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教子故事:
8歲的約翰上學時常常忘記帶午飯,每當這時,他就打電話要求媽媽到學校給自己送飯。約翰的媽媽是一位會計師,工作很是繁忙,約翰的壞習慣使得她深受其害,經常被打斷工作不說,也極爲耽誤時間。
爲此,媽媽多次找約翰談話,但無論是苦口婆心說道理,還是氣極了打罵,收效都微乎其微。約翰照舊記不住帶飯。
很偶然的一次機會,約翰媽媽去聽教育指導專家的講課,聽到“自然懲罰法則”這一新的教育理念——“自然懲罰法則”的具體含義是:當孩子在行爲上犯了錯誤時,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直接造成的後果,給孩子以心理懲罰,使他們能夠正确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自覺改正錯誤。
約翰媽媽決定試試這個方法,讓孩子自己嘗嘗錯誤的結果。于是,媽媽找到約翰談話,認真地告訴他:“約翰,媽媽覺得你已經長大了,有能力爲自己的事情負責。媽媽工作很忙,不能總是給你送飯到學校。如果你下次還是忘記帶飯,你應該自己對此負責。”
約翰答應得很痛快。但是第二天,約翰還是忘記帶飯了,他習慣性地又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忘記帶飯了。您給我送來好嗎?要不我就得餓肚子了。”
媽媽說:“我們已經說過了,約翰。你應該爲自己的行爲負責。媽媽很忙,沒空過去給你送飯。”
約翰繼續跟媽媽磨,但是這次媽媽很堅定。她很和藹但堅決地拒絕了約翰的要求。
約翰沒辦法,隻好餓着肚子。整整一下午,約翰都在忍受饑餓的折磨。
晚上回到家的約翰很是生氣,媽媽決定不安慰他,讓他自己好好想想。體驗到自己因不帶午飯而忍受饑腸辘辘的滋味。約翰雖然不是很開心,但在以後,媽媽發現,約翰真的很少再忘記帶午飯了。
如果您也擁有一個像約翰那樣的搗蛋鬼,您會怎麽處理類似的情況呢?或者說您的寶貝更調皮,他總是喜歡摔壞玩具,還不愛閱讀,您又該怎麽辦呢?
解決方法很簡單:您隻要一句話——運用“自然懲罰法則”,鄭重其事地向他宣布一個月之内不再給他買新玩具,一個動作——套用“狼性法則”,把他需要閱讀的圖書藏起來,吊足他們的好奇心就OK了。
其實,孩子的第一種“問題”行爲背後都隐藏着某種心理需求,優秀的父母會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對事物産生興趣或改正缺點,就像中國近現代教育家陳鶴琴所說的:“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當……總的來說,他們是好遊嬉的、好奇的、好群的、好模仿的、喜歡野外生活的、喜歡成功的、喜歡别人贊許他的。”而打罵和強迫孩子,無疑是最蠢笨的教育方式。
作爲父母,我們愛孩子,但我們更應該懂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特點,絕不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否則,就會事與願違,導緻孩子自卑、自閉、不自信,甚至因此毀掉孩子的一生。
正所謂“愛不需要理由,但是愛需要技巧”。家長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真的可以讓孩子的命運有“千差萬别”的不同。隻要父母懂點心理學,再去談教育,自然水到渠成、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