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霖桐看着空明師父說:“師父讓我認識茶,是因爲每一泡都不同,都有獨特的個性,青葉也是如此,每篩青葉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性,頭次搖青是爲了讓青葉的内部活起來,猶如讓人體内的血液流動起來一樣,随後的搖青是爲了讓青葉不好的東西散發出來,使青葉純淨起來。”
空明微微點着頭,臉上流露出欣慰的笑容。
陳霖桐繼續說:“最後的搖青要最大程度的激發青葉内在的韻質,同認識茶一樣,制茶人隻有認識了青葉,才能清楚地了解青葉内好的和不好的東西,在搖青的時候也才能掌握每次搖的程度。”
“很好,一個好的制茶人必須熟知要加工的青葉,制茶的過程就是最大程度将青葉中不好的東西剔除,将好的東西保留。”空明師父轉身,面對着卧榻中間的矮桌,擡手示意陳霖桐坐下。
陳霖桐脫下鞋子,盤腿坐在空明師父對面。
空明師父緩緩地說:“一個人内在的品質固然重要,但是後天的培養也是不可缺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後天的培養可以使某個人成爲不同于其他人的人,接下來爲師告訴你制茶的另一秘密。”
陳霖桐一臉興奮,眼睛裏流露出期待的目光。
空明用指矮桌上的兩個陶制茶罐說:“現在你同時泡這兩個茶罐裏的觀音茶。”
陳霖桐把兩個蓋碗燙過後,分别從兩個茶罐中取出觀音茶放入碗中,沖泡後分别倒入若深杯裏,然後望着師父。
空明神情平靜地看着陳霖桐:“品嘗一下兩種觀音茶有什麽不同。”
陳霖桐端起一杯茶湯先輕輕聞了聞,然後喝了一小口,雙唇閉上,下颚動了幾下,把茶湯喝下去後稍微等了一下,随後又品嘗另外一杯。
陳霖桐放下杯看着師父說:“兩種觀音茶的外形、色澤、香氣、湯色、滋味都有所不同。”
空明師父問:“你更喜歡那個茶?”
“兩種茶給我的感覺都很好,香氣濃郁,回味悠甘,”陳霖桐指着其中一個杯子說,“不過這個茶喝進嘴裏後滋味好像……好像,徒兒不知道怎麽說貼切,好像是更有勁,更烈一些。”
空明點點頭道:“不錯,這種觀音茶喝了後感覺有張力,年輕人愛喝,而另外一種滋味要平和許多,過了不惑之年的人更喜歡一些。”
陳霖桐似乎有所悟,“師父的意思是不同的人喜愛不同的茶?”
“對,其實這兩種觀音茶是爲師一起采摘一起制作的,在炒青以前的環節完全相同,隻是炒青和烘焙的時間和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滋味、湯色。”
陳霖桐恍然大悟,“這麽說炒青和烘焙就如同人的後天培養,決定這個人長大後會成爲什麽樣的人。”
空明師父颔首道:“可以這麽說,炒青和烘焙是決定茶口味的關鍵環節。”
空明師父的話讓陳霖桐回想起烘焙茶的經曆。
泰昌茶廠的焙房裏有三排竹篦編成的圓形焙籠,每排有十多個。閏五師父是專門負責制茶的最後一個環節,烘焙。
閏五獨自在焙房裏,挨個翻開一個焙籠的竹編蓋子,用手翻一下裏面的茶。
陳霖桐走進來,從衣兜裏摸出一個小布袋,舉到閏五面前,“五哥,我給您弄了點好煙葉。”
閏五松開布袋口的細繩,然後聞了聞,“嗯,不錯,很香,謝謝阿桐。”
“不用謝,您抽完了我再給您弄一些。”
“你這個孩子就是讨人喜歡。”閏五邊說邊檢查其它焙籠。
陳霖桐跟在閏五身後,“五哥,這些茶還要焙多久?”
“這些已經焙了兩個多時辰了,還要焙三個時辰。”
陳霖桐指着中間的一排焙籠問:“那這些還要焙多久?”
“這些要快些,再有半個時辰就要拿出去再包揉一遍。”
陳霖桐又問:“五哥,鐵觀音要三揉三焙,是不是每次焙的火候都不一樣?”
“不僅火候不一樣,烘焙的時間也有長短,好的師傅可以用焙火的火候來改善茶葉的香氣。”
陳霖桐笑着說:“五哥就是最好的師傅。”
“呵呵,你小子的嘴就是甜,我這點東西都讓你學會了。”
“五哥,木炭在焙籠的下面怎麽控制火候?”
閏五一臉神秘地說:“阿桐,看在你老給我弄煙葉的份上,告訴你一個秘密,焙籠下面燒過的木炭灰千萬不能倒掉。烘焙茶葉前,将木炭全部燒到通紅,然後蓋上木炭灰,記住,就是通過炭灰的厚度來控制木炭的溫度。”
空明師父見陳霖桐陳默不語,笑着問:“阿桐,在想什麽呢?”
“呃,弟子在想怎麽用烘焙改變茶的口味。”
“寒施主每次來這裏喝茶,都感歎爲師制作的茶比他的茶好,你知道其中的緣由嗎?”
陳霖桐笑着說:“因爲師父的制茶技術比茶廠裏的那些人好,制出的茶當然好了。”
空明擺擺手,“這個并不是主要原因,爲師制的茶是給自己和來的朋友喝,而茶廠制的茶是爲了賣出去賺錢。”
陳霖桐茫然地搖搖頭,“徒兒不明白,這有什麽區别嗎?”
“茶是給人喝的,平庸的制茶師傅隻是悶頭制茶,不會去琢磨制出的茶是給誰喝,到底是什麽人在喝他制的茶。”
空明師父的話如同醍醐灌頂,陳霖桐興奮地說:“徒兒明白了,高明的制茶師傅要根據喝茶人的口味、喜愛來制茶。”
空明露出了滿意的微笑,微微點了一下頭。
陳霖桐随即又流露從疑惑的表情,“可是……有那麽多人喝茶,我們怎麽會知道他們喜好什麽茶?“
“呵呵……”
空明微微一笑,向陳霖桐款款道來,“這個并不難,不同地位、不同身份的人對茶的追求不一樣,但是同類人卻有相同的愛好。王公大臣和那些有錢的富紳,他們炫耀權勢、誇示富貴、附庸風雅,因此追求的是茶之珍。文人雅士喜歡托物寄杯,激揚文思,交朋結友,他們講究的是茶之韻。佛家參禅悟道,間性成佛,重在茶之德。而道家意在品茗養生,道化成仙,所以重在茶之功。普通百姓喝茶是爲了滌煩解渴,去腥解膩,享受人生,他們重在茶之味。無論什麽人喝茶不外乎兩個目的,滿足身體的需要,追求精神的暢快。”
陳霖桐一臉欣喜,“聽了師父這番話真是勝過十年書,徒兒明白了。”
“對喝茶的人來說适合自己的茶就是最好的,一個好的制茶人就要幫助他們達到這個目的,找到屬于每個人自己的茶。”
陳霖桐憑借自己的悟性和空明師父的諄諄教導,很快掌握了制茶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