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雲天大惑不解,難道說,是自己的族人中有誰訓練出來了這麽一支騎兵。想到這裏,他不由得皺了皺眉頭:“這是誰的部将,竟如此勇猛。”
手下們也是面面相觑,一名将領回道:“回陛下,臣等從未聽說哪位王爺麾下,有這樣一支軍隊。”
這種事按理說也确實沒有人敢瞞着慕雲天,誰敢私自打造這麽一支騎兵。雖然這支騎兵看起來人數并不多,好像也就一千人左右的樣子。可他們奔襲起來的時候,卻如同千軍萬馬一樣的氣勢。
突然,慕雲天不由得打了個寒顫,大叫一聲:“不好,準備防禦!”
因爲慕雲天突然想起,他們西川曾給大聖王朝進貢過戰馬三千匹。正是因爲出使西川的使者在湖廣遇害,而聖帝又無和西川聯手的意圖。這才給了慕雲天出兵的借口,而這三千匹戰馬最終去向不明。
按照大聖王朝的說法,這三千匹戰馬乃是被流寇所劫。至于真相如何誰也不知道,或許是被大聖朝廷私自扣下。
眼看着斜刺裏沖過來的這支騎兵,慕雲天知道是敵非友。手下的将士們确實也在做出了防禦态勢,可是他們還是低估了眼前這支騎兵的厲害。
此時距離弓箭手有效射程之外,這支沖擊過來的奇形怪狀的騎兵,已經彎弓搭箭開始反擊。
‘嗖嗖’聲不絕,羽箭紛飛中,不斷的有西川将士倒下。要命的是,被射死的都是西川弓箭手。這麽遠的距離,敵人還能做到百發百中,簡直匪夷所思。
要命的是,這支騎兵還是奔襲中射擊,無疑更是增加了射擊難度。慕雲天麾下将士登時大亂,哪兒來的這麽一支可怕的軍隊。
河曲馬耐力和沖擊力極強,幾乎轉瞬間已經沖到了陣前。而馬背上的輕騎兵,則收起弓箭揮舞着馬刀撲了過來。
北涼喜歡用彎刀,西川仿照北涼的樣式,軍中也配備了相當數量的彎刀。而眼前的這支軍隊,手中卻是清一色的軍馬刀。
這種軍刀長三尺盈餘,輕捷、銳利,對于鍛造技術有着極高的要求。相對于北涼的彎刀,這種軍馬刀更爲的輕便和靈活。在兵器上,就能完全碾壓對方。
隻是這種軍刀的鍛造技術極難,很多人見都沒有見過。不過對于中原能工巧匠們來說,這些都不是事。
軍馬刀吹毛斷發,鋒利異常。刀身雖輕,卻不易折斷。即便是與鬼頭刀等重型兵器硬碰硬,也不會斷刃。
這支騎兵沖上來的時候,登時就把西川軍隊給沖亂了陣腳。而對方,僅僅是一千人左右。
實際上,這支騎兵僅僅隻有八百人。就是這八百人,愣是把西川軍隊的前鋒,給沖亂了陣腳。
而這支八百人的軍隊,正是唐小寶麾下的天權軍。有孔祥鑫和副将張文德率領,前來大同馳援。
爲什麽唐小寶要這麽做,他這不是明擺着在幫朝廷麽。
沒錯,唐小寶确實是在幫助朝廷抵禦西川。因爲他知道,反抗朝廷推翻大聖王朝,大家打來打去都是漢人。而西川是異族,面對異族的入侵,他隻能選擇保家衛國。
西川人是不把漢人當人看的,若是天下淪爲他們之手。則中原漢人,将迎來無盡的災難。
即便是和朝廷有仇,即便是想推翻大聖王朝。那麽,也不能假借西川人之手。推翻大聖王朝固然重要,趕走這些西川人更爲重要。
所以,唐小寶派了自己這支輕騎兵天權軍。而這一切,都是秘密進行的。甚至于到了戰場之上,也沒有人知道自己的這支軍隊來曆。
天權軍除了戰鬥力異常強悍之外,手裏的兵器也占據了極大的優勢。騎兵的武器有刀、矛、劍、戟和弓弩,騎兵大規模興起并獨立成軍當屬漢代。随着騎兵的興起,百煉鋼技術用于造刀,鐵制的環首刀被大量使用,基本取代了長劍。
南北朝時,馬镫的出現和馬鞍的改進,使騎兵的戰鬥力進一步提高,步、騎兵都裝備短柄鐵刀,其特點是刀身直,刀柄末端沒有圓環。山西太原北齊墓壁畫中的人物所佩的就是這種刀。
到了唐代,騎兵發展到了另外一個巅峰。唐代騎兵是繼漢代以後我國古代騎兵發展史上又—興盛時期。其時,無環首短柄鐵刀成爲馬刀的主要類型。其型制是刀身窄而直,刀尖下斜,刀有橢圓形護格,刀柄末端通常有—小孔,以穿飾紐帶,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唐三彩騎兵俑即是此種。隋唐以後刀的制造,以灌鋼法代替百煉法,即先把生鐵熔化,澆灌到熟鐵,再增加熟鐵的含碳量成鋼,然後分别用牲畜的尿和脂肪淬火。牲畜尿中含有鹽分,淬火時比水冷卻快,淬火後的鋼質堅硬;用牲畜脂肪淬火時冷卻慢,因而鋼質柔韌。經過這兩種淬火處理後的刀,可“斬甲過三十紮”,刀刃鋒利程度和韌性都得以提高。由于作戰方式的差别,當時西域地區采用的是彎刀,唐朝的直刀和西域的彎刀多年交戰,雙方的騎兵軍刀都堅持自己的式樣特點,在戰績上唐軍基本是完勝。 彎刀的特點是消耗力量就要比直刀小,但破甲能力比直刀差。
到了北宋時期,也如同今天的大聖王朝一樣缺乏戰馬,軍隊隻得以步兵爲主,騎兵隻作爲附屬軍種。步、騎兵以弓弩爲主,刀槍次之。常用的短柄長刀稱“手刀”。
元代蒙古軍騎兵采用彎刀縱橫天下無敵手,明代重視騎兵,其中“馬步軍刀”爲兩萬餘把。而天權軍将士們所用的軍馬刀,是由唐小寶親自設計,由通州城中的能工巧匠們鍛造而成、
一開始造反之前,唐小寶和董小六就暗中收買了十幾家鐵匠鋪。那個時候,唐小寶就開始打造軍刀了。他是完全按照現代軍事騎兵作戰的方式,設計的這種軍馬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