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旻搖頭:“旻尚不知。是以旻欲立足白馬城,隐匿旗号,遣易袁本初軍服之偵騎、斥候,4處打探1番。”
婁圭颔首而笑:“衛将軍果然精于用兵。而今衛将軍已無需如此。”
趙旻笑着抱拳:“旻既得先生之助,自不必再如此大費周折。還請先生賜教!”
婁圭笑而不答。
腹黑男當即會意,其人霍然起身,深深1揖道:“此戰若旻僥幸獲勝,必爲子伯先生向天子請功!”
婁圭安坐于席,捋須笑道:“有道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曹孟德雖時時以大漢司空自居,然則其人代漢之心已昭然若揭。衛将軍以爲然否?”
趙旻心道:這老頭兒危機意識如此強,居然也在晚年死于非命?老曹你是有多嫉恨這老頭兒才能啊!
婁圭看似前言不搭後語,實則是以曹操爲例,極爲隐晦地問趙旻:你是想自己來,還是認天子當老闆?
于是趙旻搖搖頭:“先生之言,恕旻不能苟同!大漢鼎盛時期,天下可計之丁口有5千餘萬,士族豪強匿報之丁口,至少有1千5百萬。
而今距黃巾之亂,已有1十6年,天下生民,十中僅存23耳!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則漢室雖傾頹,國祚卻未竭。旻懷周公之志,欲爲大漢天子征伐4夷之不臣,還天下生民以盛世太平!
故而,旻對先生之言,頗不以爲然!先生莫非以爲,旻亦爲竊漢之逆臣,亂世之枭雄乎?先生大謬矣!”
趙旻回答得斬釘截鐵:老子要做有股權的總裁,董事長始終都是天子。你這糟老頭子不要胡思亂想!
生殺大權掌握在天子之手,鳥盡弓藏不藏、兔死狗烹不烹,老子說了不算!
婁圭冷笑不止:“向者,曹孟德初迎天子之時,亦曾發衛将軍今日之言!而今,其人又如何?”
趙旻心中1突:這糟老頭子的想法,必然與許都那群士大夫們的想法雷同。他們…原來如此!
嘿嘿,你們都給老子等着!等老子高奏凱歌回許都,第1件事就是徹底剝奪你們的兵權!
總裁,有且隻能有老子1個!
你們想做官掌權?可以!但是對不起,政令你們無法傳達下去!
老子手裏的兵,可不是擺設!
趙旻抱拳道:“3公9卿、郡守縣令等1應官員皆由天子委任,由諸州刺史考核,如此,先生以爲如何?”
曹操獨掌大權的方式,是由其司空府幕僚充任尚書台中的尚書,協助尚書令荀彧總攬朝政。
而且,由于曹操本人是掌管全國司法的司空,所以,在遷都許都之後,曹操才能4無忌憚地清除異己、爲曹操的“自己人”騰出官位。
婁圭的擔憂,正在于此。
曹操如今的吃相委實有些粗鄙不堪,甚至是4無忌憚。
所以,既不姓曹或夏侯,又不是穎川人,而且還曾爲劉表賣過力的婁圭對此深感不安。
也因此,婁圭更不敢将身家性命,托付給素不相識的趙旻。
對趙旻的政治主張、性格、作風等等,婁圭1無所知。
所以,婁圭1方面想脫離曹操,1方面又擔心自己剛剛逃離虎口,卻再入獅吻。
婁圭之憂,便是許都那群士大夫之憂,也是荀彧先前之憂。
趙旻崛起速度太快,快到讓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這不是關鍵。
關鍵是,許都那群士大夫,皆對趙旻1無所知。
這1點,正是婁圭提到的隐患,趙旻的緻命隐患。
董昭、程昱這種老6,張繡這種深谙生存之道的老6中的老6,畢竟是極少數人。
對此,趙旻深埋腹中的對策爲:政軍分離。
這個所謂的“政軍分離”,指的當然是趙旻爲天子掌兵、養兵、作戰,而天子負責執政。
說的通俗易懂些,便是刺史和郡守不再握軍權,軍權皆在趙旻之手…
趙旻1如既往的苟!
然而,這個對策表現出來的卻是他方才所說的:歸權于天子。
司法權、執政權、收稅權、賞罰大權确實歸于天子…雖然槍杆子裏出政權。
見婁圭捋須蹙眉不語,趙旻解釋道:“曹孟德專權僭越,旻欲歸權于天子,不做獨攬大權之3公,3公9卿皆由天子委任,如此,不知先生是否放心?”
婁圭滿臉狐疑。
“衛将軍當真欲匡扶漢室?”
趙旻1臉坦然與真誠。
“旻可指天發誓!”
他心道:老子才不屑做狗皇帝!但是軍隊誰也别想跟老子搶!
婁圭明顯松了口氣。
這老頭兒其實别無他選,他隻是想買個保險。
生殺大權若在天子之手,老頭兒心中便不再忐忑不安。
趙旻趁熱打鐵道:“子伯先生,旻非曹孟德,旻欲效仿霍骠姚及班定遠,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封狼居胥,勒石燕然!”
霍骠姚是骠姚校尉霍去病,班定遠則是“投筆從戎”的定遠侯班超。
這确實是趙旻心中大志。
在趙旻看來,曹操、劉備都僅僅着眼于中原,思維和眼界太過于狹隘,外貿才是解決庫存積壓、産能過剩的1大法寶!
殘唐和盛唐最大的區别,便是絲綢之路。
兩宋武德如此孱弱,财政收入卻遠高于李唐,原因便在于,兩宋那極度發達的海上絲綢之路。
南洋諸國消化了兩宋龐大的絲綢、茶葉和瓷器産能。
然而,絲綢之路的重要性,在班超逝世之後,東漢便再無1人有深刻認識,甚至還有“3棄涼州”這種争論。
婁圭或許同樣認識不到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但其人知道霍骠姚和班定遠都是忠臣。
他本就如喪家之犬1般,如今聽到趙旻胸懷如此遠大志向,便也隻好作揖。
“既如此,子伯便将官渡詳情告知主公。”
趙旻想哭。
老子收個智力略遜于魯肅、偏科還嚴重的老頭兒,居然也如此費勁?
當然,我們的趙旻同學是不會表現出真實想法的。
于是,其人大喜,深深1揖道:“旻得先生之助,必可安定涼州,封狼居胥,收回絲綢之路!”
不管怎樣,婁圭雖然年紀不小,但其人在軍事方面确實有1套。
婁圭見趙旻對自己如此重視,心中稍稍松了口氣。
于是乎,其人在趙旻取出的素帛上,畫出了如今官渡戰場的軍事部署情況。
這張清晰無比的軍事圖,也展現出其人不同凡響的軍事能力。
趙旻頓時對戰場詳情有了直觀認知。
他指着自己老叔新建的營寨問婁圭。
“子伯先生,此處爲旻從父大人之營寨?”
婁圭1時愕然。
“趙子龍爲主公從父?”
趙旻比婁圭更愕然。
“子伯先生竟不知此事?”
婁圭試探着問道:“既如此,主公是否與淳于仲簡有舊?”
趙旻強忍住以頭撞牆的沖動,颔首道:“子伯先生莫非不知,旻曾爲袁本初麾下?淳于叔父曾欠旻天大人情。”
婁圭拍案大笑。
“既如此,主公此戰必勝也!”
趙旻有些後悔。
老子費如此力氣,莫非收了個阿爾茲海默症患者(老年癡呆)?
婁圭仰天大笑片刻後,複又坐下,指着軍圖上的延津大寨,笑呵呵道。
“主公尚且不知,曹孟德、賈文和、荀公達3人定計,欲集結大軍于此,攻淳于仲簡駐守之後寨!”
趙旻大驚。
“子伯先生何以得知此事?”
婁圭指了指自己心口,複又指了指自己眼睛和耳朵。
“老夫今日喬裝爲農家翁,潛行至淳于仲簡後寨附近時,曾見過不少曹軍斥候,并裝聾作啞偷聽其人密談。
雖僅隻言片語,老夫卻笃定,曹孟德必欲集結兵力,1舉奪寨!”
以咱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漢唐武德雖然充沛,但産業結構太單1。
李唐雖在李治朝達到巅峰,獨力掌控着絲綢之路,但是貿易額始終還是遠遜于外貿繁盛的兩宋。
南宋雖獨居1隅,但得益于倭國的平氏幕府,準确來說是平清盛,宋倭之間外貿額巨大,南宋當然穩賺順差。
除此之外,南宋的外貿航線,已經繞過藍無裏(十3世紀印尼蘇門答臘島西北角的小國,其北便爲阿3的半島),抵達了阿3的中南半島。因此南宋瓷器、茶葉、絲綢及手工業品的産能轉化,非常喜人。
這也就是雖然兩宋國内矛盾雖然激化,老趙家卻仍賊有錢的原因。
西夏能在宋、遼、金等大國夾縫中生存,根本原因在于,西夏掌握了絲綢之路的上遊。
前漢張骞(絲綢之路不是他開通的,他隻是起到擴充和促進作用)出使西域,擴大絲綢之路上各國貿易規模後,便爲西漢重新輸入了鮮血。
李唐亦然。
神州農耕社會時期,凡是工商業發達的時代,即便國内矛盾重重,國力也不會太弱。
趙旻要想拼出個未來,就必然要将絲綢之路重新趟1趟,雖然貴霜帝國如今不可1世。
有些短?
咱們再聊聊…
咳咳,咱們不聊袁董事長和曹老闆了!
這1章既然提到了政治制度,咱們便聊聊尚書台。
尚書台在兩漢3國占據重要地位。魏晉時代的尚書台“兼統内外”,尚書令、尚書仆射取代3公,成爲實際意義上的宰相。
爲了制衡尚書系統,秘書(中書)系統也随之出現,曆史因此走向了新1輪的循環往複。
尚書誕生于秦漢之際,最初是在殿中負責啓奏、傳遞、保管文書的文秘人員。
尚書當時和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合稱“6尚”。從性質上看,它具備較強的“宦皇帝者”色彩,即專門服務于君主的機關。不過彼時的尚書仍是趨走小臣,實際權力有限。
注:見陳仲安、王素《漢唐職官制度研究》。
西漢中葉,武帝爲了強化君權,開始提拔身邊的近侍,制衡公卿,因此分化出“内外朝”。
内朝,亦稱中朝,即“宦皇帝者”。主要包括将軍、侍中、尚書、常侍、3都尉(驸馬都尉、奉車都尉、騎都尉)1類。
外朝則是以3公、9卿及2千石(郡守)爲代表的士大夫集團。
由于外朝的職能分工主要集中在軍政大事方面,因此皇帝便通過強化内朝權力,來削弱外朝在政務方面的影響力。可知其本質乃是1種集權手段。
在此背景下,尚書台這1機構的雛形,也在西漢武帝時正式出現。武帝時設置了“侍曹”、“2千石”、“戶曹”、“主客”等4種不同前綴的尚書。它們分割了公卿、郡守的權力。
尚書4員,武帝置,成帝加1爲5。有常侍曹尚書,主丞相禦史事。2千石尚書,主刺史、2千石事。戶曹尚書,主人庶上書事。主客尚書,主外國4夷事。--應劭《漢官儀》
至西漢成帝時,又增設“3公尚書”,其工作内容是“主斷獄事”。
成帝加3公尚書,主斷獄事。--應劭《漢官儀》
照此描述,“主客尚書”的職能與大鴻胪類似,而“3公尚書”的職能與廷尉類似。可知尚書這1機構,不僅分割了3公的權力,也削弱了9卿的權力。
至東漢光武帝時,又将“主客曹”分爲南主客曹與北主客曹,加上西漢的尚書5曹,合爲6曹。
世祖(劉秀)承遵,後分2千石曹,又分客曹爲南主客曹、北主客曹,凡6曹。--《續漢書百官志》
随着時間發展,尚書台的權力越來越大,人員越來越多,細分功能也越來越完善,逐漸成爲實際意義上的宰相府。學者仲長統便直言“雖置3公,事歸台閣”。
雖置3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3公之職,備員而已;然政有不理,猶加譴責。--《後漢書仲長統傳》
至于3公9卿,則淪爲榮銜,成爲名士勳臣離休養老的職位,被視作“備員”。
《宋書》援引的東漢名士應劭言論,則更爲露骨。其直言“尚書令總領綱紀,無所不統”。
應劭《漢官》雲:“尚書令、左丞,總領綱紀,無所不統。仆射、右丞,掌禀假錢谷。”--《宋書百官志》
有鑒于此,在《3國志》中出現的絕大部分3公9卿,均無實權。少數例外是東漢的前爲司空,後自任丞相的曹操;蜀漢的丞相諸葛亮。
當然,還有董卓老賊和司徒王允。
曹操出任丞相,是在剿滅袁紹諸子(207)的翌年(208),他當時已經有了廢漢自立的野心。
且曹操自領丞相之前又“廢3公,置丞相、禦史大夫”,而禦史大夫郗慮,又是曹操的鷹犬,惟命是從。
(十3年)夏6月,罷3公官,置丞相、禦史大夫。癸巳,曹操自爲丞相。--《後漢書獻帝紀》
(曹操)以(孔)融名重天下,外相容忍,而潛怨正議,慮鲠大業。山陽郗慮,承望風旨,以微法奏免(孔)融官。--《後漢書孔融傳》
曹氏的丞相府,實際上就是霸府。
上1章提過,南北朝的霸府,抛開南朝不談,北朝均建在邺城,向曹操緻敬。
楊堅不服曹操,所以1把火燒了邺城的3台…然後…其人跑到曹操老家亳州開了個buff…啊呸!霸府。
諸葛亮的丞相之位,亦不尋常。因爲在葛氏出任丞相的同時,許靖出任了司徒1職,而東漢之司徒即西漢之丞相。
章武元年夏4月,(劉備)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爲丞相,許靖爲司徒。--《先主傳》
相國、丞相,皆秦官……(漢)哀帝元壽2年更名大司徒。--《漢書百官公卿表》
世祖(劉秀)即位,爲大司徒,建武2十7年,去“大”。--《續漢書百官志》
可見蜀漢的丞相,是淩駕于3公系統之外的特殊職務。
有趣之處,在于曹操與諸葛亮擔任丞相時,均“錄尚書事”,即總統内外。側面佐證了尚書職能的重要作用。
天子假太祖節钺,錄尚書事。--《武帝紀》
先主于是即帝位,策(諸葛)亮爲丞相……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蜀書諸葛亮傳》
“錄尚書事”1詞,狹義即掌管奏事之權,廣義即“總領綱紀,無所不統”。
《3國志》中,魏、蜀、吳3家的權臣,1旦染指中樞權力,必會加上“錄尚書事”、“領尚書事”、“平尚書事”的頭銜,代表着他們成爲實際意義上的宰相。
這1頭銜可以施加給諸多職務,比如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蔣琬、費祎以大将軍錄尚書事;姜維、諸葛瞻以衛将軍錄尚書事;董允、陳祗以侍中守尚書令等等,并無定例。
(蔣琬)遷大将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蜀書蔣琬傳》
(姜維)遷衛将軍,與大将軍費祎共錄尚書事。--《蜀書姜維傳》
(陳)祗又以侍中守尚書令……上承主指,下接閹豎,深見信愛,權重于(姜)維。--《蜀書董允傳-附傳》
換言之,1個臣子隻要掌管了“尚書事”,無論他居于何職,都等同于真正的宰相。
這裏談1談錄尚書事、領尚書事、平尚書事3者之間的關系。
“錄尚書事”與“領尚書事”的含義完全相同。隻不過西漢習慣于寫作“領”、東漢習慣于寫作“錄”。
尚書有錄名,蓋自憙、融始。亦西京領尚書之任。--《通典》
“平尚書事”的含義則相對複雜。
“平”的第1重含義是探讨斟酌。即收集上奏文書,提出初步的處理意見,以供皇帝參考。
平即評,屬于兩漢職官中常見的前後綴。比如廷尉下屬的副官“廷尉平”,便有類似職能。
注:廷尉下屬副官爲廷尉監、廷尉正、廷尉平。
“平”的第2重含義是代理。如果“錄(領)尚書事”的權臣不在朝中,便由“平尚書事”的人員代替其執掌朝政。
注:見黃惠賢《蜀漢尚書台之歸納與評議》。
舉例而論,蜀漢延熙7年(244),大将軍費祎前往駱谷迎擊曹爽,鎮南将軍馬忠則前往成都“平尚書事”。
7年春,大将軍費祎北禦魏敵,留(馬)忠成都,平尚書事。--《蜀書馬忠傳》
由于當時費祎與姜維“共錄尚書事”(見前文注引《姜維傳》),因此在費祎等人不在朝中的時候,身在成都“平尚書事”的馬忠,便充當了代理宰相。
蜀景耀4年(261)衛将軍諸葛瞻與輔國大将軍董厥“平尚書事”,而大将軍姜維則“錄尚書事”。
景耀4年,(諸葛瞻)爲行都護衛将軍,與輔國大将軍南鄉侯董厥并平尚書事。--《蜀書諸葛亮傳-附傳》
有趣的是,“錄尚書事”的姜維當時正在沓中屯田避禍,不敢返回成都;因此“平尚書事”的諸葛瞻與董厥,才是實際意義上的宰相。
從這個角度看,權臣即使加了“錄尚書事”的頭銜,也必須呆在朝中才能執行“錄尚書事”的職能。1旦離開國都,其頭銜所附帶的權力也便随之廢止。
不難看出,尚書機構的“内朝”色彩相當明顯,他們必須呆在中樞,才能發揮作用。
咱們再來談1談秘書、中書和尚書這3個書的關系和矛盾。
“秘書”最初指宮廷秘藏圖書,它在《漢書》中常與5經、谶緯、圖籍等詞彙連綴使用。
上方精于《詩》、《書》,觀古文,诏向領校中《5經》秘書。--《漢書劉向傳》
秘書1職,不見于《漢書百官公卿表》與《續漢書百官志》,大約在東漢末期出現。
這1機構最初負責“典司經籍”(見《通典》),後來逐漸成爲統治者身邊的親信,與“尚書”的出現、發展過程類似。
秘書機構,在曹丕執政時期(220-226)被改稱爲“中書”,由當時兩位得寵的秘書郎劉放、孫資出任秘書監、秘書令。
魏國既建,(劉)放、(孫)資俱爲秘書郎。黃初初,改秘書爲中書,以放爲監,資爲令。--《魏書劉放傳》
劉放與孫資“久專權寵,遂掌機密”,顯赫于魏文、魏明兩朝,還在曹叡病重時篡改遺诏,乃至“執帝手強作之”。權勢之重,隐隐已經超過了尚書令。
(劉)放曰:“宜爲手诏。”(明)帝曰:“我困笃,不能。”放即上床,執帝手強作之。--《漢晉春秋》
在秘書(中書)系統出現之後,曹魏尚書令的重要性便呈現出下降趨勢。
早期的尚書令荀彧、荀攸等人具備較大的權勢與影響力,荀彧甚至可以幹預曹操僭号魏公的計劃。
(荀)彧以爲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甯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魏書荀彧傳》
之後的尚書令華歆則近乎于曹氏鷹犬,甚至需要參與謀害伏皇後來谄媚曹操。
(曹操)以尚書令華歆爲郗慮副,勒兵入宮收(伏)後。閉戶藏壁中,歆就牽後出。--《後漢書皇後紀》
曹丕時期的尚書令桓階、陳群、徐奕等人,雖然仍具備較高的政治地位,但權勢卻已經遭到秘書(中書)機構的分割。
曹叡時期的尚書令陳矯、裴潛等人,不僅沒有專斷之權,反而更類似年高德劭的耆老勳貴(2人皆是建安時代便追随曹操的舊人),已經與東漢的3公十分相似,近乎于榮銜。
到了曹芳時期,尚書令司馬孚被3位年輕尚書架空,乃至朝中流傳歌謠,稱“台中有3狗”。3狗,指何晏、丁谧、鄧飏,至于尚書令司馬孚則遭到忽視。
故于時謗書,謂“(尚書)台中有3狗,2狗崖柴不可當,1狗憑默(指曹爽)作疽囊。”3狗,謂何、鄧、丁也。--《魏略》
概而論之,在曹丕改秘書爲中書之後,中書監、中書令在某種意義上削弱了尚書令的權力,成爲制衡尚書台的組織。
曆史的有趣之處恰在于此。
西漢時3公權勢過重,有封駁谏诤之權,幾乎能與皇帝分庭抗禮;因此漢武帝強化尚書權力以削弱3公。
魏晉時尚書權力過重,“總領綱紀,無所不統”,權勢甚至過于昔日3公,因此曹丕、曹叡強化秘書(中書)以削弱尚書。
曆史的詭異之處恰在于此。
宗法專制社會中,君主爲了削弱舊機構的權力,往往會設立1個全新機構。然而在舊機構瓦解之後,新機構又難免出現權力擴張,成爲下1輪的打擊對象。
尚書台的誕生、發展與變遷,反映出宗法社會中、機構權力無限擴張的痼疾。
爲了限制舊有機構的權力擴張,便需要增設新的機構,但新的機構又必然會走向相同結果,陷入無限輪回的怪圈。
它同時會産生另1個問題,即冗官冗員。
因爲舊有機構不可能被完全取締,比如尚書令成爲實際意義上的宰相之後,3公9卿依然存在;中書令成爲宰相之後,尚書台也未見撤銷。
隋唐時期,尚書機構、中書機構、侍中機構分别演化爲尚書、中書、門下3省,試圖通過分割權力達到制衡目的。
這1舉措雖然短期内稍有成效,然而後世朝代“架空舊職,增設新職”的浪潮卻未見緩解。
比如兩漢之際的3公在隋唐之後已經成爲榮譽性質的加銜;光祿大夫1職,在王邋遢…不不不,王荊公元豐改制後,甚至淪爲散官的品級序列标志,也就是寄祿官。
以“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等形式出現,與最初的職事徹底分離。
借用閻步克在《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中的理念來說,這1現象便是職位與品位的轉化。即當局經常把職位當品位來使用,從而造成職事官的品位化。
舊的“職事官”不斷淪爲品位頭銜,新的“差遣官”因此層出不窮,它們随着時間流逝,又成爲後世的品位頭銜,走向新1輪循環。
兩宋的冗官,1部分鍋可以甩給千年前的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