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在齊魯大地,因爲小聖賢莊以及儒家弟子的原因,化肥技術推廣的更快。
齊魯之地,數個郡縣,幾乎完全推廣下來的。
化肥的制造,要麽以機械來制造,要麽就靠着修士。
普通的低級修士,制造化肥,不說煉丹那麽困難,但是一天也煉制不出來多少的。
當然了高階修士不同了。
就比如他現在,一天,足足能夠煉制萬石以上的化肥。
不過,整個齊魯之地,不下于上億畝的良田,甚至未來開荒,會出現數億畝,甚至上億畝。
畢竟九州之地,太大了,遠比前世地球的面積大出百倍前輩。
人口方面,九州王朝的還比不上後來的地球,可想而知,這耕地面積,可以繼續擴大的。
無非是人口跟不上,再加上生産技術,尤其是農耕技術,基本還是靠着牛馬。
自然無法開發出更多的荒地,後世即使一個人,也能耕種幾百畝,甚至千畝的田地,但是在這個世界,即使普通的凡人,身體更加的強壯,也無法耕種幾百上千畝的地。
但是化肥的出現,也确實提高的人均耕地的面積,畢竟化肥出現,讓糧食産出變多了。
底層的百姓,自然希望可以耕種更多的地。
以前沒辦法,田裏面的收成不高,需要精耕細作,悉心照料,但是化肥出現,那麽不說完全精耕細作了,即使粗略的耕種,也能比以前要多一些。
如此,再開荒,豈不是能得到更多的糧食。
所以底層百姓,積極性越發的大,這幾年,單單齊魯之地,形成了一股開荒大勢。
短短幾年時間,整個齊魯之地,耕種的面積,幾乎擴大了有一兩倍的程度。
當然了,這也苦了齊魯之地的儒家弟子和墨家弟子。
畢竟耕地面積擴大,所需的化肥也就多了。
無論是靠着人工煉制化肥,還是靠着機械,都需要人來實行,所以這十年來,這些儒家弟子和墨家弟子,都在瘋狂的行動。
沒辦法,雖說很累,但是收獲,也是更大的。
首先,儒家弟子和墨家弟子爲何願意,簡單就是爲了擴大影響力。
之前儒家在齊魯之地的影響非常的大,在上層中,尤其是齊魯之地的貴族和豪族中,那絕對是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的。
但是這也僅僅是在上層,而底層中,儒家實際上,還沒有擴大影響力。
畢竟一開始儒家,走的也是上層,隻是可惜,在朝廷中,不認可儒家,不得已,那麽儒家開始轉變,先從地主這裏開啓。
所以在齊魯之地,儒家開始大量收弟子,都是地方小地主豪族,然後再到貴族,這樣慢慢的形成。
但是儒家也有高層,有新的想法,儒家注重的是教化之道,不能隻在高層。
底層,也要有聲音才行。
而且底層的人數更多,如果全面可以教化,那麽儒家的氣運,将會暴漲到何種的程度。
更何況将影響力,傳到底層,對于儒家也是有好處的。
墨家也是一樣,而且墨家一開始就是走的底層,墨家的弟子,大部分都是底層人士。
所以對于這件事,墨家更加的積極,并且能得到氣運,對于墨家而言,那是好處更多。
畢竟墨家如今可是連儒家都比不上的。
儒家的話,雖說不受官府的信任待見,但是好歹,官府也沒對儒家怎麽樣。
但是墨家,那就不同的,在六國未滅的時候,可以說,七國其實都不待見墨家,甚至都在不斷的打壓墨家。
誰讓墨家當年,實力最強
關鍵墨家走的是底層,煽動能力實在是太強了,七國的朝廷又不是傻子。
即使你墨家沒有造反的心思,但是你有那個能力,那就不行,所以墨家不斷被打壓。
最終實力越來越弱了,甚至墨家内部不斷的沖突,尤其是理念的沖突,導緻了墨家最終分了好幾派,不斷的内鬥。
外有強敵,内部有起了紛争。
可想而知,墨家的結果如何。
如今大秦一統,對于墨家的打壓,依然存在。
隻不過,因爲有一部份的墨家,投靠了大秦,再加上如今的墨家,實力比起當年全盛時期,已經十不足一了。
所以大秦的打壓,也沒有以前那般嚴苛了,所以剩下的墨家弟子,也是舒緩了一口氣。
但是墨家因爲實力下降,氣運也不斷流失,墨家的很多高層,也是非常着急的。
照這樣下去,墨家别說和同爲三教的道家和儒家相比了,就算是其他的九流,都要比不上了。
因此,儒家這一次那位張良,邀請墨家來齊魯之地,研究器械,幫助底層百姓,增加肥料。
得知詳細情況後的墨家高層,更是全力出動。
也是如此,這短短數年的時間,才能将齊魯之地,化肥全力推廣了下去。
“原來如此”
當蘇凡和張良再次見面,蘇凡聽着張良細說這幾年的情況,也是長歎。
這家夥不愧是曆史上,最爲頂級的人才。
雖未加入大秦官府,但是在大秦齊魯之地,那幾個郡守,很多政務尤其是在農事這方面,幾乎都是按照張良的計劃施展下去了。
齊魯之地,在肥料這一塊,以及開荒這一塊,可以說走道了大秦天下九十九郡的最前沿了。
那些郡守、縣官也都不是傻子。
這種事情,對于他們都是好事,豈能會不好好做,開荒意味着,開墾更多的農田,肥料推廣,意味着田裏面收成更高,而他們未來的稅收也就更高。
到時候,送到鹹陽城的,也就更多了。
這可是天大的政績,可以在章台宮露臉的事情,如何不積極。
做好了幾年之後,他們的位置就能再升一升了,有可能還能進入鹹陽城。
作爲大秦的官員,他們這些人,畢生的希望,就是進入鹹陽城。
所以齊魯之地,儒家和墨家,借助官府的力量,最終全力推廣下去了。
而最終底層的百姓,卻是收獲最大的。
畢竟田裏面收成越來越多,他們的日子,也是過的越來越好。(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