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明師父領着陳霖桐走進偏房裏,指着屋子裏的制茶工具對他說:“阿桐,這裏就是爲師制茶的地方,你是除爲師之外第一個走進這間屋子的人,其實這裏并沒有什麽秘密,隻是爲師在制茶的時候不喜歡被人打攪。從今天起爲師就教你如何制茶。”
陳霖桐指着笳籮裏的青葉問:“師父,這些青葉是搖過的?”
空明颔首道:“嗯,爲了讓你了解每次搖青的不同,這些青葉分别搖過了不同次數。阿桐,你在茶廠也幹了三四年,對鐵觀音的制作過程已經很熟悉,你能告訴爲師,觀音茶爲什麽要做青嗎?”
“聽陳師傅說做青是爲了讓青葉走水,并且使茶葉中的青味散發出來。”
“不錯,做青的确有這兩個作用,不過這并非做青的主要目的。在所有茶的制作過程中,鐵觀音的制作是最爲複雜的,主要就體現在做青環節,做青不僅要求技術高,還有很強的靈活性,對制茶的人來說,會了做青,就會制作鐵觀音。”
空明師父邊說邊從笳籮裏拿起一根帶鮮葉茶梗,舉到陳霖桐的面前,“你看這個,其它品種的茶葉在采摘時一般都是隻采嫩芽,而鐵觀音則不同,是開面采,也就是必須是将梗和上面的兩三個葉一起采下來,知道這是爲什麽嗎?”
陳霖桐搖搖頭,雖然知道鐵觀音的青茶是這麽采,但是不知道爲什麽。
空明師父接着說:“宋代曾在福建任轉運使的蔡襄著有《茶錄》一書,書中提到茶有真香,而茶的真香大部分就儲存在梗中,所以采摘時必須要将梗采下一截來。而搖青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要将梗中的真香逼出來,然後在攤置的過程中沁入進葉中。”
陳霖桐恍然大悟,“難怪搖青後将青葉攤置的時候要厚一些,原來是爲了讓梗中的香沁入葉中。”
空明師父微微搖了搖頭,“你說的這個不完全對,搖青通常是三至四遍,每次搖青的作用不盡相同,所以攤置的厚度也不一樣。總體說搖青後攤置的時間由短到長,攤葉的厚度也是由薄逐漸加厚。”
陳霖桐一邊聽空明師父說,腦海中浮現出在茶廠做青間裏搖青的場景,四個巨大的搖青籠挂在屋頂的橫木上,每個搖青籠旁有一個夥計,不停的搖動着搖青籠裏的青葉。
陳三不停地走來走去,不時地摸一摸起裏面的青葉,或是抓起一把用鼻子聞一下,大聲對一個夥計說:“在心裏數着,再搖二十下就停下。”
陳霖桐和大牛在旁邊把搖青過的青葉攤在笳籮裏,陳三走過來用手按一下笳籮裏的青葉,“這個有點薄了,攤到三指厚。”
空明師父的話把陳霖桐從回憶中拉回來,“鐵觀音最讓人着迷的是其獨有的觀音韻,但是觀音韻千變萬化,許多制茶人對此也難以把控,因爲不同茶樹的青葉會産生不同的觀音韻。觀音韻的産生來自兩個方面,一是青葉有内在的韻質,但是這種内在的韻質必須靠搖青将其轉化成如梅似蘭的觀音香,然後喝茶的人才能感覺到它的存在。”
陳霖桐急忙問:“師父,每次搖青都有什麽作用?”
“簡單地說,頭次搖青是爲了讓曬過的青葉重新活過來,使鮮葉變得硬挺,讓梗葉中的水分重新均勻散開,時間要短,也就是一袋煙的工夫。接下來搖得就要重一些,讓青葉的邊緣稍微有些損傷,從而使葉中的青味和臭氣散發出來。而後面的搖青則至關重要,就是要将梗葉中的韻質逼出來。每次搖青要恰到好處,必須到達需要的程度,否則達不到效果,當然也不能過,過了容易把青葉毀了。”
陳霖桐面露疑惑地問:“如何才知道青葉搖得恰到好處?”
“這個隻可意會不可言傳,要靠你自己去悟出來,不過爲師可以給你一點啓示,三天前爲師讓你去認識茶,可以把相同的方法運用到這上面。茶是有生命的,一個好的制茶師傅就是要用心去感覺在制茶過程中,茶的生命變化。”
空明擡手指着晾青架上一層層的笳籮對陳霖桐說:“這些青葉都是爲你準備的,等你悟出了搖青的技巧後,爲師再教你如何殺青。”空明師父說完轉身走出茶屋。
陳霖桐從晾青架取下一隻笳籮,将裏面的青葉倒入吊在房梁上的搖青籠裏,然後開始不停地搖晃着搖青籠,很快就揮汗如雨,不時地抓起搖青籠内的青葉摸一摸,聞一聞。
搖好一籠,再倒入青葉繼續搖,渴了喝口水,餓了一隻手抓着飯團,邊吃邊搖。
屋裏暗下來,點上蠟燭,繼續搖,不停地重複相同的動作,搖一會就把手伸進搖青籠内的青葉摸一摸,聞一聞。
寺廟外響起公雞打鳴的叫聲,偏房的窗戶上泛起白色,陳霖桐搖完最後一籠青葉,臉上露出一絲喜悅,走出偏房。
陳霖桐走到禅房裏,看見空明和尚雙目緊閉,在卧榻上盤腿打坐,輕輕走到卧榻前,低聲說:“師父,我已經把搖青的技巧悟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