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曾經強悍的金虜面對複興軍隻能伏低做小,真應了那句老話,人爲刀俎我爲魚肉,求生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一群還沒有進化完全的野人哪有内心堅守的信念。
而跪在一旁的漢奸,咋聽“已無改造價值,當加重刑罰”時,心裏面開始忐忑不安起來,作爲士大夫深谙大宋官場的尿性,非謀反大罪不處以死刑。
求和主和非謀反啊!大宋一百多年的傳統祖制豈能違逆,政事堂和禦史台的大佬們應該深明覺厲呀!
宋朝是一個很奇葩的朝代,爲了籠絡士大夫,許諾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趙匡胤留下了對文官集團特别優待的制度:非謀反大罪不處以死刑。
也就是說,文官隻要你不謀反,犯天大的罪也不用擔心會掉腦袋。充其量流放三千裏,最遠也就是儋州(海南島),所以大宋文官再怎麽作死也沒有殺頭之憂。
如今海漢人似乎比較不講究,這是公然違背大宋祖制啊!朝堂的大佬們應該清楚,這是大家的護身符啊!
祖制這玩意兒,豈可輕易觸碰,就像女/人一樣,有了那個第一次,就會有無數次。
這也是在座政事堂和六部大員内心的明悟,先前王建軍決定建漢奸羞辱館已經讓文官集團斯文掃地,殺人不過誅心,海漢人真的要在誅心之後繼續殺人不成?
今日要過一道坎,這同樣是政事堂和六部大院内心的明悟,王建軍宣布了對虜酋的處置決定,接着就是處置眼前的主和派求和派。
當前需要果斷站隊,絕不能有物傷其類的悲憫,更不應該表現出兔死狐悲的仁慈表情,必須堅定地毫不猶豫地緊跟海漢人的腳步,其他都是假的,隻有繼續做官才是真的。
想想那些商業工業項目的豐厚利潤,今天的抉擇便不再讓人糾結了。
隻要過了眼前這一關,哪管它身後洪水滔天。
在海漢人眼裏,祖制就是拿來打破的,祖制雖然是很好的護身符,在過去能保護作爲聖人門下子弟的切身利益,但是眼下似乎已經失效了。
若再堅持所謂的祖制,無異于刻舟求劍,識時務者爲俊傑,呃,明哲保身豈非另一種與時俱進?
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死道友不死貧道,本就不是同路人,又何必執着于聖人門第之念?
那些過時的虛無的執念完全不必執着,通權達變方爲智者所爲。
想要與讀書人同氣連枝,惺惺作态不是徒增笑爾,而是徒增海漢人厭惡。
海漢人的厭惡将是大宋君臣不能承受之重!
明悟了其中道理,與其被迫站隊,不如主動一點,既然強那個啥不可避免,不如主動配合,還能樂在其中。
誰先主動誰就可能在不久的将來攫取更大的利益。
于是,踴躍争先的場面出現了。
梅執禮神情激昂越衆而出,同時呂好問、張叔夜、謝克家、趙鼎也離座站了起來,對着王建軍抱拳爲禮。
“王主任所言極是,沾罕怙惡不悛理當嚴懲,同時漢奸亦不可免于嚴刑峻法!”梅執禮搶先說道。
“梅相公有此覺悟,足見識見深遠,**遠矚。”王建軍贊賞道。
“我等所見略同。”呂好問接着道,“漢奸居其地,而獻其土,視爲不忠。食其祿,而欲謀其主,視爲不義,不忠不義之輩其所言所行何異于謀反?處以極刑也不爲過。”
呂好問的發言具有總結陳詞的意味,這是主動站隊,是政/治正确的表現。
“忠奸正僞一直以來就是華夏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道德問題。”王建軍繼續闡述道:
“漢奸的本質特征是背叛、出賣民族利益,既然是出賣,就必然會有收益,賠本的買賣漢奸是不會做的。爲了一己私利,而不惜出賣國家、民族利益,這是漢奸定義的基本條件,也是漢奸真實的心态記錄。”
“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裏面有民族大義,有民族氣節,有浩然正氣。”
“有浩然正氣方爲聖人子弟,似唐恪、耿南仲、王時雍之流罔顧大義,對金虜卑躬屈膝,積極投獻金銀美女,爲金虜籌糧籌款,他們背叛同胞、背叛民族、背叛祖國,不配爲聖人子弟。”
哦豁,漢奸不配爲聖人子弟,這跟開除祖籍國籍無異。
“我們複興軍太祖爺說過:民族投降主義根源于民族悲觀主義,進而發展爲民族失敗主義,對外反侵略戰争的屢戰屢敗,使國人媚外、崇外、恐外的思想和民族自卑感有所發展。”
“漢奸們認爲:戰弈亡,不戰弈亡。他們恐懼于金虜戰鬥力的強悍,片面認識宋金軍事力量的差距,視金虜如神物,視自己如草芥,無視民族的力量,百姓的力量,正義的力量。”
“因此,正是他們這種媚金、恐金心理在起作用,他們自作聰明地得出:戰必大敗,和未必大亂的結論,以爲隻有采取非常舉動,堅定地與金虜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因而脫離主戰陣營,走上自絕于民族的“和運”之路,實際上完全成爲受金虜擺布的傀儡。”
“他們的行爲對國家和民族的危害将是禍國殃民的,第一次金虜索糧時,王時雍、徐秉哲、耿南仲就直接把罪惡的黑手伸向了城内百姓商戶;第二次是積極響應投降/條約,爲金虜收刮金銀,投獻美女,籌糧籌款。”
“漢奸們的罪行必須要予以清算!”王建軍斬釘切鐵地說道。
“凡是出賣祖國,甘當漢奸走狗的民族敗類,最終絕無好下場。漢奸們的叛國罪行,将永遠記錄在華夏民族的史冊上;漢奸們的名字,将牢牢地镌刻在曆史的恥辱柱上!”
想想後世愛國華僑陳嘉庚在國民大會二次會議上的偉大提案:敵未退出我國土即言和當以漢奸國賊論。
這是界定漢奸的最基本标準。
當年漢奸賣國“視降敵爲保民,稱亡國爲和平”的陳詞濫調,後世居然成了爲漢奸翻案的借口和依據。
後世有漢奸學者竟以“民族劣根性”,“個人生存需求爲最高需求”,“出于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出發,則那些漢奸的選擇也不那麽不可接受”,等漢奸理論爲借口爲漢奸翻案,并以此爲基礎形成漢奸理論和漢奸文化。
王建軍深刻剖析,這是儒家讀書人的軟弱性和百姓被長期壓迫産生的奴性。
這些性格特征必須深入批判和摒棄。
晚上掌燈時分,高堯輔帶着揭批漢奸的亢奮情緒回到府中,門子來報:
“三少爺,河東河北宣撫副使折彥質大人已在府中等候多時了!”
“知道了,請延至書房相見。”
高堯輔給出了友誼,書房相見是一種尊重和親密。
書房中,折彥質和高堯輔相互拱手執意。
“賢弟百忙之中拔冗相見,足感盛情,愚兄感佩!”
折彥質一句話就把關系拉近了。
“仁兄言重了,近期确實很忙,卻不敢怠慢仁兄!”
高堯輔深知折彥質将門世家卻以進士入仕,振七世之家聲,爲折氏之冠冕。才兼文武,心存江山。廣交遊,所知多一時賢臣名士。
足見折彥質底蘊深厚,雖任河東河北宣撫副使敗守黃河,但其所率十二萬軍武并非折家軍嫡系,所以黃河之敗非戰之罪。
真正的折家軍此時仍掌握在其叔父折可求之手,遠在西北;複興軍高層曾對折彥質頗爲贊賞。
以折家大宋西北長城的底蘊,折彥質必能再次一飛沖天。
否則,高堯輔怎麽會去燒折彥質的冷竈,都是千年狐狸還談什麽聊齋啊!
“多謝賢弟恭維!”折彥質拱手。
“年後複興軍将用兵西北,小弟深知折家世代忠烈,兵精将勇,遂極力推薦仁兄,不知仁兄可有意乎?”高堯輔言語間就順水推舟把人情攬在了自己身上。
“多謝賢弟!”折彥質再拱手,但心裏明鏡一般,不過應有的禮儀卻不可廢。
“能得賢弟極力推薦,折家必竭盡全力相助複興軍攻略西北,不負賢弟力薦之誠。”
“折家之忠烈和折家軍之精銳必能爲複興軍器重,仁兄無慮。”高堯輔肯定了折家之能,轉移話題:
“此事暫且不談,昨日小弟所言之事,仁兄意下如何?”
“賢弟,此事愚兄無需考慮,若是舍妹能獲唐長官青眼,那真是天賜良緣。”折彥質拱手,“你不知道就舍妹擇婿一事,可是愁煞了家裏一衆兄長,多謝賢弟!”
“仁兄不必謝我,這是姻緣巧合啊!複興軍不喜小姑娘,尋常人家姑娘及笄之後均已許配人家,去哪能找20芳華佳人爲偶啊?更兼不要纏足女子!”高堯輔笑着道。
“小唐與我交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意與令妹竟是天作之合。”
“确實是天作之合!愚兄明日修書回家,好叫家裏及舍妹得知!”
折彥質很開心,有些急不可待。
【作者題外話】:日更六千,任務完成,求收藏求好評求票票。
各位看官請把金票銀票投在本章,謝謝!
從明日起,每章字數調整爲2000字,每日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