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安瀾啧了一聲,“下血本了這是。”
李氏的茶葉生意以濟州爲主,向外擴張至濟州周邊的九個州縣,每年這門生意爲李氏賺取的銀兩不下十萬。
二十年的一成紅利,那就是一共二十萬兩,也難怪戚氏族長、族老,都壓着戚泓靈的爹娘不準他們爲自己女兒出頭。
不過這些都和葉安瀾沒關系,她無意越過戚氏一族爲戚泓靈抱打不平,但她也不會因爲李氏、戚氏的态度就對戚泓靈棄之不用。
隻要戚泓靈是她想要的教師人選,那她就會把對方招進女子學堂,才不會去考慮什麽李氏、戚氏的宗族意見。
正好,這所謂的“宗族”,也是葉安瀾來到這古代之後,相當看不慣的毒瘤之一。
那些真心庇護族中子弟的宗族,比如李璟所在的那個李氏,葉安瀾對他們印象還是相當不錯的。
但比起這種風氣比較正常的宗族,葉安瀾在這個世界上,見識更多的卻是那些仗着權勢地位欺壓族親,甚至幹脆明目張膽謀财害命、吃自己族親人血饅頭的人。
這些人無視律法卻又異常抱團,連當地官衙的手都很難伸進他們家族内部。
即使是同族之間鬧出了人命官司,弱勢的一方被逼得走投無路,無奈之下告去官府,大多數官員的處理措施,也基本都是發回宗族自行審理。
如此一來,那些原本就受害于宗族之人的可憐百姓,簡直就和羊入虎口無異。
他們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含恨冤死也無人問津。
這還是膽敢作出抗争的極少數人,那些沒來得及抗争、沒膽子抗争的人,更是不知有多少在宗族的高壓之下,或是活得膽戰心驚、絕望壓抑,或是連含恨忍辱活着的機會都會被人無情剝奪。
葉安瀾的底線之一就是“殺人償命”,她連“父殺子,夫殺妻”都能堅持劃到需要償命的範圍内,就更别說那些族長、族老之類的,打着爲了宗族的旗号私下禍害族人性命了。
她明令禁止自己麾下衆人搞“發回宗族自行審理”的那一套,但凡有人擊鼓告狀,不管告的是誰,她治下官員都必須按照律法進行審理、宣判,絕不能因爲所謂慣例對那些求助官府的弱勢群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若是有誰不按她的規矩來,葉安瀾也有一個“徇私枉法,懈怠懶政”的罪名等着他,視情節輕重,降職、罷官、坐牢、砍頭都有可能。
而且爲了讓治下百姓知道什麽事情可以求助官府,葉安瀾還專門讓人編了不少話本、戲曲到處去說去唱。
這種寓教于樂的宣傳方式,可比幹巴巴宣傳法條有效多了,百姓們甚至都不用讀書人專門幫着“翻譯”,自個兒就能聽明白遇到啥事兒是可以求助官府的,以及這事兒他們如果告官,官府大概會如何判決。
葉安瀾此舉,在最初的時候其實是收獲了很多質疑的,因爲自古以來,朝廷實行的就是愚民政策,統治階層認爲,百姓知道的越少,才越能安分守己的過日子,而不是總想着折騰出什麽事兒。
然而學過古代曆史的葉安瀾卻比他們都清楚,“愚民”并不是一個能夠确保王朝長治久安的萬能良方。
要她說,老百姓所求其實非常簡單,隻要你能讓他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他們就絕不會吃飽了撐的想着推翻皇帝自己上位。
反之,你就算大字都不讓他們識一個,一旦被逼急眼了、橫豎都活不下去了,他們也是有膽子拿起鋤頭、鐮刀和正規軍對着幹的。
這無關知道的多還是少、心思是愚鈍還是活泛,這不過就是人類的求生本能在發揮作用。
而葉安瀾現在想做的,就是讓盡可能多的人,過上普普通通卻又安穩幸福的日常生活。
或許是她偶爾也很擅長煽動人心,又或者是包括裴懷玉在内的她的一衆下屬,其實身體裏也都流淌着想要濟世爲民的一腔熱血。
總之,當葉安瀾把自己的真實想法開誠布公告訴大家之後,大家就都一臉激動的同意了葉安瀾的這個提議。
他們仗着現在是“誰拳頭大誰就有道理”的戰亂時期,在葉安瀾統管的各州各縣,一力推行葉安瀾讓人曆時數月,廢寝忘食折騰出來的各種政策、法令。
其他地方倒還好說,因爲沒有能與官府明裏暗裏掰手腕子的大家大族,葉安瀾麾下衆人在落實新法方面做的還是相當到位的。
可在濟州和兖州,因爲李氏、崔氏、王氏的存在,葉安瀾頒布的新法,但凡是與宗族相關的條令,就無一例外都是無法落實到位的。
他們無視了葉安瀾的新法,日常仍在遵循舊例,自行處置族中事務。
其他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家族,則是全都看着這些大家大族的動向行事。
父殺子的事情雖然沒聽說有發生過,但婆家弄死兒媳婦、族長族老逼死族人甚至族人全家的事兒,在這兩州之地卻是屢有發生。
兩州的官員固然勤政,但兩州占地面積極廣,縣鎮、村落分布的又很零散,再加上古代也不像現代那樣,什麽消息都能通過網絡迅速傳播,所以很多事就算發生了,消息也傳不進他們的耳朵。
甚至有些極度排外的村子,葉安瀾的免費戲班子都是進不去的。
戲班子進不去,順帶的各種宣傳自然就也開展不起來,村子裏的百姓也就一直都是之前的那副模樣,根本就不會有任何意識層面的改變。
這種地方葉安瀾他們就隻能另想辦法打入對方内部了,不管是誘之以利,還是以官府的名義強制推行,總之葉安瀾是不會放棄自己轄下的任何一個村落或者城鎮的。
當然她也不會讓自家下屬一味強硬下去,既然是要和古已有之的陳舊習俗作對,那麽他們首先要做的毫無疑問就是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以及勢力分布。
隻有首先做到知己知彼,然後再因地制宜的想辦法、定策略,他們才能在付出最小代價的前提下改變那些陳規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