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一代就是直接把當時的前裝滑膛槍改成活門槍。但是這種槍改裝過後往往會帶來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加裝了活門之後,槍支的氣密性會差很多。這就導緻點火的時候火藥會損失大量的動能,導緻槍支的射程和威力都會大打折扣。
于是,第二代産品很快就出現了!
第二代産品的出現得益于當時已經出現的兩項新技術——愛荷華膛線機和米涅彈。
對于槍支和火炮來說,膛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膛線和沒有膛線的槍炮在射程和威力上的差距是非常大的。
直到現在,因爲膛線依然對槍炮的精度和射程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所以膛線機依然是軍工生産領域之中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正因爲技術的不斷積累,導緻膛線機的技術門檻越來越高,以至于後世的膛線機基本上隻有工業強國能玩兒得轉。
然而,後世的東西和早期自然是不一樣的。就像後世的航母和二戰時期的航母根本就不是同一個“物種”一樣。
早期的膛線機其實并不複雜。早在美國還沒有獨立之前,北美殖民者就發明了“愛荷華木制膛線機”,這是一種木制的人力驅動的拉膛線機床。
隻不過這種早期的膛線對火槍性能的提升非常有限,所以就算是那個時代最精确、威力最大的線膛槍有效射程也不超過200米。比弓弩也沒有優秀到哪裏去。
可是!
正因爲有了這種簡易的拉膛線技術,所以才讓線膛槍的生産技術得到了簡化,也讓當時的西方各國大規模裝備線膛槍成爲了可能。
再然後就是大名鼎鼎的米涅彈登場了!
采用了尾部擴張原理的米涅彈解決了槍彈和槍管咬合的問題。米涅彈的直徑會比槍管的口徑略小,這在前膛槍的時代是巨大的優勢,因爲這意味着槍手不再需要用通條把子彈“砸”進槍管的深處了。
使用米涅彈的槍手,哪怕使用的是線膛槍。隻要用通條輕輕一捅就能将子彈輕松地壓入槍膛,這在當時是巨大的技術優勢,能讓槍支的射速産生質的飛躍!
不僅如此,因爲米涅彈采用了尾部擴張原理,所以在點火之後米涅彈的尾部會迅速擴張死死地咬住槍管的膛線,并按照膛線進行旋轉、從而增強子彈的射程和威力。
而且最離譜的是!米涅彈依然還是鉛彈,它隻是“造型”和普通的鉛彈不太一樣,但是本質上它依然還是鉛彈。
隻要是鉛彈,它就依然可以讓士兵帶着模具在晚上宿營的時候用篝火自制。相比起後世那些難死三哥的金屬定裝彈藥,米涅彈簡直不要太“親民”。
可以說,米涅彈和愛荷華膛線機的出現,徹底地拉開了線膛槍的時代。同時,它也讓由前裝滑膛槍改進而來的活門槍有了生路。
活門槍誕生的時代還是前裝滑膛槍的時代,随着米涅彈的出現,線膛和米涅彈雙重增幅下的活門槍,足以彌補自身氣密性不足帶來的射程和威力上的損失。
于是乎,第二代的活門槍誕生了。第二代的活門槍一般具備四個特點——線膛、活門、火帽擊發、米涅彈。
不過也有例外,比如挪威的卡曼爾萊德1860活門步槍,它具備線膛、活門和火帽擊發三個特點。但是它使用的是普通的鉛彈而不是米涅彈。
比較典型的二代活門槍的例子就是美國的霍爾1833型卡賓槍。這個時代的活門槍依然有明顯的燧發槍的特征,它的性能沒有後來者那麽“離譜”,也就遠遠沒有達到可以引發軍事革命的程度。
所以就算是在二代活門槍的時代,西方各國采用的依然是線列戰術,也就是傳說中的排隊槍斃戰術。
再然後就是第三代的活門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的春田1873活門步槍。這種槍有兩大特點——活門和金屬定裝彈藥。
沒錯,這貨就是這麽的奇葩。都采用金屬形狀彈藥了,卻偏偏還是活門槍。明明當時德萊賽擊針槍已經縱橫沙場三十餘年了,可美國的設計師們就是設計出了這種有着明顯燧發槍特征的活門槍。
也不知當時的美國設計師是有把子情懷在身上?還是真就是對活門設計是真愛?
總之沒過多久,活門槍的時代就結束了。從那以後一直到現在,就是屬于拉大栓的時代了。
路旭的目标是制造二代活門槍那種兼具線膛、活門、火帽和米涅彈四重特點的步槍。隻要這個目标能達成,那麽路旭相信不管大梁和北庭的火器技術進步得有多麽快?他都能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已經解鎖了擡槍制造技術的新安軍來說,活門槍的結構并不算難,算是一個可以追求的目标。
正好,路旭最近還得了秦州府,秦州府之中也有不少工匠。路旭便開始在秦州府試驗制造活門槍機。
當然了,這些東西都是沒法跟丁夫人說的。這倒不是路旭有意藏私,而是這些道理和現代人說得通,可是跟丁夫人沒法說得通。
跟現代人說燧發改活門,他們想象起來并不難。可丁夫人連燧發槍是什麽都不知道,更不用說什麽膛線、米涅彈和活門了。
所以路旭隻能盡可能地跟丁夫人保證,新安軍未來在火器上永遠會有技術優勢。這才算是讓丁夫人稍稍放下了心來!
确定了火器發展的方向之後,整個新安軍的大方向都要進行調整。
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就是,火器的出現對新安軍的軍費影響會非常極其以及特别的巨大。
簡單來說,就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以火槍火炮爲核心的部隊,其在同等人數之下所需的軍費要遠超冷兵器部隊。
但是好處卻同樣明顯,那就是在同等人數下部隊的殺傷力得到了幾何倍數的提升。
這種差距在後世的兩次鴉片戰争之中得到了非常淋漓盡緻的體現。
因爲兩次鴉片戰争之間相隔僅有15年,而且看起來好像都是兩萬西方軍隊打赢了幾十萬清軍,所以總有人覺得兩次鴉片戰争的戰争形勢非常相似。
可實際上,無論從雙方的戰鬥力?還是從戰争形勢上來看,兩次鴉片戰争都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