聯系的大量資料背後的原理。這種強烈願望可被視爲成人型的或升華了的好奇心,所以好奇心是長久以來構成智慧的一項重要特征。”
假如你想讓孩子的智慧之花早日綻開;讓你的孩子有創新的靈感和激情。那麽,就讓他仔細觀察生活吧!一個不熱愛生活、對周圍的一切都漠然視之的人是不會擁有一顆好奇之心的。如果你想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舞台上做一顆明亮的星,就從現在開始邁出你輔助他成才的第一步——記住“狼性法則”,強化他們的好奇心吧!
激發孩子創造力的最大技巧
興趣是最好的導師,幼年階段對周圍事物産生好奇、發生濃厚的興趣,可能是終生成就的源泉。興趣是兒童對某種事物探索的欲望,隻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望,孩子就會從内心的深處去研究喜歡的事物,才會不知疲憊、樂此不疲。
14歲的富爾頓時常和同伴劃竹篙小船到河裏去釣魚。當時還沒有汽船,當河水流得很急,船在逆水行進的時候,隻靠一根竹篙撐動的小船行動起來又緩慢又費勁,一次一次的勞累使愛用腦子的富爾頓開始思索:能不能制造一樣東西來幫人劃船?這樣既省了力氣,又可以節省時間。
這個想法一直盤旋在富爾頓的腦海裏,他煞費苦心地捕捉創造的靈感,決心把這個既像是玩具又像是機器的東西設計出來。但光是想象是沒有用的,富爾頓一頭鑽進舅舅家的工棚中,利用那裏齊全的工具和材料,開始将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
一鼓作氣地忙了7天,富爾頓帶回家一件新奇的玩意。
所有的人都很好奇,他們不明白這個東西是做什麽用的。富爾頓笑笑,把夥伴們帶到那條湍急的小河,他把那件東西裝在小船上,先用手搖動幾下,接着就聽到“突突突”的聲音響起來了,人們在船上也感覺到船的抖動,船尾有一股被攪動的浪花翻滾着。船開始自己行駛起來,而不要再用人來撐竹篙,不需要用人劃船了,船卻走得比往日快很多!夥伴們圍着富爾頓歡呼起來。
那一件使大家驚奇得喊不出名字的東西,就是現在汽船上的輪子!後來,富爾頓不斷地設計創新,不斷地摸索改進。終于成爲有史以來第一個創造輪船的人。富爾頓幼年時的興趣啓發他創立了自己的事業,并爲之奮鬥終生。
生活需要好奇心,需要興趣所激發的創造火花。如果你的孩子在全市音樂比賽中一舉奪冠,或者在校園編程大賽中榮獲第一名,那麽他絕對有實力成爲歌唱家或電腦奇才;如果你的孩子愛玩電腦,你可以追求成爲下一個比爾·蓋茨;如果你的孩子喜歡遊泳,他可以立志成爲遊泳運動員;如果你的孩子看重金錢,他可以學習企業管理,成爲一個猶太商人一樣精明的企業家。在制定人生大目标的時候,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揚長避短,肯定能順利走向成功。
科普作家法布爾原本是個教師,在法布爾看來,種族衆多的昆蟲王國,是比人類社會還要有趣的世界,而在當時,這個神奇的領域幾乎無人認真地探索過它的奧秘,法布爾決心做第一個研究者!
于是,在課餘時間的校園一角,經常可以看見法布爾趴在草地上,以一個觀察員的身份開心地觀看黃螞蟻與黑螞蟻打仗,看雙方陣容的變化,在觀察中發現螞蟻是用接吻來傳遞信息的,它們帶着互相厮鬥的勇猛勁頭,頑強拼殺直到援兵大隊的匆匆趕來……這真是趣味無窮!
長期的業餘研究使法布爾積累了大量豐富的觀察記錄和心得體會,這不僅有效地促進了他所教授的生物課,博得了師生的一緻好評和欽佩,而且使他寫成了聞名全球的《昆蟲記》。
18歲的鐵路職工米丘林對園林非常感興趣。作爲一名普通職工,微薄的收入使他無法用心經營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爲了能夠擁有一塊種植果樹的園地,米丘林節衣縮食,日積月攢,好不容易租種了一塊貧瘠的荒土。
開心的米丘林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上了各種各樣的果樹作爲科研的基地。他頂着寒風翻地,辛苦勞作,終于培育出許多色美味香、果肉豐滿的新品種,創立了自己的園藝學體系。興趣的力量使他成爲蘇聯和全世界著名的園藝人才,最終成爲蘇聯有名的生物學家。
别急着告訴答案
科學并不是隻有像愛因斯坦那樣絕頂聰明的人才能掌握,也不需要大堆的科學術語和昂貴的科學設備,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并且積極和他們一起探索就行了。
安娜是一名普通的七年級學生,一次,全班人一起到普林斯頓大學參觀。在噴水池邊,安娜看到一個男人站在那兒,聚精會神地盯着水珠落下,頭一會兒偏向左邊,一會兒偏向右邊。好奇的安娜走近他,發現他在自己面前不停地晃動着右手手指。
察覺到背後有人,觀測者轉身問道:“小姑娘,從一大片瀑布中看出一個個水點來,你做得到嗎?”然後,他開始繼續搖晃他的手指。
安娜被感染了。她學着他的樣子,在噴出的水流前伸出自己的手指晃動,頓時,水流仿佛凝固成千萬個微滴。他們開心地在那裏看着,交流并改進着自己的觀測技巧。最後,先前的觀測者要走了,他望着安娜的眼睛叮囑:“孩子,别忘了,科學就是像這樣子去探索、去尋找樂趣!”
這位噴水池邊的觀測者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他通過這個事例告訴孩子:科學就是探索,探索使人快樂。
孩子們就像天生的科學家,本能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渴望探索周圍的世界,隻要對他們進行積極的引導,就一定能幫助其進入神秘的科學世界。
一位科學家到某農村小學二年級的一個班,與學生座談“以科學爲職業”這個題目。可愛的孩子們不停地問道:
“您看見過蚱蜢吃東西嗎?可是,我學它們的樣子吃草葉,卻把肚子吃疼了。這是爲什麽?”
“眼淚是什麽做的?”
“小蜘蛛是從哪找絲結網的?”
“我是不是像個裝血的口袋?不然,爲什麽不管什麽時候弄破皮,都會有血流出來?”
科學家認真傾聽孩子們千奇百怪的問題,他微笑着鼓勵着他們,雖然對于孩子們的問題他并不是全部都知道,都能回答上來,但是他仍微笑着說:
“不知道。不過,也許我們可以找出來。”
然後他開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讨論他們的問題。
鼓勵孩子們去探索有時候更甚于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即使你知道孩子所提問題的答案,也要抑制回答的欲望——須知,那樣做隻會喪失讨論機會。強化刻闆的教育将會帶給孩子錯誤的概念:科學不過是儲存在成人頭腦中的一大堆事實;科學意味着各種煩瑣深奧的解釋。世界上充滿了正确答案和錯誤答案。但科學是需要探索的,它并不僅僅是列舉事實,而且還解釋背後的意義。
進行探索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父母要留給孩子們時間思考,耐心地等候他們經過思考後的回答。成年人一個大毛病就是盼望孩子一問即答。研究顯示:成年人等候的耐心通常不超過一秒鍾——這樣短的時間孩子根本來不及思考。
而當你給孩子超過三秒的“等待時間”時,孩子們的回答往往更符合邏輯、更完整和帶有創造性,孩子思考的能力也将更爲完善。
在幫助爸爸洗刷盥洗室的時候,瑪格麗特發現盥洗室裏用的橡皮活塞擠壓地面時,會和地面粘住,用盡全力才能把它們拉開。
瑪格麗特很困惑地對爸爸說:“爸爸,我要用好大的力氣才能把它們拉開。”
爸爸問:“爲什麽你用這麽大的力氣才能把它們拉開呢?”
瑪格麗特稍微想了一下說:“因爲裏面的空氣被封緊了。直到我拉出一條縫,才全部跑出來,于是就聽見‘啪’的一聲響……”
爸爸沒有發表評論,他耐心地看着小瑪格麗特。
瑪格麗特說:“嗯,也許不是這樣的,讓我再想想。”
過了一會,她開心地說:“爸爸,我知道了。是因爲所有的空氣都被擠出了活塞,裏面的空氣壓力比外面的大氣壓力小。”
一旦你把孩子引入對科學問題的讨論,不要急于表态“說得對”或“很好”,這些誇獎話對鼓勵良好行爲很有效果,但對促進科學交談有弊無利。
同時,你也不要催促孩子“想”——這樣說毫無意義,因爲孩子本來就在想,即使你不告訴他們。更糟的是:這可能把交談變成一種“表現”:他會揣測你希望的答案,并用盡量少的話說出來,以免猜錯時受的責備太重。而且,做出的反應如果以問号結尾,如“是這樣嗎?”并不意味着他想繼續讨論這個題目,而隻是想以此證實答案的正确性。
懲罰你,跟爸爸一起把玩具恢複原狀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爲了給孩子努力的方向,他們不惜花錢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向孩子講述成功人士的成長經曆,希望借此找到孩子的成才之路。但他們或許不知道,可能僅僅是對孩子興趣和好奇心的一點點不耐煩或批評,就可能斷送孩子一生的命運。
一位母親帶着自己5歲的孩子去拜訪一位著名的化學家,想了解這位大人物是如何踏上成才之路的。化學家沒有跟他們講述自己的奮鬥經曆和成才經驗,他把他們帶到了實驗室。
第一次到實驗室的孩子很興奮,他好奇地看着到處都有的林林總總的瓶子和裝在裏邊的五顔六色的溶液,看看化學家,看看母親,過了一會兒終于試探性地将手伸向盛有黃色溶液的瓶子。這時,他的背後傳來了一聲急切的斷喝,母親快步走到孩子旁邊,孩子吓得趕忙縮回了手。
化學家哈哈笑了起來,對孩子的母親說:“我已經回答你的問題了。”
母親疑惑地望了望化學家。化學家漫不經心地将自己的手放入溶液裏,笑着說:“其實這不過是一杯染過色的水而已。你的一聲呵斥出自本能,但也呵斥走了一個天才。”
許多父母都容易犯下這個錯誤,他們總以經驗來約束孩子的好奇心,于是孩子們也就習慣于接受現狀而不敢探索創造,踏上的隻是和父母同樣的道路。
托馬斯今年5歲,他聰明伶俐,對任何事物都有強烈的好奇心。
有一天,爸爸媽媽在廚房做飯,托馬斯獨自在客廳裏玩耍。百無聊賴的他對一個精緻的玩具汽車産生了興趣,想拆開來看個究竟。可是,拆開以後,就再也裝不上去了。
當母親看到被“肢解”的新玩具時,便十分生氣地對托馬斯說:“你怎麽這麽頑皮。這可是爸爸送給你的生日禮物,剛買沒幾天,你就把它拆了,看爸爸怎麽收拾你。”
托馬斯惴惴不安地等待着爸爸的懲罰。可出乎意料的是,爸爸不但沒有生氣,反而笑着對他說:“托馬斯,爸爸跟你一起把玩具裝好,行嗎?”
就這樣,爸爸和托馬斯開始一起來擺弄這些玩具。在拆裝這些玩具的過程中,爸爸不斷地給托馬斯講解玩具的構造,鼓勵他自己完成組裝小汽車的任務。經過幾個小時的努力,父子倆終于成功地将玩具恢複了原狀。托馬斯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機械知識。
能拆開玩具,說明孩子有求知的欲望,能自己去看待問題、研究問題。當父母的不能一味地批評,更不要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否則的話,就扼殺了将來的人才,因爲生存的技巧就在于你敢不敢去探索知識,去探索未來。
閱讀需要誘惑
好奇心不是憑空産生的,它是可以培養的,如果學習的内容就像一壺白開水,沒有一點懸念,沒有人會對此産生興趣,真正的趣味學習在于制造懸念,由淺入深。
紅牆環繞、綠樹成蔭的印度加娜廟最近香火旺盛,遊人如織,一派繁榮景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廟裏提供了新的特色服務——供遊客窺探用的加了鎖的房間,以及加娜廟新來的說話從來都隻說半句的和尚。
加娜廟的大門裏面放的是一道影壁,它擋住了人們的視線。在廟裏,和尚們還有意鎖了幾間房,供人們窺探之用。房裏放了屏障,窺探起來就很費勁,很不方便了。但人們卻要看,一定要伸着頭去看,千方百計,努力去看。一張老床,一隻老櫃,一雙舊鞋,再向裏看,能看到一個小泥菩薩……總之,人們樂此不疲。
看不清的加娜廟因此被來訪者賦予許多神秘的想象,編出許多的故事,越來越多的人慕名而來,想要一睹它的風貌。
而廟裏倍受歡迎的和尚,也隻是從遠方來的一個知識一般的和尚,他說話隻說半句,純粹是因爲口齒不清,說話能短則短,從來都是說半句,因而從來沒把什麽事情說完整過。但就是因爲這,前來讨教的人推崇的不得了,紛紛傳言說這和尚靈,深不可測,這就像是加娜廟,不完整最好。
人們對加娜廟和這位和尚都保持着極大的興趣,供爲神靈,前來燒香磕頭的人與日俱增。這并非是因爲加娜廟的香火靈驗,更不是因爲這位和尚有什麽法術,而是因爲人們自己總将自己鎖在一種窺探的角度和好奇的猜疑中,這種角度和心理束縛了人們的視野,也激起了人們的興趣。
但是曆史上曾有一段時間加娜廟因遊人稀少,被迫關閉。當時的加娜廟地方不大,廟門卻很是寬敞,行人從廟前走過,廟裏的景緻一覽無餘,因此,真正購票進廟的人越來越少,加娜廟被迫關閉。
關閉後的加娜廟反而激起了大家的興趣,遊人開始在門前停留,扒着門縫兒向裏窺探。從細細的門縫兒向裏窺探,能看到的景象隻是一角磚地,一塊紅牆,一棵老樹,剩下的東西全被遮住了。确切地說,根本看不見什麽。但越是看不見,人們越努力去看,一個個地扒着門縫兒要看好長的時間。甚至連工作人員也被感染了,也扒着門縫兒向裏看,是不是發生了什麽事。其實什麽也沒有,一切如同往日。
當地的和尚很好奇,偷偷數了數每天扒着門縫兒向裏面窺探的人數,這一數大家都吓了一跳,窺探的人竟比往日大敞大開着廟門時多了幾十倍。一個接着一個。
受此啓發,重新開放的加娜廟有了很大的變化,和尚們開始刻意爲加娜廟制造懸念。人們不知道裏邊是什麽,購票踴躍。于是就有了開頭那種繁榮的景象。
世上好多事,就像這加娜廟的廟門,是不能大敞大開着的,得永遠保持一種讓人窺探的方式,勾起人們的好奇心,才會被認爲有意思,有奔頭。眼前的事物才會變得其樂無窮。
教育孩子也跑不出這個圈子。有一對父母,他們不是把孩子看的書放在書桌上,而是把這些書籍藏起來,可愛的孩子覺得父母既然把它藏起來,肯定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便“偷”來仔細閱讀。可見,隻要掌握了孩子的好奇心,就别怕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是父母成功引導孩子的關鍵所在。
将學習融入遊戲中
孩子的好奇心、興趣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對于原有的學習内容,他們很容易出現經常性的厭倦情緒,這是因爲小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愛玩、喜新厭舊,一成不變而又需要不斷重複的學習很容易使他們感到厭倦,這很不利于他們的深入學習。這時,可以通過孩子自己選擇遊戲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和老師都清楚,隻要每天堅持練習,不管是彈鋼琴還是拉小提琴,孩子相應的能力都會日積月累地不斷提高。但是如何讓孩子一直保持興趣,卻一直是令家長們十分頭疼的事情。
寅次是一個聰明靈巧,很有小提琴演奏天賦的孩子,無論什麽曲目,他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内學會。但他的問題也很明顯:隻要開始學習一首新曲子,寅次就會表現得熱情十足,他不僅用心地聽老師講課,還非常努力地練習,其表現和一個刻苦用功的好學生沒有兩樣。但是,一旦他覺得自己學會了,就會馬上松懈下來,再也不願意花一點工夫在同一首曲子上。作爲一名初學者,他不具備足夠的毅力和耐心,而這樣子是很難取得大成就的。
除此之外,由于寅次總是學得比其他的孩子快,所以,當别人還在認真練習,試圖掌握新曲子時,寅次就已經變得無所事事了。當他覺得一個人很無聊時,開始不斷地做鬼臉、發出陣陣怪叫聲,或者将女同學的辮子綁在課桌上,他調皮搗蛋的行爲不僅把孩子們逗得大笑,還嚴重擾亂了課堂紀律和學習氣氛,影響了其他孩子的學習。
一次,正在搗亂的寅次被鈴木老師(日本著名教育家)發現了,老師爲了懲罰他,不僅每次上課都讓他待在自己身邊練習曲子,還讓他長時間地重複練習,以免他接觸到别的同學。
寅次一次次找老師報告:“老師,我已經練完啦。”
老師也一次次告訴他:“還不行,必須再努力,直到非常熟練爲止。”
寅次并不能理解老師維護課堂紀律,打磨他毅力和耐心的一片好心。相反,因爲在每堂課都是練習同一首曲子,時間長了,他便養成了松懈、應付的壞習慣,經常跟父母吵鬧,說是不願意繼續學習了。
經過溝通,寅次的老師和父母終于明白,寅次不想去上學,并不是因爲他不想學習,而是枯燥的練習使他失去了好奇心。
孩子是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的群體,如果沒有新奇的事物,他們很難長時間專注于一件事情。單調的彈鋼琴和拉小提琴練習會讓他們疲憊不堪。爲此,老師需要讓學習的方式具有趣味性。
如何提高孩子們練習同一首曲目的興趣呢?鈴木老師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一次,鈴木老師和妻子一起去逛百貨大樓,當時,百貨公司正在開展一個“抽簽中大獎”的促銷活動,參加的顧客似乎都非常踴躍。看到他們欣喜若狂地瘋狂擁擠時,鈴木老師忽然靈機一動:“如果在教育孩子時采用‘學習抽簽法’會取得怎樣的效果呢?”
第二天上課時,鈴木老師決定試一試自己想到的新方法。他向孩子們宣布,上課前大家要先來做一個遊戲。他把寫好曲目的竹簽放進竹筒搖一搖。然後說:“寅次,你來抽一支簽吧。”
十幾雙眼睛充滿了疑問和探尋,它們注視着跑到老師身邊的寅次,寅次則屏住呼吸抽了一支簽。“是《巴赫的波爾卡舞曲》。”鈴木老師說,“寅次同學,這是你抽到的結果,那麽你是否同意今天就學習這支曲子呢?”
寅次使勁點頭:“我同意,我同意,抽簽的結果哪能随便改呢。”
原來如此,孩子們紛紛明白了,他們覺得這個遊戲一定很有趣,于是一個個地舉起小手,圍着老師大聲叫喊:“該我了,該我了。”“我也要抽!”“該輪到我抽了。”“老師,我有點夠不着。”
最後,所有的孩子都抽到了自己的簽,他們無比熱情地投入了練習,連“調皮大王”寅次也沒有再搗蛋。他練習得很認真,因爲他認爲“這支簽是我自己抽中的,如果練不好該多丢臉呀!”
這個由鈴木老師創造出的“學習抽簽法”從此在音樂教室開始推廣。實踐證明,它能夠非常有效地調動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孩子們表現出非常歡迎的态度,學習起來勁頭十足,不管是學習新曲子,還是練習曾經學過的曲子,他們都顯得信心百倍。他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地演奏中簽的曲子,因爲那是一個“好彩頭”。
後來,學校和父母發現,不管是在課堂上練習學過的曲子,還是在家裏練習課外布置的曲子,都可以采用“學習抽簽法”。對于那些初學的學生,“學習抽簽法”尤其有效,因爲可以激發他們在家中主動練習的熱情。
通過這種方法,孩子們進步非常明顯。寅次已經能夠極其熟練地演奏巴魯特的《小提琴協奏曲》,一些四五歲的孩子也能自如地演奏巴赫的《小步舞曲》和《快樂舞曲》。
興趣是最大的老師,當學習變得沒有新意,一成不變的時候,孩子學習的興趣就會下降,效率就會降低。如何想辦法培養孩子的興趣,将學習融于遊戲中,才是引導孩子學習的關鍵。
在孩子眼裏,隻有自己喜歡的遊戲才願意不厭其煩地做,因爲這是他們的天性。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不要指望孩子能具有那種所謂的“自覺性”。即使孩子對學習産生了厭煩,家長也萬萬不能責備,而應該進一步尋找讓孩子願意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