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聖彼得堡一開始還真不是俄羅斯的首都,早期的俄羅斯是在十三世紀的時候從拜占庭分裂出來的斯拉夫人,他們被排擠和驅趕,一直向北遷徙,而這個時候正是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統率“長子軍”西征,到1240年先後征服了欽察草原、克裏木、高加索(到打耳班)、保加爾汗國(保加利亞)、伏爾加河和奧卡河地區以及第聶伯河流域的羅斯各公國。在被征服的土地上,拔都建立了“欽察汗國”,這個欽察汗國的地域廣闊,東自額爾齊斯河西部,西至第聶伯河,南起巴爾喀什湖、裏海、黑海,包括北高加索及花剌子模北部和錫爾河下遊地區,向北臨近北極圈。可以說,當時的拔都占據了東歐最肥美的草場地帶。
就是這個欽察汗國的建立,阻擋住了拜占庭的北進,讓原始的俄羅斯部族苟延,并逐步發展起來,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之所以叫莫斯科公國,就是因爲是以莫斯科爲中心的一個原始的小公國,而這個小公國在當時是臣服于拔都的欽察汗國的,當時,斯拉夫人稱之爲“蒙古鞑靼”,就是今天,生活在俄羅斯的蒙古後裔其實也不算少,而且還保留着相當濃厚的民族傳統。
莫斯科成爲後來的俄羅斯首都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這個公國在250年後,由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修建了克裏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爲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并且領導周邊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鞑靼的統治,最後,終于在1547年使俄羅斯成爲一個獨立的國家。
所以說,莫斯科是俄羅斯最早的首都,而在俄羅斯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彼得一世就是出生在莫斯科。當彼得一世正式成爲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五位沙皇後,在十幾年的擴張戰争中,打敗了當時奧斯曼帝國最強大的瑞典,并且在波羅的海總算是打下了一塊出海口,從1703年開始,在涅瓦河出海口出建立城堡,九年後,城堡建成,彼得一世下令遷都,将宮廷、元老院、政府機關和外國駐俄使節全部遷移到聖彼得堡辦公,并勒令385戶貴族作爲聖彼得堡的首批移民,定居聖彼得堡。從此,聖彼得堡就成了俄羅斯的首都,而那裏的居民追索起曆史來,擁有貴族血統的人可是不少,而弗拉基米爾這個姓氏在當地很流行,那是統治者的意思。
到了1721年,鑒于彼得一世的豐功偉績,參政院尊奉彼得一世爲沙俄皇帝,授予他“全俄羅斯大帝”和“祖國之父”的稱号。由此,正式稱爲“俄羅斯帝國”。
在其後的200多年裏,沙俄的帝都都是在聖彼得堡,列甯領導的十月革命也是在這裏舉行的,1917年11月7日,沙俄被推翻,列甯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轉過年,1918年,蘇俄将首都重新遷回莫斯科,在那裏修複了克林姆林宮,實際上是重新興建了蘇維埃的新首都,而聖彼得堡也被改稱爲“列甯格勒”,直到蘇聯解體,這個城市才恢複了原來的名稱,不過,原來命名的列甯格勒州卻保留了原來的名字,聖彼得堡算是列甯格勒州的首府。雖然經曆了百年的風風雨雨,現如今的聖彼得堡仍然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是西部波羅的海區域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光是各種高等學府就有80多座,可以說,這裏是俄羅斯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比莫斯科的水平還要高,那位讓西方人膽寒的狠人就是出生在這裏。
沙俄皇家瓷廠生産的宮廷瓷器,主要收藏地也是在聖彼得堡博物館,這次把哈維和克拉克請來,一是表彰克拉克對維護沙俄皇家瓷廠聲譽做的貢獻,二就是想借用哈維公司的科考能力,幫助他們鑒别一批新近收集上來的文物。
難道說俄羅斯就沒有這方面的專家嗎?說起來肯定有,但水平如何就很難說,如果說讓俄羅斯的專家考證蘇維埃成立後出現的各種文物,那不是問題,甚至是權威,可是讓俄羅斯專家考證歐洲文藝複興後的文物,那就勉爲其難了。
當年,蘇俄從成立開始,就經曆了新生事物剛開始發展的陣痛,其領導層在列甯去世後,也是經曆了反複的相互争奪和鬥争,到了三十年代才算是逐步穩定下來,可是在國内實行的各種政策都是具有極左性質的,對沙皇時代的曆史文化基本上是全盤否定,接下來又面臨着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在二戰期間,蘇俄在歐洲的主要城市和文化遺迹等都被打爛了,摧毀了,沒有多少保存下來。而戰後,更是由于進入冷戰時期,整個國家運行脈絡也是以與另一超級大國沒完沒了的競争爲主,整個國家頭重腳輕,各行業的發展極其不平衡。在文化界,早年還有幾個熟悉宮廷瓷器的人,可發展到後來幾乎全部凋零了,許多行業裏的傳承都斷檔了,這也是俄羅斯從近代史到現代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悲哀。
俄羅斯從蘇俄時期開始,就對輕工業、傳統文化等不重視,就是到了現在,怕是連搞工業的人才都沒有了,逐步演變成了一個靠賣資源維持現狀的國家。
二戰期間,列甯格勒幾乎被戰争完全摧毀,整個城被德軍包圍了整整三年,城市建築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可以說,在那個時候到底有多少文物被破壞,多少好東西流失,直到今天人們也是說不清楚的。一個城市,在九百天的圍困中,光是因爲饑馑餓死的就有五六十萬人,還能指望多少人去保護曆史文物?
希特勒在下令攻打列甯格勒的時候疏忽了一個曆史問題,那就是彼得一世在建立聖彼得堡的時候,可是預先就看好了周圍的地形地貌的,整個聖彼得堡可以說是易守難攻,當時,彼得一世率領重兵拿下這個出海口,最擔心的就是隔海相望的強國瑞典和旁邊的芬蘭前來攻打奪走,所以,在建城的時候,這裏就是以重點防守爲修建主幹的,在沙俄後來二百多年的曆史中,聖彼得堡從來沒有失守過。
在俄羅斯諸多大城市中,取名叫堡的隻有聖彼得堡和葉卡捷琳堡二個,一個在東一個在西,兩個城堡都是以沙皇名字命名的,一個是被稱之爲俄羅斯之父的彼得一世,一個是彼得一世的老婆葉卡捷琳娜一世,别以爲這個城市的命名說的是後來的那個葉卡捷琳娜二世,其實不是一個人,而是沒有關系的兩個人。
她們的原名這裏就不贅述了,葉卡捷琳娜一世是立陶宛人,本來是在彼得一世征讨時的戰俘,出身也不高貴,就是一個農民家庭。可偏偏被彼得一世看中了,在彼得一世趕走了第一任妻子後,先是秘密的與這個農民的女兒同居,過了四年後正式結婚,并被冠以葉卡捷琳娜·阿列克謝耶芙娜的稱謂。而東邊的那座用于冶金發展的城堡同樣是彼得一世下令興建的,而且以第二任妻子的名字命名。
幾年後,彼得一世年僅53歲就死了,而他死後,參政院發現,彼得一世沒有留下遺囑确立皇位繼承人,而在彼得一世現存的子女中竟然也沒有适合繼承的。
說起來,彼得一世與第一任妻子生了三個孩子,還都是兒子,除了長子活下來外,另外二個都早幺了。而這長子又因爲叛國罪無法成爲直接的接班人。
在1716年,彼得一世的長子阿列克謝·彼得羅維奇叛逃到了奧地利,要求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給于庇護,最後,彼得一世大怒,在戰場上狠狠的教訓了神聖羅馬帝國,逼着哈布斯堡王朝交人,人回來了,彼得一世下令審判,最後以叛國罪判處死刑,最後是死在監獄裏,時年二十八歲。這第一任妻子一脈是無人了。
彼得一世與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倒是生了不少,幾乎一年一個,前前後後生了十二個,可是真正活下來的隻有二個女兒,而其中一個女兒生了彼得三世,以外姓接任沙皇位置,可惜,半年後,被自己的老婆葉卡捷琳娜二世發動政變下台,下台後僅僅八天就死了。另一個女兒就是彼得一世後的第六位沙皇伊麗莎白女皇。彼得三世接的就是她的班,可惜,彼得三世是個爛泥扶不上牆的主,最後被老婆篡權,當然,彼得三世的老婆是個厲害的角色,這就是沙俄曆史上被稱爲大帝的第二個人,葉卡捷琳娜二世,而這個葉卡捷琳娜的出身可不像葉卡捷琳娜一世那樣是平民,她是出生在普魯士一個将軍的家庭裏,是很早就被伊麗莎白女皇預定給彼得三世的未婚妻,伊麗莎白死後,彼得三世繼位,可實際上是給了這個女人機會,半年後,彼得三世被葉卡捷琳娜二世幹掉,老婆上位了。
這一切都發生在聖彼得堡,可以說,羅曼諾夫王朝在曆史上是留下了許多遺迹的,尤其是俄羅斯帝國時期,諸多曆史事件都是發生在聖彼得堡的,随着這麽些年的變遷,許多被發現的東西送到博物館裏,而且,就是在十月革命時期,也有相當一部分物品是被塞進地下室裏,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清理出來。
鑒定文物,不僅是閱讀文字上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從沒有文字上的表象探查出文物的本來面目,尤其是雜項專家,那是需要非常淵博的知識的,不是一般人就能夠去勝任的,畢竟,在曆史的生活中,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各種稀奇古怪的東西出現,比如,曾經有人在皇宮裏發現了一塊石頭,看上去很光溜,可卻是不知道是幹什麽的,說是玉吧,那肯定是,就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可這東西放在宮裏幹嘛用的?結果,雜項專家過來一看就點出了,那是宮裏下人們用來刮痧用的。
聖彼得堡博物館發現,最近幾年,哈維公司不僅是在發掘項目上屢屢得手,而且在送拍的物品上更是高人一籌,總是能把貨真價實的東西送到拍賣場上去,而許多物品本身雖然算是文物,可在文物博物館裏并不少見,比如,聖彼得堡博物館的倉庫裏就有大量的曆史遺物,有些甚至還有些多,那一摞摞的瓷盤子,蠟燭台,绶帶等等,沒法都放到櫥窗裏去吧?可是放在倉庫裏又占地方又需要人經常去清理打掃,卻是一點價值也不能創造,尤其是近些年來,俄羅斯也在走市場化道路,對博物館的撥款是越來越嚴苛,如果自己再不能創收,那這博物館想堅持下去就很難了,不是說要關門大吉,而是說許多重要文物的保管就會出問題。
尼古拉在網上浏覽的時候,偶爾發現了哈維考古公司的資料,他再仔細的一查找,發現最近幾年,哈維公司可謂是賺的盆滿缽滿,這就讓尼古拉陷入沉思。
不是說尼古拉沒有想到把一些多餘的物品拿出去拍賣,想到過,甚至還嘗試過,他拿了一個伊麗莎白時期的蠟燭台送到莫斯科的拍賣會上拍賣,結果,僅僅拍出了不到3000盧布,這簡直是對尼古拉打臉,事後去一打聽,還是拍賣師安排的托拍下的,最後,尼古拉是搭上了手續費加小費,把那燭台又給買回來,試驗失敗不說,還搭上了幾百盧布,對此,尼古拉都不好意思出去說,怕丢人。
在俄羅斯的拍賣以失敗告終,尼古拉卻是沒有灰心,他認爲,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選錯了市場,俄羅斯的市場太小,有錢人太少,由于曆史的原因,俄羅斯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貴族和中産人士,大多數都是從前蘇俄解體後成爲一般民衆的普通人,他們對那些沙皇時代的故事愛聽,可對收藏那個時代的物品卻是興趣索然,一方面在俄羅斯沒有收藏的習慣,普通人已經好幾輩過的是供給制生活,就是在蘇俄時期,一些有特權的階層,他們甯可收藏二戰時期的步槍,也不會去收藏沙皇時代的蠟燭台。其實,這與文化傳承有關,與民衆對曆史的認識有關,與市場和收藏愛好并沒有多大關系。說起來,許多俄羅斯高級知識分子,能把當今世界上流行什麽,追捧什麽說的一清二楚,可要他們講講自己國家民族的曆史……還真沒幾個能朗朗上口的,能說出口白話的就是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大帝,你再多問幾句,他們就說不上來了,也許這就是俄羅斯幾百年來總是遭受磨難的原因。
尼古拉在舉辦完對克拉克的儀式後,招呼哈維、克拉克和李凡做到會議桌周圍談話,他非常尊重哈維和克拉克,對李凡也就是握了個手,點了個頭,顯然,他沒有把這個高個子東方人放在眼裏,他希望是得到哈維和克拉克的指點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