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卷宗分門别類,一類是與不太重要的太後黨羽有關的卷宗,另外一類則是與太後一黨主要成員有關的卷宗。
這些卷宗雖然全部都要送給謝淵過目,但謝淵真正會過目的,其實隻有太後一黨主要成員的罪狀。
這也是爲什麽林夕會先一步把這些卷宗分類。
“太後送到皇覺寺清修,其他人依律處置。”看完卷宗,謝淵用簡簡單單的兩句話決定了對太後一黨的處置。
林夕早有所料,應了聲“是”就去處理後續事宜了。
他走之後,謝淵派人給一直龜縮不出,老老實實窩在西南裝死的趙宗榮送了封信。
信是謝淵麾下謀士所書,乃是一封條理分明的勸降信。
是的,謝淵并沒有立刻登基,而是先把注意力放到了仍然盤踞西南的趙宗榮身上。
趙宗榮其實早就已經死心了,謝氏勢如破竹、天下歸心,統一中原腹地乃是大勢所趨,他知道自己已經蹦跶不起來了。
可歸降和歸降也是有區别的,趙宗榮一方面不想太過掉價兒,丢了和謝氏談判的籌碼以及高姿态,另一方面又怕自己抻的太過,謝淵會一怒之下幹脆發兵西南。
他糾結來糾結去,但卻始終沒能糾結出一個既能保持他的高姿态,同時又不耽誤他撈實惠的歸降套路。
接到謝淵讓人送來的勸降信件之後,趙宗榮意識到自己不能再拖了,他招來謀士,開始商談如何回複謝淵。
歸降是肯定要歸降的了,但提什麽條件卻是大有講究。
一群人緊急商量了近兩天,然後趙宗榮的其中一位謀士捉刀代筆,替趙宗榮寫了一封給謝淵的回信。
信上有很多無用的客套話,表達的中心思想卻十分簡單。
簡單來說,趙宗榮的意思就兩個,一個是,歸降沒問題,我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勝算,另外一個則是,但你想不費一兵一卒就拿下西南,你也得給我足夠的好處才可以。
負責幫他送信的謀士,在見到謝淵之後,幫趙宗榮提了兩個條件,一個是裂土封王,把西南賜給趙宗榮做封地,另外一個是保留趙氏原班人馬,讓趙宗榮在歸降之後依然可以手握重兵。
這條件聽得謝淵等人一陣無語。要裂土封王,還要手掌兵馬,說白了,這不就等于是要求謝淵默認趙宗榮給他來一個國中之國麽!
想什麽好事兒呢這是?他謝淵又不是個傻子!
謝淵看一眼一臉躍躍欲試,恨不能立刻就用嘴炮把趙宗榮派來的使者轟得屍骨無存的自家某事,示意他們可以暢所欲言了。
以林夕爲首的謝淵忠實擁趸頓時火力全開,用他們罵人不帶髒字兒的神奇本領,輪番把趙宗榮派來的使者全方位噴了一遍。
趙宗榮派來的使者在聽完自家主公和同僚的異想天開之後,就已經預料到了這是一樁難談的買賣,被群起而攻之什麽的,說實在的他們一點兒也不覺得有啥好意外的┓(′?`)┏
一群人厚着臉皮與謝淵麾下謀士打起了口水仗,吵得謝淵太陽穴突突直跳,最後還是裴元江主動站出來現身說法,把趙宗榮的使者堵了個徹底無話可說。
趙宗榮确實握有西南各州各縣,可裴元江卻也握有西北各州各縣。
趙宗榮确實手握數萬雄兵,可裴元江手上的兵馬卻不僅比他手上的多,而且因爲是邊軍,常年在與外族浴血奮戰,所以也比他手上的要能打。
趙宗榮确實選擇了歸降,可他卻是被謝淵寫信勸降之後才有條件的被迫選擇了歸降,不像裴元江,人家是幹脆利落的直接就把西北之地交予了謝氏,根本就沒有跟謝氏提任何條件。
這麽一對比,趙宗榮明顯不如裴元江對謝氏功勞大。
若是他這樣的都能裂土封王,手握重兵,建一個國中之國,那裴元江其人,謝氏又要怎麽安頓他呢?
從公平的角度來講,謝氏是不是得給裴元江封一個攝政王?
封的話,這江山怕是就要明着姓謝,暗着姓裴了,這種情況謝淵是肯定忍不了的。
可若是不封的話,謝氏豈不是就等于是在虧待功臣了?
功勞小的人因爲會談條件、會拿捏着籌碼威脅主公,所以就能比功勞大但卻滿腔赤誠、毫無保留的人得到更多的優待,這個行爲模式若是建立起來,以後謝氏還不得徹底壞了風氣。
托裴元江的福,謝淵麾下謀士最終在這場辯論裏取得了全面勝利。
原本想要裂土封王并繼續保留兵權的趙宗榮,最終就隻得到了要麽謝氏大軍壓境,要麽他攜家眷入京接受冊封的這麽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
如果他選了前者,那麽李璟和葉安瀾就會受命立刻發兵,而如果他選了後者,那麽他就必須立刻帶着自己的家人從西南啓程,趕赴京都恭賀謝淵登基,并順帶接受冊封。
爲了能完美解答趙宗榮可能提出的一系列疑問,趙宗榮派來的使者硬着頭皮仔細詢問了謝淵的那些謀士,謝氏到底打算如何冊封趙宗榮。
謝淵的那些謀士也沒瞞着他們,按照謝淵授意的,他們仔仔細細給趙宗榮派來的使者講了一下謝淵的大緻計劃。
在謝淵的計劃裏,攜四分之一國土歸降的裴元江和趙宗榮,他會給他們每人封一個世襲罔替的異姓王位,但前提是,他們必須舉家進京,世代住在謝氏皇族的眼皮子底下。
封地就别想了,别說是他們這樣的異姓王了,就算是謝淵現在的兄弟、叔伯,以後的兒子、女兒,謝淵都沒打算給他們劃分封地。
兵權的話,裴元江不好說,趙宗榮反正是肯定摸不着的了。
當然,兵權這事兒吧,謝淵的謀士們是肯定不會跟趙宗榮的使者實話實說的。
雖然他們都看出來謝淵有重用裴元江的意思了,但爲了不讓趙宗榮生出攀比的心思,進而又生出什麽幺蛾子,謝淵的謀士們非常默契地隐瞞了謝淵對裴元江的欣賞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