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唐小寶大爲的詫異,他也明白了。在他們中間有内奸,也就是說有人在給朝廷通風報信。
這也爲什麽鹽場改進了制鹽技術,朝廷幾乎是在最快的時間得知了消息。然後,派出了陳公公來接管。
這同樣也能解釋,董天正在銅鑼灣制鹽爲什麽會被陳公公所知曉了。不過唐小寶選擇了隐忍,他并沒有把這件事說出來。
因爲他們面臨的事情太多了,造反不是簡單的一句話,扯起替天行道的大旗就行的。
唐小寶他們的造反之所以如此的順利,是因爲沒有遇到反抗。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朝廷的腐敗黑暗,還有董天正的名聲。
當所有人知道是董大人在造反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的想法就是,董大人是對的。沒錯,朝廷一直在壓榨百姓,而董大人一直在努力的保護百姓。
從不斷的增加賦稅,到鹽場被霸占。緊接着,船廠捕獲而來的那些赈災的漁獲,因爲無法買到食鹽而不能儲存。
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使得百姓們無比的憤怒。當這種憤怒達到一個臨界點,使得百姓們活不下去的時候。一顆火星,就能點燃整片森林。
而董天正劃燃了這根火柴,幾乎是在一瞬間,整個通州城的百姓都在一邊倒的支持董天正。
可造反不是這麽簡單的,需要師出有名,還要防止官兵的反撲。同時,還有周邊那幾股流寇的敵對勢力。最重要的,你要不斷的壯大自己的隊伍。
隻有自己壯大了,才能有資本逐鹿天下。此時的唐小寶他們,不過是汪洋大海中的一隻小蝦米。而周邊,都是虎視眈眈的魚群。
董天正召集了部衆,此時衆人聚集在一起。包括通州府的指揮使展雲鵬,董小六做了三軍大元帥。
而鐵頭和黑娃,以及來福旺财等人,也都分别擔任了軍中的職務。唐小寶花出去的那些銀子終于有了回報,他們現在手裏有五六千人的隊伍。
然而五六千人的勢力其實非常的弱小,周邊那些流寇們,有的勢力已經發展到了十餘萬了。且不管他們的戰鬥力如何,單單人數上就足以讓人心驚膽寒。
錢不通如願以償的做了軍中的軍師,唯獨與孟樊超沒有領兵。而是留在了唐小寶身邊,做了唐小寶的貼身護衛。
董天正召集起衆人,轉眼間他們已經起事近兩個月了。朝廷那邊竟然遲遲沒有動向,大概是朝廷面對天下大亂的局面,以及無暇顧及通州這邊了。
可這兩個月對于董,日子其實并不好過。他們打着清君側的旗号起兵,雖然得到了通州城百姓們的擁護。可對于周邊的百姓們來說,并沒有多少人前來投靠。
而那些其他的流寇,他們的隊伍在不斷地壯大。唯獨與董天正他們這一支隊伍,甚至于通州城的地盤在不斷地縮小。
周邊幾股流寇勢力都在不斷地壯大自己,他們也趁機在互相吞并對方。通州城的西南和東南城郊,就已經淪爲流寇之手。
要命的是,董天正的隊伍規模依舊很小。究其原因,就是前來投奔的人太少。
董天正讓兒子董小六去查明原因,爲什麽這麽多的流民百姓,都喜歡去投靠其他的流寇。而鮮有人,來通州城投奔。
難道說,僅僅是因爲那些流寇們靠搶劫起家。所過之處專殺達官顯貴,富豪鄉紳。而董天正這邊,自诩爲仁義之師?
事情遠遠超乎衆人的意料,百姓們不來投奔的原因,恰恰就是因爲董天正打出來的清君側。
何謂的清君側,清除君主身旁的親信、奸臣。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
也就是說,董天正他們打着的旗号還是在效忠朝廷。雖然這隻是他們起兵的借口,可是但對于那些恨透了這個昏暗的朝廷的百姓們來說,他們對朝廷是恨之入骨。
偏偏,你董天正還大言不慚的清君側。說是清除聖帝身邊的奸臣,匡扶社稷。
這大聖王朝已經垂垂老矣,還有什麽值得你匡扶的。大聖王朝氣數已盡,這是天下人的共識了。
隻有推翻這個昏暗的王朝,建立一個全新的朝代,這才是人心所向。
此時人心思變,你還在打着清君側的旗号,這不是天大的笑話麽。
董小六對于這件事卻查的一清二楚,當他回來将此事告訴老爹的時候,董天正也是大吃一驚。
“爹,您說的清君側壓根就是不對。您久在朝中爲官,這朝廷是個什麽樣子您還不知道麽,人心思變啊爹。”
一句話驚醒夢中人,造反的旗号不是随便說說的。這使得董天正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找出造反的真正原因,才能民心所向。
漢景帝年間。禦史大夫晁錯向皇帝上書,建議削藩,爲漢景帝所采納。吳王劉濞糾集了包括楚國在内的七個藩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爲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爲了平息叛亂,隻好将晁錯殺掉,但叛亂并沒有因此而停止。
唐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以清君側爲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成爲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還有就是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盤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打着“誅齊黃,清君側”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爲帝,年号永樂,即明成祖。
這一樁樁一件件,雖然最後都是推翻了前任王朝自己稱帝,可對于如今的大聖王朝來說,百姓們并不買賬。
當百姓們恨透了這個世道,對這個朝廷無可留戀的時候。舉起義旗真正的造反,就是要推翻這個王朝,這才是最正确的選擇。
一時間董天正陷入了沉思,既然清君側的旗号行不通。那如何才能引起百姓們的共鳴,讓百姓們争相前來投奔呢。
這個時候,作爲軍師的錢不通,出了一個主意。這個主意,直接把唐小寶推向了未來的皇帝寶座。
錢不通跟董:“大人,唐公子乃是天生帝王之相。咱們不如就推舉他,借唐公子起事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