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的鈴聲拉響,孩子們迎着風,歡呼雀躍地往家裏跑,爲因寒氣而變得略顯冷清的林家莊,帶起幾分熱鬧。
天冷了,出海的族人也早早地返航。他們身上的粗布麻衣經不住海上的風浪,若是凍病了,得不償失,索性早一點回來。
破舊的小碼頭已經由林婉婉翻修過了,即便一大一小兩艘族裏的老漁船還是舊樣子,但靠在這麽嶄新的碼頭上,仿佛連船都新了三分。
林婉婉正坐在後院裏,架着火堆,用陶罐搗鼓着東西。
小青玉就遠遠地坐在林婉婉定制的小闆凳上(被林婉婉特意搬遠的),托着小腦袋,看着林婉婉搗鼓。
至于華濃和雲裳以及昆侖,都在各忙各的。
林婉婉現在做的東西是堿,她一直覺得大唐的面食發酵不好,很難吃,但一直被許多事情耽擱着,沒抽出空來制作發酵粉。
其實從現代買也不是不行的,主要林婉婉覺得制堿不難,她還想着把這項技術發展成族裏的産業,爲冬天的族人添一點收益,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
“娘親,這是什麽呀?”
“這叫堿石、芒硝和石灰石,娘親要用來制堿。”
“堿是什麽啊?”
小青玉總是有十萬個爲什麽的,語言發展期的孩子,小嘴根本就停不下來。
林婉婉也就一邊做,一邊很有耐心地回。
小家夥聽得懂聽不懂,她都說,反正最後肯定會被小家夥發散性地連環問,帶歪到十萬八千裏去的。
經過幾次實驗,數道工序,林婉婉終于提煉出了自己需要的燒堿、純堿等物。
其實礙于條件簡陋,林婉婉提煉的堿還不夠純,但她要求也不高。
燒堿以後能造肥皂,純堿則制成小蘇打,都是可以賣錢的好玩意兒。關鍵是,不用都從現代拿,直接自己動手DIY,多有成就感的事啊!
趁着腦子裏的知識還很鮮明,沒有還給老師,林婉婉要趕快都搗鼓出來。
到天色漸黑之時,林婉婉終于加工出了面堿,放進了邊上準備着的小瓷瓶裏。
這些小瓷瓶裏,現在既有面堿又有純堿還有燒堿。她一一收了起來,放進廚房的高櫃上,叮囑三個下人不能讓别人碰。
面堿其實并不是做面食的最優選擇,如果是發酵粉效果會更好。但遺憾的是,發酵粉對于林婉婉來說,太難了,隻能退而求其次了。
當然,他們自己家做吃食的時候,她肯定會從現代調換真正的發酵粉過來的,反正雲裳、華濃她們也不懂。
“娘親,小玉兒餓了。”小家夥早就沒坐在小闆凳上了,在院子裏跑來跑去玩,聞到華濃做的飯菜的香味,頓時捧着小肚子來催林婉婉了。
林婉婉已經收拾好了,笑道:“好,我們開飯,小玉兒過來洗手!”
“好呀!好呀!”小玉兒笑着拍手,跑過來跟着林婉婉一起洗手。
翌日一早,林家的廚房裏傳出了一陣誘人的香氣。
小玉兒、小螃蟹以及大丫都停下了玩鬧,一起跑到後廚看究竟。小玉兒望着蒸籠的方向問華濃道:“華濃姨姨,你在做什麽啊?好香。”
“回小娘子,奴在做蒸餅,就好哩。”
廚房竈台前的華濃,邊說邊掀開了蒸籠,看到白色的蒸汽中顯露出來的六個白白胖胖的蒸餅(類似肉包子,唐人喜歡把大部分面食蒸出來的食物叫蒸餅),不由吃了一驚。
華濃在當初被行商調教之時,主攻的就是庖藝,蒸餅她做的多了,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蒸餅。今天她明明也是和平時一樣的手法,唯一的區别就是加了娘子制作的面堿。
萬萬沒料到,最後蒸出來的蒸餅卻這般大,比平時大了兩倍不止,像是一朵怒放的小白花!
自家娘子的手,簡直太神奇了,像是下凡的仙女一樣。
明明就不怎麽會廚房的事兒,但她真要做什麽吃食了,往往成果又令華濃歎爲觀止(華濃可不知道,林婉婉很多時候假裝關在廚房裏倒騰出來的東西,都是直接從現代走私的)。
小螃蟹和大丫都是被餓怕的人,聞着味兒就走進了廚房,湊在蒸籠前眼巴巴地看着。
小青玉踩着小闆凳舀了些水在盆裏,招呼兩位同伴道:“你們過來,要洗手手,洗完才能吃。”
兩個小家夥頓時擠做一團地跑了過來,跟小青玉一起嘻嘻哈哈地在瓷盆裏洗手。
洗完手,三個人一人一個顧不得燙,拿在手裏左右倒騰了幾下,就送到嘴邊咬了一口。
這時林國富家三妞、二妞打着找小玉兒玩的幌子,也聞着味過來串門了。
還是不知事的年紀,又被家裏不靠譜的長輩撺掇着,這幾天經常在早點的時間到林婉婉家打秋風。
此時兩個女娃兒肩并肩站在林家廚房的門口,瞧着裏面三人吃餅子,一邊還吸溜着手指頭,嘴裏問:“小玉兒妹妹,你們在吃什麽呀?好吃嗎?什麽味道的啊?”
小青玉忍不住沖着她們炫耀道:“我華濃姨姨做的蒸餅最好吃了!你們肯定沒吃過吧!香香軟軟的,還有點甜。”
這時梳妝打扮好的林婉婉也走到廚房,失笑着搖了搖頭,從蒸籠裏拿起兩個蒸餅,給了兩個小孩一人一個。
雖然她不喜歡林國富一家,也不是那麽喜歡三妞和二妞,但畢竟隻是兩個六七歲的小孩子,又是同一個宗族的,林婉婉也不是那麽計較。
林國富家的兩個小家夥得了蒸餅高興壞了,蹦蹦跳跳地就往家裏跑,連掩飾一下都不會。
很快,得到消息的林家莊婦女,就都過來串門看稀奇了,還沒進門就聽林孫氏嚷了起來:“哎呦,林夫子,你家華濃是怎麽做的蒸餅啊?可太稀罕了,爲什麽會有這麽大的蒸餅?”
林婉婉輕輕一點頭,并沒有搭話,也拿着蒸餅在吃了的華濃,一邊吃,一邊咕哝着回:“就是蒸餅,放了娘子做的面堿。一樣的用料,蒸出來的餅子比平日裏大了一倍。”
“嘶!大了一倍?!”林孫氏抱着兒子伸長了脖子看向蒸籠,感歎道,“這是蒸餅嗎?我活了二十二年,還沒見過這樣好看的蒸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