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逐漸失寵的萬貴妃,因爲自己得到了泊縣唐小寶的胭脂水粉,登時容光煥發仿佛年輕了十幾歲。爲此,她再次的獲得了聖帝的恩寵。
此消彼長,聖帝又開始留戀安喜宮。尤其是,萬貴妃更懂得聖帝的脾氣秉性,總是能變着法子哄聖帝開心。比如說,萬貴妃會想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惡毒酷刑,然後告知聖帝。每每,聖帝總是眉花眼笑。
沒多久,聖帝便會把這些慘無人道的酷刑,施加在那些所謂的犯人身上。而且,每次都會讓萬貴妃在一旁圍觀。
而顯然景安宮的趙才人沒有這樣變态的嗜好,雖然這個趙才人也不是什麽好東西。可她不同于萬貴妃,趙才人并不喜歡這些殘暴的酷刑。
重要的,剛剛得寵不久的趙才人,好不容易留住了聖帝的心。可眼下萬貴妃那邊再次得寵,這怎能讓趙才人甘心。
不同于萬貴妃的衆叛親離,趙才人懂得如何收買人心。而且,趙才人對待身邊的宮女,顯然要溫和的多。
“小桃,你可打聽清楚了。安喜宮那邊,到底是怎麽一回事麽?”
回來的小桃子,對着趙才人施了一禮,然後才說道:“回娘娘的話,奴婢給内官監施了些銀子,那邊的公公說。萬妃娘娘從泊縣得了一些胭脂水粉,這些水粉當世獨一無二。就是因爲萬妃娘娘用了這些胭脂水粉,這才仿佛年輕了十幾歲。從而、從而得到了聖上恩寵的。”
在宮中,趙才人的勢力顯然是不如萬貴妃的。直到此時,她才直到萬貴妃得寵的原因。
“泊縣,泊縣的知縣好像是陳公公的親戚吧?”趙才人問道。
小桃子點了點頭:“聽人說好像是,隻不過陳公公和泊縣知縣到底是什麽樣的關系,這個奴婢就不知道了。”
趙才人聞言不由得皺緊了眉頭,陳公公是萬貴妃的人。這也難怪,事情到了這裏總算是合理了。
隻是,這泊縣的胭脂水粉,真就如此的神奇嗎。一時之間,趙才人不由得束手無策起來。
她與泊縣并無交集,而且泊縣的知縣根本就不會買自己的賬。現在萬貴妃在後宮隻手遮天,甚至于有下達懿旨的權利。
而趙才人隻是得到了聖帝的寵幸,實則她身邊并沒有多少自己的勢力。除了,還有一個人。
負責皇宮大内守衛的安全的大内侍衛首領趙三思,沒錯,此人就是趙才人的親哥哥。
在這個以裙帶關系還有親情爲紐帶才靠得住的京城,也隻有像是趙才人親哥哥這樣的關系,才能讓自己放心。
“你去把我哥哥叫來,就說我有要事找他。”
貼身侍女小桃子應了聲,施禮退出了景安宮。而趙才人,則滿臉的愁容,如何對付眼前的萬貴妃,趙才人暫時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
聖帝雖然荒淫無道,卻并非傻子。他也怕朝中勢力會有人一手遮天,作爲一個皇帝,皇權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爲了平衡朝中的勢力,聖帝也可謂是煞費苦心。外戚、宦官、武将、親王等等,這些都是自己的棋子。如何利用好他們,聖帝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論。
比如說自己的親弟弟小定王,小定王雖然能打,卻在朝中處處受制。這些,都是聖帝所希望看到的。
還有這個獨攬後宮的萬貴妃,聖帝也不是傻子。萬貴妃雖然和自己臭味相投便稱知己,可他也清楚萬貴妃是和自己一樣的貨色。這種人,不能讓她過于膨脹。
于是聖帝在寵幸了趙才人之後,便将趙才人的親哥哥趙三思,原本一個看守城門的無名小卒,一路提拔成了大内侍衛統領。
趙三思負責皇宮的守衛安全工作,可以也說得上是位高權重。而趙才人則對萬貴妃造成了一定的威脅,使得萬貴妃不至于過于勢大難制。
“帝王之術”很高深,人心是最複雜的,能夠洞悉人性、遊刃有餘,才能成爲官場中的高手;古今中外成功的領導者,都是實踐“帝王之術”的行家。
不管你是明君還是昏君,懂得權衡利弊懂得駕馭群臣,這才是鞏固皇權的不二法門。
雖然這個聖帝殘忍暴虐,可他也不是一無是處。對于官場這一道,聖帝顯然也是爐火純青的老狐狸。
所以說,至今朝中沒有出現一個獨攬大權的權臣,聖帝還是有些手段的。
可惜,聖帝若是稍微能夠做到知人善用,做到自我約束,他還是有機會成爲一代聖君的。
可天性使然的聖帝,注定在暴君的路上,一去不複返。
最早對帝王之術、人君之術進行系統闡述的,是相傳由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所著的《管子》。但根據史學界考證,此書實際上成書于戰國時期,内容龐雜浩大,涵蓋了法、儒、道、陰陽、名、兵、農等衆多流派的觀點,可謂包羅萬象,被視爲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其中,它對于帝王之術的論述更是讓人眼界大開。
所謂的帝王之術,又稱人君之術、人君南面術,隻因古代帝王坐北朝南,指的是法家理論中的君主治國學說。
聖帝不學無術,做太子的時候,卻對這些駕馭群臣的帝王之術頗爲癡迷。這也是,當初他能夠從諸位王子中脫穎而出的原因。
而先帝顯然是看錯了人,英明一世最終卻選擇了最不該選的一個人,做了大聖王朝的太子。
大内侍衛統領趙三思來的時候,趙才人還是一臉的擔憂。
趙三思看出妹子的擔心,于是問道:“妹子,你是不是又和那萬貴妃起沖突了。我跟你說了多少次了,萬貴妃勢力龐大,遠不是咱們所能對付的,你現在該做的是避其鋒芒韬光養晦。”
趙才人卻持有不同的看法:“退退退、我還要退到什麽時候,哥哥,你派人去泊縣打聽一下,萬貴妃的胭脂水粉都是從泊縣進貢而來的。”
正是趙才人的這一番話,卻給唐小寶帶來了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