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桐看到有幾個挑夫挑着盛茶葉的竹簍從市場出來,沿着街道往相反的方向去。他停下腳步,看着挑夫的背影陷入沉思中。
大牛拉了一下陳霖桐的胳膊,“阿桐哥,走啊。”
陳霖桐頭也不回地說:“你們先回去,我有點事。”
“你要幹什麽?”大牛關切地問。
“回去後再跟你說。”陳霖桐說完,擡腳去追前面的幾個挑夫。
陳霖桐尾随着幾個挑夫一直來到鎮外的清溪碼頭,挑夫們把竹簍挑上了停泊在碼頭邊的一艘大沙船上。
碼頭邊還有另外兩艘沙船也在裝貨,一個三十多歲的人從船上下來,看穿戴像是船上的人,陳霖桐急忙迎上去,“這位大哥請留步,兄弟想問個事。”
從船上下來的是船老大,叫石水根,笑呵呵地看着陳霖桐問:“兄弟有什麽事?”
“大哥這船上裝的都是茶葉吧?”
石水根點頭道:“有多半是茶葉吧,内安溪産的茶都是從湖頭這裏運出去。”
“這些茶都是運到什麽地方?”
“主要是運到泉州去,也有運到廈門、廣州那邊的。”
陳霖桐急忙問:“從湖頭到泉州要多長時間啊?”
“從這裏去泉州是順水,用不了一天一夜就能到,兄弟是不是有貨要運?”
陳霖桐笑着說:“是啊,有一批茶葉想運到泉州去,以前沒運過,先打聽一下。”
“兄弟想什麽時候運?”
“還要再等幾天,貨還沒有準備好。”
石水根指着旁邊沙船說:“我叫石水根,是這艘船的船老大,如果要運貨就到碼頭來找我。”
“謝謝石大哥,到時候一定會來找你。”陳霖桐說完,興沖沖地離開碼頭往回趕,心裏産生了一個念頭,他要做茶商。
陳霖桐回到奇卿村後,沒有回茶廠,直接去山上的小寺廟見師父,把自己的想法跟空明師父聊一下。
空明師父坐在院内的香樟樹下,看到陳霖桐進來,不等他開口就問:“是不是又遇到了一些麻煩?”
陳霖桐如實說:“茶的銷路被人堵死了,沒有茶商來收徒兒的茶葉。”
空明緩緩說:“遭遇的困難越大,今後的發展就會越好,不要把眼前的困境放在心上,就像喝茶一樣,苦盡甘來。”
“弟子知道,弟子已經想到了解決之法,特地來請教師父。”
“說來讓爲師聽聽。”
陳霖桐想了想說:“我們這些種茶的,世世代代就隻是種茶、制茶,而茶的銷售一直被茶商控制着,所以種茶的一直受制于人,這也正是弟子目前遇到的困境,如果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别人就再也無法壓制我了。”
空明點頭道:“自古以來還沒有一個種茶的人有這樣的想法,人們總是把商業和實業視爲兩種行業,如果把兩者結合起來一定會有大的發展,阿桐,大膽地去做,爲師相信你一定會成功。”
陳霖桐興奮地說:“有師父地支持弟子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幹了,弟子考慮過了,現在的實力還不能單獨行事,隻能借船出海,所以弟子想先去泉州,尋找合适的茶莊進行合作,摸清了茶的銷售路子後,然後再放手大幹。”
空明師父用贊許的口吻說:“很好,阿桐,你越來越成熟了。商海無涯,茶道無邊,其實無論是商道還是茶道,核心是一樣的,就是爲師曾給你講過的一個字。”
“和。”陳霖桐不假思索地說。
“不錯,要想在商海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握這個和字,就是要使方方面面都能達到和諧。商離不開一個利,但是利不能自己獨占,讓所有的參與者都享受到利,才是爲商的真正目的。”
“弟子記住了。”
“還記得爲師讓你讀的《道德經》中的第三十六篇嗎?”
“将欲歙之,必故張之;将欲弱之,必故強之;将欲廢之,必故興之;将欲取之,必故與之。”
“很好,在今後的經商之路上一定要牢記這幾句話,特别是最後一句,将欲取之,必故與之,無論想要獲得什麽,必須要先付出。經商更是如此,如果隻是一味地隻想自己獲取利益,而不給别人利益,最後可能什麽也得不到。”
“弟子一定謹記師父的教誨。”陳霖桐站起身,“師父,弟子回去準備一下,明日就去泉州。”
“好,爲師祝你旗開得勝。”
陳霖桐與師父告訴後,匆忙下山回到茶廠,找到大牛,興奮地說:“趕緊準備一下,明天跟去泉州。”
“去泉州幹嘛?”大牛好奇地問。
“去賣茶。”
“咱們人生地不熟的,到了泉州怎麽賣啊。”
“這個你就不用考慮了,準備二十斤好茶,明天一早就去湖頭鎮。”
“咱們庫房裏有好幾千茶,帶上二十斤好幹嘛?”
陳霖桐歎了一口氣,“二十斤是樣品,多了你帶不了,趕緊去準備吧。”
晚上,陳霖桐回到家,跟母親說要去泉州推銷茶葉。兒行千裏母擔憂,陳霖桐還沒走,陳氏就憂心忡忡,因爲兒子不同于别人,頭上還戴着朝廷欽犯的罪名,萬一出點事就麻煩了。
陳霖桐了解母親的心情,對母親說:“兒子出去保證不惹是生非,聯系好合作的茶商後就回來。”
陳霖桐的話讓陳氏心裏一動,對兒子說:“娘記起來了,你姨丈家就是開茶莊的。”
“我姨丈是茶商?”
陳氏點點頭,“當年咱們家出了事,爲娘本來帶着你要去廈門找你姨娘,沒想到走到這裏生下了靈兒,寒老爺一家對咱們又很好,就留在了奇卿村。”
“我姨丈茶莊的商号叫什麽?”
“這個爲娘不知道,你姨丈叫李默遠,在廈門開了多年的茶莊。”
“在湖頭鎮碼頭聽船老大說,他的船不僅跑泉州,還去廈門和廣州,如果泉州沒有聯系到可以合作的茶商,就去廈門找我姨丈。”
“好,路上一定要小心,出門在外不同于家裏,千萬千萬别惹什麽事。”陳氏一再叮囑兒子。
“兒子保證不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