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
太和殿的正殿裏,驟然響起天子驚愕的聲音:“誰回來了?”
宮中内侍衆多,楊公公病後,慶安帝又提任了兩個伺候了數年的内侍。此時前來回禀消息的,正是其中一個。
年約四旬的王公公在宮中也有二十多年了,同樣是慶安帝身邊的老人。楊公公生病後,舉薦了王公公接替自己。
如今宮中内外的密探暗衛,都由王公公掌管。另外一個姓邵的内侍,則負責天子近身伺候的事宜。
王公公很清楚楊公公在天子心裏的分量,有關楊公公的事,都是親自來回禀。
今日,消失了五年多蹤迹的馮三兒忽然回了宮。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王公公沒敢驚擾天子和衆臣議事,在殿外等候了一個多時辰,直至群臣散去,才進殿禀報。
饒是王公公也沒料到,慶安帝會這般失态。
這是慶安帝登基的第七年。天子掌控朝堂,威儀日重,喜怒不形于色。像此時這般震驚失色的,幾乎從未有過。
王公公心裏一驚,忙低下頭:“回禀皇上,楊公公的義子馮三兒回來了。是在兩個時辰前進的宮,現在就在楊公公身邊。”
馮三兒曾是宮中熾手可熱的紅人。當年衆内侍都以爲,等楊公公退下來,定是馮三兒接替楊公公,成爲下一任天子内侍總管。
想當年,王公公也得排在馮公公之後。
後來,馮公公忽然離宮,王公公才有了出頭的機會,漸漸被重用。這都五年多了,誰能想到,馮公公會忽然回來?
話說回來了。以慶安帝的城府,怎麽會爲了一個内侍這般失儀?
王公公心裏暗自揣摩,面上半點不敢流露出來。人貴在有自知之明,他比楊公公可差得遠了。好不容易爬到這等高位,行事說話得慎之又慎,絕不能觸怒主子。
馮三兒回來了。
馮少君,她竟然就這麽回了京城,進了宮!
慶安帝僵立了片刻,思緒紛亂,壓在心底數年的愧疚自責忽然湧了出來。
當年,馮少君一怒離宮,走之前連他的面都不肯見。這幾年裏,馮少君和楊公公時有書信來往,對他這個天子卻從無表示,别說書信了,連句問候都沒有……由此可見,馮少君心中一直氣憤難消。
王公公等了許久,沒等來主子的吩咐。鼓起勇氣小心翼翼地張口問道:“皇上可要傳召馮三兒一見?”
過了許久,慶安帝才張口:“暫且不急。先讓馮三兒好好陪着楊景和……”過了片刻,又補了一句:“如果他要見朕,你立刻來回禀。”
這道命令,又很值得琢磨回味了。
什麽叫想見皇上?
做奴才的,難道還有不見主子的權利?
按理來說,領了差事出宮幾年的馮三兒今日回宮,第一時間應該是來求見慶安帝才對。偏偏馮三兒直接就去了楊公公的屋子裏。
這般不合規矩的事,慶安帝不但容忍了,還準許馮三兒随時觐見,甚至語氣裏還有一絲期待……
王公公心裏嘀咕着,口中恭敬地應了,很快退了出去。
慶安帝緩緩坐回寬大的龍椅。過了許久,才長長地歎了一聲。
……
慶安帝在想什麽,馮少君并不關心,也無暇在意。
她回京進宮,是爲了陪伴義父最後一程,不是爲了慶安帝。
楊公公病得确實重,這一睡,就是兩個時辰。睜眼醒來的時候,已經是傍晚,天都快黑了。
馮少君用火折子點燃屋子裏的幾盞燭台,屋子裏頓時亮堂了起來。然後,又倒了杯熱水,伺候楊公公喝了半杯。
楊公公躺在床榻上,看着馮少君忙來忙去,忽地笑道:“到現在,咱家還有些恍惚,像做夢一樣。”
馮少君挑眉道:“義父心情好,待會兒晚飯送來,可得多吃一些。我問過他們幾個了,義父自從病後,胃口不及從前,時不時地就不願吃飯,誰都勸不動。”
楊公公有些氣短心虛:“聽你的,都聽你的。”
馮少君也沒客氣,笑着說道:“這可是義父親口說的。從今晚起,每頓都多吃些,藥也得都喝了。可不能糟踐自己的身體。”
這要是那幾個内侍說這些,楊公公早就瞪眼将他們罵出去了。換成馮少君嘛,那就怎麽說怎麽好了。
楊公公二話不說就都應了。
馮少君這才滿意,去叫了太醫過來。來爲楊公公施針的,也是熟悉臉孔,是太醫院裏的李太醫。
李太醫的針灸之術,在太醫院裏也是頂尖的。慶安帝特意将李太醫派來照顧楊公公,可見楊公公之聖眷濃厚。
可惜,楊公公患的是不治之症。李太醫醫術再好,也治不好楊公公,隻能施針,緩解楊公公的頭痛之苦。
施針結束後,馮少君送李太醫出去,低聲問道:“煩請李太醫和我說句實話。義父的身體,到底還能撐多久?”
李太醫自然認識大名鼎鼎的馮公公,捋了捋胡須,才低聲答道:“不敢瞞馮公公。以楊公公現在的情形,随時可能閉眼西去,再也不會睜眼。如果他按時喝藥,心情緩和,或許能再活兩個月。”
也就是說,楊公公最多再活兩個月。
馮少君眼眶發熱,聲音還算平靜:“多謝李太醫實情相告。這段日子,要勞煩李太醫了。”
李太醫忙應道:“皇上親自下口谕,我奉皇命來爲楊公公施針,當不得勞煩二字。”
“總之,要多謝李太醫。”馮少君誠懇地低語:“沒有李太醫盡心盡力,義父或許早就閉眼西去了。”
“還請李太醫盡力爲義父緩和頭痛,讓義父臨走前,少遭些罪。”
說話間,一個荷包塞進了李太醫的手中。
李太醫哪裏肯要,忙要推辭,馮少君卻已轉身回了屋子。
李太醫略一猶豫,隻得将荷包塞進袖中的暗袋裏。反正,在宮中爲貴人看診,貴人賞賜也是常有的事。就是被人知道了,也算不得什麽。
這個馮三兒,對楊公公倒是一片孝心,有情有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