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那句話,人家讀書人的境界,他們理解不了。
你看就這樣,人家周進士愣是成了讀書人的風骨代表了。讓那群想要說周瀾雞賊的人,都不好開口诋毀了。
畢竟人家說了,這是他們讀書人的境界,他們不能否認說自己的境界低。
當然了這也狠狠的得罪了一批,靠寫字,作詩在書鋪裏面混的讀書人,斷人财路,可恨的很。
掌櫃的過來求字,這些條件,自然是全都答應。對他們來說,有利可圖就夠了。
不過人家周瀾也不是誰家書肆都應承的,認認真真的抄寫了最淺顯的幾篇耳熟能詳的詩詞,認真檢查過後,給選中的書肆送過去,這事就算完了。
先生就同大弟子說道,這可是最輕松,最沒有風險的揚名方式了,也就你媳婦也能想到,有點無賴,有點流氓。
周瀾抿嘴笑,确實如此。想到媳婦爲此抛費的銀子,周瀾覺得自己上繳私庫都不夠。
先生還對大弟子給予了肯定:“也是你勤學苦練,有這麽一手好字,方能讓她如此投機取巧。”
若是一樣過硬的本事都沒有,道擺在這裏,你也走不通的。
周瀾可不敢也跟着這麽飄:“弟子總要有能夠拿得出手的本事,才不墜先生威名。”
先生嗤笑,他有個屁的威名。這大弟子,官話,說的越來越漂亮了。
徐小郎君帶着六妹妹來京城,路上就先買了幾本自家姐夫的字帖,人家說了留着自家以後的小郎君臨摹用。
六妹妹被說的臉色通紅。他們才成親,孩子還沒有影子呢。而且說道孩子的問題,小娘子總是羞澀的。
一路走來,聽到三姐夫贊譽,徐小郎君比自己被追捧還高興呢,不愧是自家三姐夫。
小夫妻不見外的到周瀾的府上落腳。
姜三夫人樂呵呵的拉着流姜六娘子:“你們成親了,可真好。一路上辛苦了吧。”然後一連串的詢問家人如何,保定府那邊如何。姜三夫人高興壞了。
姜常喜大半天之後才插上話:“恭喜六妹妹,賀喜六妹妹。”
姜六娘臉色通紅,新婚的嬌羞還沒有過去呢:“給三嬸,三姐添麻煩了。”
姜三夫人:“亂說,高興還來不及呢,你們姐妹在一起,是給你三姐做個伴。”
姜常喜:“六妹妹客氣什麽,等妹夫的任職公文下來,你我姐妹去向如何還不知道呢,咱們不得珍惜這緣分呀。”
姜六娘認可的點頭,長姐出嫁以後,可是再也沒有見過呢,所以姐妹情分要珍惜的。
姜六娘子:“我很是願意同三姐姐在一起的。公婆吩咐,待确定了夫君任職之處,再置辦房屋。”
跟着羞澀的表示:“娘說了,讓我同三姐姐多學學,學三姐姐一分,夠我受用的。”
姜常喜這個臉皮厚的:“很是,很是。你放心,三姐姐帶你一起飛。咱們做保定府最賢惠的女眷。”
姜三夫人就知道了,六姑爺小夫妻,置辦家業以前,就在這邊住着了。
瞪一眼自己閨女:“你可别帶壞了你六妹妹。”
說起來,保定府徐家,也不是差這些個銀子的,親家做這樣的安排,還是相信自家閨女姑爺,這是臉面。
姜三夫人很高興,自家姑爺被親家這樣信任。
姜六娘一行更是帶了許多的保定府土産,都是大伯母,二伯母,同周瀾的族人送的。
不得不說,周二叔也送了,周老祖父,祖母也送了,不過看上去可沒有族人送的菜幹,肉幹,更實在。
姜常喜挺有心眼的,周瀾的科舉也過了,不怕這些俗事饒了讀書的心境,人家把周家老祖父送的單子,單獨給周瀾送過去一份。
讓周瀾心裏有數,可别被周家給哄了去。那樣的人,還是要遠着一些才好。
姜三夫人看過大嫂的信,看二嫂的信,保定府這點事,心裏都有數的。
當然了姜家老夫人,對他們夫妻的微詞,姜三夫人心裏也有數的。
不過他們夫妻向來不得婆婆青睐,姜三夫人已經習以爲常了。隻當自己愚鈍就好。左右都是不讨喜的。
拉着侄女去客房,高高興興的安置起來,卻不好安排讓六娘兩口子繼續住在外院了,有六娘在,外院不方便。
剛好園子邊上有所小院,住着新婚小夫妻剛好,姜三夫人讓六娘夫妻搬去小院子暫住。
至于說六妹夫任職的事情,人家徐家有自己的門路爲徐小郎君謀劃,這個就不是周瀾能插手的了,怕自己好心辦壞事。除非人家六妹夫自己開口。
說起來,連襟兩人就羨慕付探花,探花郎的才學擺在那裏呢,不用費這份心。
周瀾這時候就說了一句經典的,古今通用:“所以還要努力些,考得好,費心少。”
徐小郎君覺得三姐夫說的精辟,可惜那也不是努力就能達到的高度,需要悟性的,他反正已經知足了,這就是他最好的前景了。
同三姐夫說閑話:“聽聞翰林,同國子監,都搶着要探花郎過去呢。”心酸的一把,也是承認,考得好,煩惱少這話。
誰說不是呢,不過就這麽一個聽聞,就知道人家六妹夫人脈不淺了,這樣的聽聞,可不是誰都能有幸恰好知道的。
同徐小郎君一起回來的李郎君,第二日才過來拜訪的。
李郎君這次依然沒有帶着夫人進京。
過來的時候,帶了許多的特産,姜常喜都能看出來,變成了進士老爺之後,李郎君的生活水準提高了。
放在以往,李郎君出行,自己的東西都會往簡單了帶,别說如今這般帶着特産遠行了。
姜常喜同周瀾感歎:“難怪那麽多人讀書,盼着出人頭地,不過短短數日,這差距也太大了。”
周瀾:“一朝得中改換門庭,不是沒有道理的,可平常人家想要出個讀書人太不容易了。”
姜常喜:“可那麽多的世家,過得也不算是如意。”
周瀾:“可到底底蘊猶在,隻要心氣不散,一代一代總有等來的時候。誰人不想要家族興盛。”
感歎一句:“不然爲何那麽多的官宦人家子弟,依然苦讀不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