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秦寶山雖然對坦克的具體結構不是特别清楚。但是他也知道坦克的發展趨勢是什麽。尤其是自己的這種小坦克,如果也把動力傳遞到前面來的話,那也太複雜了。而且需要一根長長的傳動軸,以八路軍的技術來說,制造這根傳動軸,那是非常困難的。
想到這裏,秦寶山也有些感歎。簡簡單單的一個傳動軸,那也是有很高的工業技術要求的。在現在這個時代,美國有一種特殊的戰鬥機,發動機布置的駕駛艙的後面,通過一根傳動軸把動力傳遞到前面來。這種布局方式隻有美國人能做到,因爲這跟傳動軸要傳遞一千多馬力的動力輸出。其他的國家,根本就造不出來。而到了21世紀,美國人的F-35戰鬥機啊,就更是厲害了,爲了垂直起降,從後面引過動力到升力風扇,一根傳動軸可以傳遞上萬馬力的動力。
現在八路軍是搞不出這種東西來的。幹脆就直接避開它,整個坦克的動力系統,全部放在後面。
此時的秦寶山一邊說,一邊繼續繪制草圖。雖然說畫出來的不是非常像,但是他還是将具體結構都畫出來了。那台20馬力的單缸柴油機就放在坦克後部中央的位置,在發動機的後面,跟着放一個四檔變速箱。由于發動機的動力不足,所以這就需要有檔位更多的變速箱。通過不同檔位的切換,來讓坦克在不同的路況下行進更加的順利。
甚至如果要是在場的設計師不覺得複雜的話,秦寶山還想要在這個變速箱的前面再加一個副變速箱。哪怕隻有一個高低檔,就可以把四檔變成八個檔位了。拖拉機的變速箱幾乎都是這個樣子的。
不過就目前的技術來說,這個變速箱就稍微有些複雜了,秦寶山隻是簡單的畫原理圖,具體怎麽做就交給馬三寶他們了,他們在美國那邊就是造汽車的,也造過坦克,變速箱不是什麽大問題。
等到動力系統從變速箱裏傳遞出來之後,就開始向兩邊傳遞了。在向兩邊傳遞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的側離合器,可以随時切斷一邊的動力。這樣就可以實現坦克的轉向功能了。
汽車的轉向靠的是前面的轉向輪,方向盤帶動轉向輪旋轉,轉向哪個方向,車子就會向哪個方向走。坦克靠的是兩條履帶,履帶是沒有轉向功能的,所以在轉向的時候,隻能是依靠兩條履帶的速度差。比如說斷開左側的離合器,那麽左側的履帶沒有了動力,左邊的履帶就不走了。右側的履帶有動力,繼續向前走,那麽車子就會向右轉。這種方式,和手扶拖拉機的原理是很類似的。
當然了,在平路上的時候,的确是這樣操作的,在某些特殊路段,可能就會反過來了。比如說在下坡的時候,把左側的離合器斷開了,左側失去了發動機的牽制,可能會跑的更快。這個時候,想要向左側轉彎,就應該斷開右側的離合器。
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秦寶山熟悉手扶拖拉機的結構的話,直接把手扶拖拉機那一套移植過來就是完美的坦克的動力系統了,現在也隻能交給手下的人去做了。
秦寶山隻是具體說思路。他把自己這一套系統一邊說一邊畫了出來。與此同時,前面的駕駛員的操作呼之欲出了。和T-34坦克一樣,用的都是三闆三杆的布局,這可是得到斯大林大獎的經典布局。
三個闆都在腳下,和汽車一樣,分别是腳下踩的離合器踏闆、刹車踏闆和油門踏闆。三個杆,分别是變速杆和左右兩邊的側離合器的操作杆。
這樣整個坦克的動力設計幾乎就已經出來了。不需要匹配的多麽精準,隻要能夠把它弄出來,隻要能開動起來,隻要在開動的過程中不出大問題,那這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就和那些普通技術工人在自己家裏造車,要求基本上就是一樣的。
秦寶山說的這些,都是相當重要的,在場的人聽得很仔細仔細。等到秦寶山說完整個系統之後,馬三寶皺着眉頭開口了:“如果這樣搞的話,那麽駕駛員該如何操作變速箱呢?變速箱的檔位杆該怎麽設計?”
在這個時代,普通的汽車發動機在前面,把動力傳遞到後面的輪胎上去,駕駛員的身邊就是變速箱。坦克的發動機在後面,通過傳動軸,把動力傳遞到前面來,變速箱也在駕駛員的身邊。所以駕駛員在操作換擋的時候,那根換擋的檔杆,直接就是塞到變速箱裏邊去的。而現在秦寶山想要把變速箱放到後面去,這就出現一個問題了,怎麽換擋?
當聽到這個不是問題的問題的時候,秦寶山突然明白了:爲什麽這個時代的坦克動力傳遞路線都會那麽複雜,難道就是因爲變速杆的原因嗎?
“這東西根本就不是問題。”秦寶山随口說道:“我們可以用換擋拉杆。可以用一根杆,通過這根杆的轉動和前後移動,來實現換擋的目的。也可以用兩根變速杆,分别模拟兩種操作。”
換擋杆的操作,要麽是左右動,要麽是前後動,在拉杆上,隻要能傳遞了這兩個動作,那就足夠了。
也就是在這個時代,才有這個問題。到了後世,所有的車輛變速箱距離駕駛員都很遠。有的是通過拉線換擋的,大部分的轎車都是這種方式。貨運車輛那個變速箱比較大,所以用的都是換擋拉杆。
秦寶山簡單的介紹了一下,在場的人眼睛都亮了起來,尤其是那些從美國回來的技術人員更是非常的驚歎。秦廠長實在是太厲害了,簡簡單單就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現在他們在看着那張潦草的設計圖,卻突然發現,這張圖紙其實可以放大成爲中型坦克,甚至是重型坦克,秦寶山現在的設計,簡直就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可以說是一次坦克設計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