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侄,這位便是蜀國公主殿下!”
蕭德抻了抻自己的軍裝,上前一步,擡手給蜀國公主行了一個标準的軍禮,大聲道:
“華夏鐵血軍契丹别動隊副隊長蕭德,見過蜀國公主殿下。”
“蕭隊長客氣了,亡國之女不敢當啊!”
蜀國公主耶律餘裏衍絕對是一個人情練達,聰慧絕倫的的女子,他敏銳而正确地契合了蕭德的稱呼,見蕭德未以人臣之禮叙禮,便主動放低身段,以免自取其辱。
蕭德現在從骨子裏認爲自己不再是大遼的臣民了,而是鐵血軍的一名中層軍官。
“公主殿下,辛苦了,來,官衙裏請!”蕭德肅手伸向官衙大門,誠意相請。
進屋叙禮,蕭德拱手請公主坐在左邊首位,以示尊重,上首的位置自己并沒有坐上去。
耶律餘裏衍并沒有矯情,大大方方地坐了下來,蕭德見公主坐了,又肅手請耶律六斤和其他四人入座,待其他人都坐下了,自己才在右邊首位坐了下來。
此時,勤務兵過來開始奉茶,利用這空擋,耶律六斤低聲簡單地給耶律餘裏衍彙報了關于蕭德等人的情況。
勤務兵剛走,通訊兵又喊報告進來了,敬禮畢從文件包裏掏出一張紙遞給蕭德,再敬禮轉身離去。
蕭德看了手裏的電報,對公主和耶律六斤說道:
“公主殿下,叔叔,剛才芸娘回電,她馬上過來看望各位。”蕭德揚揚手裏的電報說道。
“蕭隊長,你說的芸娘可是蕭雲娘?”耶律餘裏衍随意問道。
“公主殿下,是的!據芸娘說,她曾是公主殿下閨中密友,芸娘現在是契丹别動隊的隊長,此刻正在趕來忻州的路上了。”蕭德回答道。
“時間過得真快啊!”耶律餘裏衍感慨道,“真懷念無憂無慮的童年啊!”
“公主殿下所言極是,爲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蕭德附和道。
“蕭隊長,能否說說契丹别動隊和當下局勢?”耶律餘裏衍問道。
“公主殿下,說來慚愧,去年女真人二次南侵,兵圍東京,鐵血軍潛入蔡府,策反了蔡驸馬,芸娘有幸與鐵血軍首領徐長官認識,以後便幫助組建難民安置所。”
蕭德也不避諱,一邊回憶一邊述說,說契丹别動隊除蕭雲娘以外,都是鐵血軍的俘虜,是蕭雲娘向徐長官求告,方才得以釋放。
組建别動隊并授以武器和培訓,剿匪練兵,首戰析津府,四百多人攻破析津府,生擒完顔宗弼,迫使蕭高六投誠;再戰蔚州;三戰大同,空地協同,逼降耶律餘睹。
從前天開始,兩天連下兩城一關,摧枯拉朽,而且自身無一傷亡。
聽得包括耶律餘裏衍在内的六個人,瞠目結舌,這是何等逆天的戰力,僅僅被鐵血軍訓練三個月,就如此強悍,那要是訓練一年兩年豈不要無敵于天下?
原本五人見蕭德未以人臣之禮待公主,就頗爲不忿,并打算語言挑釁,膈應一下蕭德,如今聽完之後,不再多言。
安全的環境,一頓豐盛的午餐讓身心俱疲的逃亡人士放松下來,竟在這豔陽天裏打起了瞌睡,好久沒有舒舒服服睡覺了。
耶律餘裏衍和耶律六斤卻看到了危機,真的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嗎?
正遐想時,外面傳來隆隆的馬蹄聲,通訊兵來報,蕭隊長到了,接着耶律餘裏衍就看見一個英姿飒爽的女軍人走了進來。
大家都不自覺地站了起來,蕭雲娘走到耶律餘裏衍面前,很自然地伸出手握住了耶律餘裏衍的手,“公主殿下,您受苦了!”
蕭雲娘的聲音很好聽,卻讓聞者淚腺洶湧注滿眼眶,“芸娘,想不到還能見到你!”
耶律餘裏衍的話就像衆人淚腺的開關,一下子打開了,所有人都淚流滿面,卻沒有發出哭聲。
蕭雲娘和耶律餘裏衍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片刻之後兩人一下子緊緊相擁,衆人通過模糊的淚眼見到這一切,便默默走出官衙,把這空間留給兩位美麗的女子。
兩人終于發出啜泣的聲音,最後繼續相擁,嚎啕大哭,女人宣洩情感的正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哭,一種是傾訴。
兩個聰慧美麗的女子哭過之後,攜手坐了下來,本是閨中密友,也就沒了繁文缛節,蕭雲娘摸着耶律餘裏衍略顯粗糙的手,再次悲從中來。
“餘裏衍,你真的受苦了!”蕭雲娘看着耶律餘裏衍的臉說道。
“芸娘,你别說了,事已至此,勿複此言。”耶律餘裏衍堅強地說道。
三年多了,亡國的日子朝不保夕,能苟全性命已屬不易,昔日錦衣玉食,出則乘輿的大遼公主,落得如此境地,蕭雲娘感同身受。
至少蕭雲娘沒有性命之憂,沒有颠沛流離,沒有缺衣少食,沒有朝不保夕。
耶律餘裏衍告訴蕭雲娘,析津府被攻陷,女真人俘虜了皇室全族。
幸得招讨使蕭迪六、詳穩耶律六斤、節度使耶律孛疊、禦制班值赤狗兒率領藏匿的宮中侍衛,帶着她和哥哥梁王耶律雅裏逃出了戰俘營,一路西逃至雲中。
在衆人擁戴下耶律雅裏登基稱帝,哥哥沒有雄才大略,身體也不好,卻喜遊獵,最後過勞而死,登基僅六個月而已。
哥哥死後不久,女真人就來了,從此開始了居無甯日的逃亡生涯,隊伍也從一萬多人凋零至目前五百多人,昨日細作來報,忻州被綠衣人攻破,不燒殺搶掠,隻收刮官衙的金銀銅錢,還不要糧草布匹。
正好山寨缺糧少衣,所以才進城來看看,不意竟還能與你相見,冥冥中自有天數。
蕭雲娘開始給耶律餘裏衍講海外漢人,講男女平等,講義務教育,講高科技産品,聽得耶律餘裏衍心馳神往。
耶律餘裏衍從蕭雲娘講述的事情中,感受到了這天下格局,各方勢力在海漢人面前猶如紙糊般的脆弱。
“餘裏衍,以後你有什麽打算?”蕭雲娘試探地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