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目前就他和侄子知道,他誰都不敢告訴,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
郭正彪就覺得楚青這麽個人挺可惜的。
第一次見到楚清,是三年多前。
那時候楚清面對一群觊觎她沃斯玉石開采權的高官、以及看熱鬧不嫌事大的中低品階官員,以退爲進,竟做到寸土不讓,很是讓他驚慕。
後來他刻意打聽、了解其人其行,再後來與楚清有了合作,到現在已經三年多。
在楚家的幫助下,蒙原府建立健全運輸渠道和銷售渠道,給蒙原府的經濟搞活不少、也給他增添了政績。
而随着與楚家人的交往,他對楚清的了解便更多,尤其是後來楚清竟然炮轟沃斯王、以武封侯,就更讓郭正彪欽佩。
這是他對有本事的人誠心的欽佩,無關乎性别。
郭正彪認爲,朝廷就應該有實幹的人。
他認爲自己就是一個實幹之人,可是呢,臨洋侯比他還能幹,他覺得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這樣的人,越多越好。
可是朝堂内部傾軋,不但對個人不公平,也真的阻礙國家發展,讓他覺得心裏很不平衡。
尤其他跟楚清交往還不錯,他不願意看到這種能人被消耗掉,所以他很急于把這個事兒告訴他。
信息是雖說是小道消息,可萬一是真的呢?
萬一沃斯人真有這個打算呢?
反正,這事兒要是攤在郭正彪身上,他早就麻爪了。
“老郭啊,”楚清作揖:“謝謝。”
楚清語氣很真誠,表情很鄭重,這句“謝謝”也是發自真心。
郭正彪此時将這個消息告訴他,真的是好意提醒,因爲他完全可以在聽說楚清出現在蒙原府海邊的那一刻“病倒”,或是“外出巡視未歸”。
避而不見,才是他此時最好的選擇,而不是留下來與楚清詳說内幕,若楚清這次真的“無力回天”,那正好也算是郭正彪與其“劃清界限”。
所以說,若郭正彪真的怕受牽連,就不會與楚清有這次談話。
關于郭正彪說的“動搖爵位”,楚清回來的路上也接到百家興傳信了。
大意是說有人上奏讨論尋找臨洋侯下落的時效性:找到何時爲止?找不到、或找到屍體該如何?
臨洋侯的兒子也沒消息,雖然侯府的說辭是侯府世子去開發“魚籽醬”生産品種了,可他娘都失蹤了,怎不見他有什麽動作?
就算楚家人在各地救助災民,打得是世子的旗号,可誰又見到他本人了?
換句話說,如果楚清母子都死了,那臨洋侯這個爵位就沒有繼承人,最多追封個谥号,便就一切全無,與“國除”差不多,也就名聲好聽些。
這件事好解決,臨回來前,小寶已經告訴楚清,說他有替身,讓交待魏誠毅通知一下侯澤便可,好幾個“五月五”可以随時出來冒充一下。
所以眼下對楚清來說,爵位什麽的不算大問題,皇帝诏她進京才是。
可诏她進京又能作甚?接待、談判,那是禮部的事情,是鴻胪寺的事情,不是她一個挂名侯爺的事情。
那就是又想考驗她忠誠度?又想逼她自費炮轟沃斯王?
“這段時間,邊境上有沒有小沖突?”楚清問道。
郭正彪:“這就不知了。”
郭正彪能得來的信息不多,說到這兒也就算說完正事了。
村長婆娘過來說午飯已經備好,問何時開飯,楚清便邀請郭正彪一起吃飯:“反正已經在這兒了,幹嘛急着回去?什麽儀仗不儀仗的不重要,就算沒有,到了京都城門口也得有人給備好了,不着急!”
皇帝都下令,找到楚清立馬護送進京,還怕沒有儀仗嗎?
午飯就在村長家吃的,這次村長可是好好的給張羅了一頓飯食,很多村民不顧寒冷去海邊冰碴子裏又是摳又是撬,搞回好多新鮮貝類。
面對早餐有啥吃啥,午餐吃啥有啥的局面,楚清權當沒看出來。
其實吃穿對楚清來說不重要,整天腦袋别在褲腰帶上活着的人,吃龍肉也嚼不出啥好滋味。
當然,楚清也不白吃人家的,轉頭就讓楚家小子給送了一百兩銀子、兩頭大肥豬和兩百斤豆油。
這個小漁村人口不到二十戶,兩頭大肥豬,還是每頭都有三百多斤的兩年豬,真是把村民們高興壞了。
要知道,漁村的村民們過年都未必有幾家能吃上豬肉。
别以爲他們天天吃海鮮,海鮮也是肉,實際上,以現在這種生産力,憑借他們那簡陋的小漁船,每日所得比趕海也多不到哪兒去。
他們出海所得還要購買衣物、糧食,溫飽難繼,所以說,吃豬肉對他們來說是很奢侈的事情。
村長也敢拿出平日舍不得喝的燒酒做招待——知府大人都對臨洋侯客客氣氣,那就是最大的保障。
别看村民們可以把魚賣給楚家作坊,可村長心裏有數:那隻是買賣,心裏把人家當個貴人就成,可不能與人有啥瓜葛。
反倒是對這些大人物的态度,要看本地知縣、知府大人的眼色,這才叫識相,識相才能保命,有命才能長久啊。
送走郭正彪,楚清也等到了小子們帶來近日各地的消息。
楚家在吉州興湯縣五棵樹村的一千多畝地,和秋生家,都躲過年前糧食加征。
楚家嘛,自然是沒人敢征;秋生則因爲是舉子,不需要繳糧。
新倫州屬于糧食低産區,沒有加征,不過楚家的貨棧今年也改成銷售玻璃制品了,沒影響收益。
隻是臨洋縣的希望小學,過年這一個月幾乎每天都有嬰兒被扔在門口,将來直接就是兩個班級,不得不雇了五個婆子照顧孩子,又從牧場給牽來五頭羊供奶。
不過,百家興信上說了,他給這些孩子全都在縣衙開了“父母皆亡、無親無故”證明,杜絕以後給養大了有人跑來認親的可能性。
百家興說了:“能扔,就别惦記再要回去。”
他是怕以後這些人再賴上、訛上楚清。
人心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