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想去找希爾頓,沒想到自己撲了一個空,那邊的秘書說老闆去歐洲出差了,這個信息又讓菲利普的腦洞打開了,“難道希爾頓又去找新的爆發點?”
送走了劉道源,李凡又回到了考古工地上,現在,在附近已經臨時修建了好幾排特殊的簡易房屋,從外表上看,很類似當地的木結構的茅草屋,遠遠看去,與當地的景色渾然一體,可是在内部,那就是典型的闆材結構的簡易工棚,可以随時拆除折疊帶走的,這也是因爲當地特殊要求,所以才在外面做了一些裝飾。
與剛來的時候不同了,現在這個考古生活基地裏除了古代學系輪流來的學生,還有曆史系、古代文學系等其他學系的同學到這裏來“現場教學”,有時,就是在一個小操場上拉開一個滑動式的綠色棚子,然後就在外面講課,弄的考古隊的一些沒有修夠學分的同學也會跑來聽課,這也是古代學系的一個特殊情況。
“最近啊,有些人在詢問,我們古代的匈奴人去了哪裏?有些人類學家經過對現代人的DNA做比較,認爲,我們華夏人的血統裏都包含了匈奴人的血緣,而沉澱血緣最多的就是蒙古人,這一點呢,大家就無須去叫真了,知道就可以了。”
這天,在外面的操場上,曆史學系的一個青年講師在講課,他剛才說的這一段,其實就是他負責的那門課程裏的一段,實際上,在講述華夏遠古曆史的課程上,并不是完全和有科學論證的,或者說,主要是依據出土文物和出土的各種化石來對遙遠的曆史做的推測,而這一點,即便是在國際上,各種認識也是模糊的。
“今天這課聽的稀裏糊塗的,我是第一次聽到老師說‘無須去叫真’的話,我們這可是高等學府,是做學問的,不知道就說不知道呗!還裝!”甲學生說道。
“我看哪,咱們回去問問李教授,看李教授如何說,匈奴、契丹、女直這些北方遊牧部族到底是怎麽回事?咱們是學生,又學的是古代學系,不是普通老百姓,模糊點也混的過去,咱們還是得去問個明白。”學生乙也說道。
于是,一群大二的學生湊趣的找到了李凡,而李凡此時正在簡易棚食堂,準備着吃晚飯呢,由于他年紀也不大,而且是諸多學子教師裏少有不戴眼鏡的。
據說,黃種人隻要進入青春期,如果不注意,非常容易發生近視眼,尤其是在高等學府裏,這種幾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而在香港,這個比率還要高,當你坐地鐵的時候,你很難看到不戴眼鏡的人,不戴眼鏡的人是稀罕物。
爲了調劑考古工地的夥食,在這個工地食堂裏,也是有大鍋飯和小炒的區别的,大鍋飯就是份飯,憑着飯票,拿着大個的不鏽鋼食盤,自己到自助餐台那邊去打,吃多少打多少,誰要是刻意的浪費,對不起,一定會收到罰單,在這個食堂裏,那可是有着無死角的視頻監控的,廢話,堂堂的高等學府,玩這點技術還勾小兒科?要是有客人來了咋辦?在這個食堂裏,也提供小炒的服務,隻要你掏錢就是了,當然,不想吃大鍋飯的也可以在這裏點幾個菜慢慢的喝點啤酒。
李凡是比較講究吃的,對于那種大鍋飯無所謂,可對那些大鍋菜就受不了啦,他自己不差錢,大家也都知道,他家裏的夫人一幅畫都能賣上幾個錢,何況還有“豪富”的嶽家呢?所以,在這裏,李凡懶得去裝那種清廉,都啥年代了?自己就一個教書匠,犯得着嗎?所以,李凡隻要是去食堂吃飯,那就是“小炒”,而且還有張桌子是專門留給他的,不管怎麽說,李凡的級别和官位都夠享受這待遇。
“李教授,我們想向您求教今天聽課的内容,我們覺得那講師說的不夠嚴謹,就是不知道您啥時候有時間。”學生乙走到李凡的身邊,先恭敬的鞠了一躬,然後才說道,“他說匈奴的血緣遺存,說我們身上都有,蒙古人最多,還叫我們别叫真,大概知道就可以了,對這個我們不認同,雖然是選修課吧,可也不能糊弄。”
下午那會的講課,李凡在自己的辦公間兼卧室裏當然都聽見了,就那麽幾個人,還使用了無線麥克風和擴音器,李凡就差讓所有人都戴耳機了,可是,跨着系呢,加上第一次出去考古,曆史系出了洋相,這許多事情很敏感。
“呵呵,那個說法也不能算錯,實際上呢,如何看待人類在遠古時期的發展,主要還是要用辯證的方法,即便是沒有佐證,也是可以推導出合理的論點的。既然你們那麽認真,那好,大家把幾張桌子拼一拼,我就利用這吃飯的功夫給你們大緻的說一說,不算是講課,大家就是聊天好了。想要陪着我喝的舉手,咱們這裏不許喝白酒,可是喝點啤酒還是可以的,我再給你們點幾個菜……”
新年剛過,按理說,這裏的氣溫也不高,可是,這裏是電用不完的地方,别看是自然保護區,可在這個章南市裏本身就有一個發電量很大的水電站,而在各個鄉村裏,幾乎所有的山澗流水上都有小型水電站,這還是幾十年前修的,整個外部輪廓都幾乎融入當地的風景中了,說那些水電站是藏匿在風景中也不爲過。就拿這考古工地來說吧,爲了方便這裏用電,縣電業局還給這裏走了一條專線,所有啊,這食堂裏可是開着大功率的取暖器的,而到了飯點,人來人往一多,這溫度自然而然就上來了,何況這嶺南地區,在太陽高照的晴日裏,冬天也不冷呢。
這批跟着來的低年級學生有十來個,聽李凡如此一說,立馬都圍了過來,小方桌變成了大方桌,那邊的大師傅更是笑的一塌糊塗,小炒他是有提成的。
“我們從遠古生活在東亞這快地方的古人說起,根據現有的一些資料,我們知道人類從原始社會發展到今天,是經曆過幾次的變革的,其中一個就是出現了農耕民族,對不對?而華夏民族就是農耕民族裏最典型的一個,這個課程你們應該都學過吧?我記得這是初一就學的。”李凡笑嘻嘻的端起了啤酒杯喝了一口。
“李教授,您這是不是倒回去太遠了,初一的确開始上曆史課,可那就一帶而過啊。”學生甲嬉皮笑臉的說道,“我坦白,那個時候就是死記硬背,都忘了。”
“其實,那就是一個基本的一些常識,可我問問你們,農耕民族在沒有改變之前,他們是什麽民族?爲了生存,他們是不是也是實行最原始的狩獵和遊牧?也許你們不知道,在六畜裏,最早被人類馴化的家畜并不是大家以爲的牛羊馬豬這些,而是狗。想想看,爲什麽狗能成爲人類第一個馴化的家畜?這裏面有哲理。”
“我明白了,因爲在那個時代,人類幾乎都是靠捕獵生存的,尤其是發現了火的使用後,對肉食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了,而在狩獵的時候發現狼的幼崽,被帶回圈養,這個我是知道的,狗和狼其實就是一回事。于是,小狼崽就邊成了家狗了。而狼的天性又反過來幫助人類去捕獵……”學生甲在那裏很顯擺的說道。
“不一定都是狼,還有狐狸等犬科動物,也是家犬的祖先。”學生乙也說。
“你們隻回答了一個現象,卻是沒有去想想,飼養家犬的成功告訴了人們什麽?告訴了人們可以把一些野生動物演變成在家裏飼養的,能夠在家裏飼養還用得着出去捕獵嗎?這是對自然認識的一次飛躍。實際上,人類第一次生産變革是從狩獵演變到畜牧,而最早的畜牧就是遊牧部落産生的基礎,沒這個基礎,不可能有後來的遊牧部落,那麽遊牧部落爲什麽都在北方呢?”李凡見上了菜,就邊說邊招呼大家各自拿筷子開吃,“來,聊天不耽擱大家吃東西,還能多吃呢。”
“可是……農耕民族是如何産生的呢?難道說就是突然出現的?”學生裏的一個女孩子怯生生的問道,“而且,農耕民族好像都是在南方發展。”
“這還不簡單,在南方沒有那麽廣闊的草場啊,沒有辦法大規模的進行牧業,而且,在南方有許多植物很茂盛,完全可以滿足生存的需要啊!”學生甲說道。
“呵呵,你回答的基本對,可是,你少了一個認識,這個認識就是我們的祖先可不是像你說的那麽簡單,而是對自然進行了勇敢的探索,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說意思是什麽?就是一種對自然的探險,在古老的年代裏,人類雖然是雜食性動物,可主要是依靠捕獵而獲得食物的,爲什麽這樣說?因爲任何植物都不可能時時都有,都是有季節和收獲的時間的,那個時候可不像現在,什麽東西都可以保存,最原始的條件下,很難保存,想要活命怎麽辦?隻能去捕獵……直到神農嘗百草後,先人們才發現了植物裏的糧食,這也是一次飛躍,而最早進入農耕民族飯碗裏的糧食可不是現在的小麥和大米,而是‘稷’。”說到這裏,李凡還用筷子蘸着啤酒在桌子上寫出了這個“稷”字。“這個稷到底是什麽作物?直到今天在學術界也沒有一個定論,但從我們古人把這個東西命名爲谷神的地位上看,它是最早被農耕部落發現的谷物是沒有問題的,或者說,這個稷也是東西南北各地有區别,描述不一也是正常的。到現如今,這個字表達的意思已經與谷物關系不大,反而與社會聯系在一起,比如,古人常常用社稷來代指國家和朝廷。”
李凡的這種近乎于聊,還真是讓學生們感到舒服,不過他講的還是一般的遠古曆史知識,算不上是什麽高大上的東西,這也是爲什麽李凡強調是聊天的原因,一個大學教授,給學生們白話中學高中的曆史知識,太跌份了。
“李教授,你跟我們聊了這麽多,還是沒說我們今天下午上課碰到的問題啊?我們可是想聽聽您是如何解釋那個問題,曆史系的教授連DNA的理由都說了,還說,我們華夏民族是多民族血緣大融合的結果,這好複雜啊!”學生乙說道。
“這個……在這個方面,我沒有認真研究過,同時呢,我也不想去研究,毫無意義,而且,現在一些人得出的那種結論可以說是對,也可以說是錯,實際上,他們使用的方式是西方的方式,而作爲東方人,我不那麽想。”李凡放下空酒杯,一個學生特有眼力見的連忙又給滿上,李凡笑着對那學生點頭緻謝,接着說道。
“說他們是對,反應到現代醫學鑒定等等上,這種遺傳還真是符合他們說的。說他們不對,那就是他們忽略了在遠古時期,生活在東方的黃種人本身就是一樣的,隻不過是一部分部落演變成農耕,另一部分随着北方大草原的發現,逐步向北,最後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這些分支,他們在血緣上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而不是他們說的在有了文字記錄後的種族雜居形成的,那種雜居實際上也就是一種同類的回歸,會有些許的差異,可在本質上,都是一樣的。”
“哇!原來可以這樣解釋!這是我從來沒有聽過的一種推論哦!”
低年級的學生們議論起來,可他們卻是無法推翻李教授的這個推論,甚至還很信服,稍微動腦子一想,在遠古的時候,可不就是這樣嗎?在最适合古人類居住的地方一點點的向四周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各種變化,有的發展成爲農耕部落,有的發展成爲遊牧部落,而各個部落的文化也是在長期的生存中逐步的發展起來,遊牧方式是第一生産力變革,而農耕則是更高一層的生産力變革,伴随這種先進的變革,在文化上的差異自然就會顯現,這才是曆史的辯證啊。
在遠古時期,先進的生産力必然強于落後的生産力,農耕文明的誕生使這些部落可以用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多的收獲,帶來的就是人口的高速增長和文明的發展,當增長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向适合的地區發展。所以,從根上說,生存在遠古的黃種人壓根就是一個人種,談什麽是後世的混合?荒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