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
冬日寒風徹骨,鄭克臧披着黑色大衣,背着手,沉醉地欣賞着煉鋼廠内,那平埔族工人揮汗如雨的身影。
工人們的吆喝聲、機器的轟鳴聲、鋼與鐵的摩擦聲不絕于耳,交織成一首歡快激烈的交響曲。
一旁的東甯總制使陳永華和營繕司主事闾範成目瞪口呆。
這是鄭克臧努力了十多天的成果,天知道教這些平埔族工人操作煉鋼機器有多麽艱難,但他鄭克臧熬過來了。
好就好在這些機器都不先進,勉勉強強能教會。
這陣子平埔族工人學得特别辛苦,但他們甘之如饴,而且學會之後,就是力氣活了。
他們在鄭克臧這邊包吃包住,穿得又暖,非常快活。
據領頭的人說,他們這一百個平埔族人分成五個生産小隊,每個月都有工錢拿。
有工錢就能跟他們的神使大人換糧食換衣服,幹得好的拿得多,幹得差的拿的少,非常公道。
聽說他們要是幹得好,後續還給他們建堅固的石頭房子住,就像這個廠房一樣的材質。
看着一桶桶鋼水被送去冷卻,還有倉庫存儲的那些硬度和韌性驚人的鋼錠。
闾範問出了心中的疑惑:“監國殿下,這些神器您是從何得來的?”
鄭克臧指了指天空,答道:“天授之。”
聽上去故弄玄虛,但這話陳永華信了,他是總管明鄭勢力後勤的人,見識很廣。
他一眼就看出這些機器巧奪天工,又是龐然大物,即便是紅毛夷人也不可能造得出來,隻有上天賦予才說得通。
“有此神器,何愁華夏不興,何懼區區建奴。”陳永華直抒胸臆。
這段時間陳永華忙于政事,還要消化鄭經戰敗的消息,沒時間來關照他的好女婿鄭克臧。
沒想到這女婿給了他一個大驚喜,算是勉強撫慰了他受傷的心靈。
鄭經這次西征如同蚍蜉撼樹,雖能預料到結果,但是真聽到消息的時候,心裏覺得真不是滋味。
據戰報所寫,鄭經大部已經被大清的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所擊敗。
鄭經敗得也不冤枉,萬正色此人才華橫溢,不僅是個出色的軍事将領,還頗有眼光。
他一到福建,就提出了“蠲除沿海邊地雜派、差役,使民安居樂業,不緻窮而投賊”的主張。
同時,他還提出,鄭軍将士多是福建人,對家鄉是有感情的,所以對鄭軍要剿撫并重,特别注重招撫。
招撫以後要妥爲安置,讓他們能夠回到家鄉生活,他的主張得到康熙的首肯,并大力推廣執行。
果不其然,在萬正色的軍事和雙重攻勢下,因差役賦稅沉重而投奔鄭軍的福建百姓迅速減少。
而鄭軍将士則紛紛投誠清軍,福建沿海的軍事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
就在近期,萬正色率領福建水師,開始向福建沿海鄭軍盤踞的主要據點——海壇發起進攻。
在海壇之戰中,萬正色将前鋒船隊分爲六隊,自己統率主力艦隊在後支援,同時派出快速戰船繞到鄭軍艦隊側後實施包抄。
一番激戰下來,鄭經水師大敗,死三千多人,海壇被清軍攻破。
值得一提的是,三年後施琅率軍在澎湖決戰的時候,采取正是和萬正色海壇之戰相似的戰術。
有意思的是,萬正色将這次海壇大捷歸功于那場突發的海風,認爲是媽祖顯靈庇佑,還專門上奏此事。
這多少有點拍馬屁的成分,表面是說媽祖顯靈,實際是說康熙才是正統,連媽祖都承認且庇護了。
康熙一聽,麻顔大悅,立馬派官員到福建冊封媽祖爲“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
這是大清第一次對媽祖表達尊崇。
海壇之戰得消息傳到陳永華手裏時,千言萬語都化爲一聲悲歎:遺民忍死望恢複,幾處今宵垂淚痕。
這個時代車馬很慢,海壇之戰的噩耗傳到夷州島來已經是很多天以後了。
或許此時的鄭經部隊馬上就要失去廈門和金門兩個據點了。
鄭克臧早就知道他父王西征的最後結局了,倒是沒什麽感覺,現在他對曆史的改變還不大。
不過鄭克臧看他的嶽父郁郁寡歡,怕再這樣子下去,對身體不好,于是就帶他來看看煉鋼廠,給他點信心。
“嶽父,神器的事情,需要你做好保密工作,免得有宵小之輩觊觎它們。”鄭克臧說罷,卻把臉轉向闾範。
闾範也明白過來鄭克臧的意思,點頭保證不亂說出去。
确實,目前煉鋼廠的事情不宜被太多人知道,尤其是明鄭勢力内各方心懷鬼胎的情況下。
鄭克臧要悄悄地發育,然後用燧發槍和刺刀驚豔所有敵人。
闾範這陣子一直在幫鄭克臧忙着軍校新營區的建設,費心勞力。
有闾範的照看,營區建的是又好又快,鄭克臧看在眼裏,心裏已經把他當成自己的心腹來用了。
況且闾範這人能力也挺不錯,沒在史書上留名。肯定是因爲明鄭亡得太快。
不過沒事,跟着他鄭克臧大帝,以後都是開國明臣。
“欽舍啊,此事我自然曉得,需不需要我派遣最精銳勇衛鎮兵馬在這邊幫你守好場子。”陳永華十分謹慎。
“不需要,嶽父,有我青年營的兵馬坐鎮,來多少宵小我殺多少。”
“再說了,我的青年營戰鬥力你也不是不知道,都是一打十的料。”鄭克臧自信道。
一個手雷下去,别說十個,一百個都給炸懵,火力壓制一切。
“也是,要是伱父王晚點去西征,有你的神雷在,說不定不會敗。”說着說着,陳永華又想起了海壇戰敗的事情,忍不住又歎了口氣。
眼見陳永華又開始難受了,鄭克臧摸了摸頭,趕緊轉移話題:“對了,嶽父,闾範,到我的辦公室一叙,我還有好東西給你們看看。”
看到鄭克臧如此神秘兮兮,兩人頓時來了興趣。
“帶路吧,欽舍,我倒要看看,你這小子又有什麽好東西。”陳永華話鋒一轉,頓時又好了起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