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清沒想到黃忠竟是爲午前那頓飯局上發生的事而來,馬上便有了猜想,問:“黃老,午間可有您家的親戚?我……是不是給您惹麻煩了?”
楚清是接到信兒便從小島往回趕,見過巡按大人後連着幾天,都被纏在這些求親之事中,沒顧上去看望黃忠。
再加上她被那些打小寶主意的人氣到了,也沒去想這當中有沒有與黃忠有關系的人。
此刻氣出了,腦子也清明了,一聽黃忠問起中午的飯局,立馬反應過來。
“給我惹什麽麻煩?沒有的事兒!”黃忠矢口否認:“我是怕你被人欺負,過來看看。”
“唉,也是我氣性大,”楚清有些不好意思:“做事沖動,讓您擔心了。”
便把事情的原委與黃忠講了一遍。
黃老三在旁邊也跟着認真聽了,這麽一聽,便知那些人是打的什麽主意。
自家老父親告老,便不再關心官場之事,因而,他們父子并不知楚清已回到淦州府,但是那幫當官的卻是知道。
因爲他們都盯着巡按禦史呢。
上邊派領導出來視察,基層小官自然一級戒備,因此各種動向他們不但掌握,還要經過深加工,挖掘其中深意。
黃老三一聽說巡按禦史與楚清會面後,有關皇帝口谕的風聲傳出,便知道自家那個二堂叔的親家都幹了什麽。
不過從他心裏想,那親家如此做也沒什麽不妥,這也就是在地方上,這些人拿臨洋侯當回事兒。
在京都,你看看有誰家惦記楚清兒子的婚姻問題了?沒有。
就連自己,家中也有适齡女兒,都不會去做此想。
換句話說,但凡有點“底蘊”的家庭,誰會看得上臨洋侯的兒子?
這不僅僅是在官場中人眼裏,楚清這個沒有根基的侯爵到底值不值錢的問題。
還有一層:在世俗觀念中,喪父孤女不可娶,寡母獨子不可嫁。
一是因爲,雙親不全,代表這家人壽數不長,有遺傳的可能,也有克父克母的可能,與這種人家結親,自家孩子容易早早鳏寡。
二則是,這種人家養出的孩子性格不好。
對單親家庭子女的歧視自古便有,尤其在封建社會更甚。
楚清正好就占了“寡母獨子”這一條。
所以黃老三雖然聽出那個什麽親戚打着占便宜的主意,卻不覺又有什麽問題。
雖說你不是針對我們老黃家的親戚,可你連問都不問,就展開範圍打擊,也是不夠明智。
堂叔親家好歹也是當地的士紳名流,就不錯了,不然呢?寡母獨子,就算你家再有錢,又能娶到什麽樣的好姑娘?
無論人或事,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價值。
抛去“寡母獨子”這個問題不談,隻說與臨洋侯結親,在不同階層就有不同的看法。
若是平民百姓,能把自家閨女嫁給臨洋侯的兒子,那可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好事。
侯爺的兒子,那是權勢的象征,又是臨洋侯家,不但有權勢,還家大業大。
把閨女嫁過去,都不僅僅是衣食無憂,而是榮華富貴呢。
在士紳名流或是中低層官員眼中,臨洋侯家也是個不錯的結親選擇,不管臨洋侯本人如何,單說她家有錢,就是最大的好處。
士紳名流,要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要麽有不錯的财力,要麽有一定的政治發展前途,要麽兼而有之。
這種人家,要是有富可敵國的楚家幫襯,自然能更上一層樓。
但在京圈貴族眼中,臨洋侯就不夠看了。
與臨洋侯家結親,都不如把閨女嫁給有兵權的武将之家。
畢竟一個家族想要長期、持久的發展,手中總是要有實權才把穩。
不過,在皇帝眼中,臨洋侯家的兒子,就是真正的香饽饽了,尤其是在有沃斯王“求娶臨洋侯”的前提下。
沃斯王來搶人,被争搶的東西,自然價值都高,何況臨洋侯總能搞出利國利民的新東西。
在皇帝眼中,說楚清算是國寶級的技術人才也不算太過分,值得用一個公主去換其創造出的價值。
對,關鍵不在小寶,在楚清。
至于是不是寡母獨子都不重要,皇帝的閨女,誰敢欺負?娶過門都得供起來的。
楚清沒有想過這麽多,她隻是想讓小寶有自由選擇的機會。
老母親的心思,很單純。
“清丫頭,”黃忠說道:“前些日子姓陳的那個巡按,剛到淦州府就來找我,我讓下人推說出去玩了,沒見;
這下正好,我讓人放出風去,就說我回來了,等他上門,我同他說道說道,讓他管管各縣衙門的嘴。”
黃忠雖然告老,可他畢竟曾是皇帝最爲看重的實用型人才,而且爲人耿直,作風踏實。
要不是因爲他年齡太大,而且性格不适合做更高的管理工作,不然工部尚書這個職位,就沒鄭春秋什麽事兒。
所以,如果黃忠要是拼着老臉,以退休老幹部的身份給皇帝寫封信,告告誰的黑狀,給誰穿穿小鞋,還是很有作用的。
所以黃忠怕楚清吃虧,便打算倚老賣老,去吓唬吓唬巡按禦史,通過他再吓唬吓唬地方小官。
“真不用,黃老,您不用操心,我吃不了虧,現在海鹽場不是我一人的生意,而是有朝廷參與,誰要是給我使絆子,我就罷工,說他們阻礙朝廷鹽政,找皇帝告狀就是了。”楚清說道。
這個老人,爲了楚清竟能豁出自己的臉面,而不是把份臉面用在爲自家子女謀算上,實在是太讓人感動。
黃忠對楚清,那真是操着老父親的心了。
就算是高門貴戶的女兒,她們也得不到父親如此庇護吧?可是楚清就得到了,還是與自己毫無血緣關系的黃忠。
黃老三在心裏直啧啧。
黃忠:“清丫頭,你别跟老頭子我客氣,我本事不大,可在皇上面前說句話,皇上還是能給幾分面子;
你不像其他人,他們有家族庇佑,有兄弟叔伯支持,你一拳一腳卻都得自己靠撲騰;
這些年你遭人嫉妒,被人搞出多少麻煩?
這一次你覺得算是出了氣,打了這些人的臉,可是在我看來,隻能算是高拿輕放,起不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若是這些人覺得丢了面子,完全可以聯合起來告你黑狀,衆口铄金,對你聲譽不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