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天幕上的那些黑色的霧氣消失不再出現之後,荒天域裏的生靈們迅速的就回到了以往的生活節奏當中,甚至很快就遺忘掉了這件無關緊要的怪事,隻有在茶餘飯後閑聊時會時不時的想起前不久還牽動人心的異象。
春去夏歸,秋又來。
一年的秋收季節到了,這對所有人族國度來說都是一個喜上眉梢的好消息。過往幾年因爲之前的大天災,别說許多農田遭殃絕收,連種地的人口都少了許多。要不是靠着大量廉價甚至救濟的古怪糧食赈濟,餓殍遍地也不是不可能。
如今熬過了最難熬的時間,今年雖然亦有驚吓,但總體上來看還算安穩,秋收的糧食可以極大的填補各國的糧倉,而老百姓也可以再次把自家的米缸裝得滿滿當當了。
當然,這場豐收也并非簡單的事情,更不是全看風調雨順。畢竟天災減了那麽多的人口,耕地雖沒有變少,可種田的人卻少了,這不是幾年時間就改善得了的。
所以豐收還得靠“外力”,也就是從域外進入荒天域的幾種高産的農作物。同時也有各國最近這些年陸陸續續新設立的“修士院”脫不了幹系。
修士院,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專門容納修士的官辦機構。其權力大小目前尚未體現,但立功卻不小。首功就落在那些來自于外的農作物身上。
一般而言産量高的農作物對土地的消耗也大。若是光靠傳統的施肥手段根本就支撐不起這些新的域外作物。
最後就是這些“修士院”想出了辦法,用煉丹的手段,煉制出一種可以添加在農家肥中讓肥料的肥厚增加近五成的“增肥粉”。并且鋪開到人族諸國。之後才有了今日的大豐收的局面。
“修士院”也因爲這件事名聲大噪,各國對其的重視程度也開始逐漸拔高。
要說“修士院”的建立自然就離不開來自斷崖山的長期扶持。不論是名義上的将各國的皇族子弟中有天賦者收爲記名弟子,并且暗中推動了各國自己的修士力量的建立。并且主動與各國境内逐漸形成的主要散修宗門聯合,徹底掌握住各地修界的話語和頂層格局。
最後又在“武力”之外進行自主探索,才有了“修士院”的雛形。
這是煉丹的術法手段在人族國度裏普及之後的必然結果。同時帶來的還有修行的門檻和難度越來越“低”。給了許多天賦一般,甚至偏低的修士強行往前再多走幾步的機會,隻要你手裏有足夠多的資源就可以。
這也就慢慢的讓一種新的修士結構出現在了才剛剛自成規模的荒天域修界。那就是“修士世家”。
以前即便父輩是修士,也難以保證後代能夠同樣踏上修行路。因爲天賦不夠的話想要引氣都難。勉強修行也就起到一點強身健體的作用,根本談不上接觸術法手段或者踏入修界。
可如今丹藥的普及,讓修士們有了惠及子孫的可能。生十個八個孩子總不難吧?孩子再生孩子,家裏人口破百也不是什麽難事,這些後代裏總有幾個有修行天賦,隻要勉強足夠,再輔以丹藥,硬生生的沖到引氣成旋踏入引氣境也就順理成章了。如此隻要延續數代,“修士世家”可不就成了嗎?
不過修士世家的出現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給原本已經隻剩下一口氣的古舊的世家門閥又續上了一條命。
比起手裏的資源,這些古舊的世家門閥可比一般修士多得多,有了丹藥的支撐之後硬要堆出來幾個修士也就成爲了可能。同時也讓這些世家門閥朝着修士世家轉變的機會。
這些變化都不是誰事先設計的,而是因爲諸多變數自然而然的演化出現的。
也給斷崖山準備大一統世間修行門路制造了些不确定的變量。
因爲“世家”是以家族爲基礎,家族利益天然最優先。這一點跟散修宗門以及各國皇室都有很大的不同。可控性要低得多。
不過修士世家尚在雛形,即便他們自己也還遠意識不到這些。斷崖山負責盯着山外事務的曾友仁也不會這麽快就看穿其中變數。
隻待發酵。
而在斷崖山中的張硯自然也沒有本事未蔔先知,甚至就算他知道了或許也不一定會出手幹預。
張硯如今待在後山禁地裏。給睡得悠然自得的“圓球”提了一個難題。
“你到底行不行?”
張硯背着手站在“蝸居”前面已經足足三個時辰了,看着“圓球”伸出來的觸手化爲針線忙活不休,但他沒有想到進度會這麽慢,而且靡費會這麽大。
似乎是在讓張硯不要催,“圓球”從邊上又冒出來一條手筆,又是點頭一般,又是伸到張硯面前索要“耗材”。
“圓球”索要的“耗材”就是張硯的仙元力。因爲這種能量“圓球”并不能轉化生成。
而“圓球”之所以需要張硯的仙元作爲耗材,正是它現在在做得事情:縫合屍體。
“圓球”所縫合的不是普通的屍體,而是之前被張硯用斬仙飛刀先後誅殺掉的那兩名來自炎山聯盟和青山仙境的地仙仙人。
斬仙飛刀斬下對方頭顱同時斬絕對方所有生機,所以屍體除了斷成兩截之外并無别的損傷。張硯想要将其重新縫合起來另作他用。
隻是要縫合堂堂地仙境仙人的屍體談何容易?
普通的針線必然是沒可能的。思來想去,再結合之後張硯準備利用這兩具屍體的方向,所以隻能來找“圓球”,讓“圓球”用其轉化能量的特長将仙元作爲“縫合線”将兩具本身就蘊含龐大能量的屍體重新聚合完整。
至于縫合之後能不能達到張硯的預期,他現在也沒底。甚至被“圓球”拿走的仙元太多,已經有些後悔自己小看了修補這兩具屍體的難度。
但慶幸的是這個活兒“圓球”還真幹得了。雖然它無法轉化仙元,但用仙元去縫合屍體還是很順手的。隻不過那方寸間眼花缭亂的“穿針引線”,是不是太細密了些?以至于縫合好的那一部分即便以張硯的目力加上感知也很難分辨出那裏曾經是斷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