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的到來,天氣變得越發寒冷。
但是整個南京内外城的人群,卻越發的多了起來。
尤其是各種奇裝異服的外國人,幾乎是随處可見。
這是因爲作爲這個天底下最爲強大的國家,馬上就要換一位皇帝了。
當然,沒有人會覺得換個皇帝會讓大明變得衰弱,因爲所有人都知道,今天的大明能夠威服四海,震懾天下,跟現在的大明太孫分不開幹系。
皇帝陛下驅逐鞑虜,恢複中華,收拾河山,重建漢制,而太孫殿下則是讓大明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強盛時代。
所有的百姓都在期待着,太孫殿下會帶領大明走上更加繁榮強盛的道路。
在之前,太孫殿下于正月初一舉辦登基大典的消息,通過報紙在各省份傳開後,就有大量的百姓紛紛前往京師。
龐大的人群,讓驿站的工作人員擔憂不已,生怕出現什麽不好的事情。
“上次見識到這樣的場景,那還是在洪武初年的時候。”
京師邊上驿站,老驿卒不由感歎着說道。
年輕的驿卒疑問道:“二十多年前,我們大明就有這樣的盛況嗎?”
二十多的驿卒,顯然對小時候發生的事情不清楚。
老驿卒眼中帶着回憶,感歎道:“那可不是盛況,那是逃難的饑荒,滿滿當當的,全是想要去京師讨一口吃的。”
“驿站這裏都擠不下了,我們也隻能看着他們在外面餓死,甚至是.诶,不說了,那些都不過是陳年往事。”
“你隻要記得,現在的生活,是多麽的來之不易,便就行了。”
說完話的老驿卒似乎心情不怎麽好,交代了一聲,也就獨自離去了。
在他那個年代,能夠看到大量的人群,從來就沒有什麽好事,跟現在哪裏一樣。
年輕的驿卒顯然不能感同身受,他看了眼老驿卒略帶落寞的身影,然後轉頭看向臉上都洋溢着笑容的人們,如同在看兩個不同的時代。
——
京師的衙門現在個個都亞曆山大。
在太孫登基的這個節骨眼上,任何小事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
而且根據曆朝曆代的規矩,所謂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當太孫殿下登基後,也就意味着朝廷的權力将要重新進行一次洗牌。
禮部主客清吏司衙門。
作爲接待外賓的部門,最近郎中張見可謂是忙得不可開交。
太多的外國人跑到京師來,就是想參加太孫殿下的登基大典。
這對于大明來說,當然是好事,之所以那麽早把登基的消息放出去,不就是給這些海外國家一些趕路的時間嘛。
八方來朝,萬國來拜,這是所有的皇帝都想得到的殊榮。
太孫自然不可能發出一道令旨,要求别人來拜見,這就失了體面,别人主動前來,這才是最好的。
當然,如果能夠趕來,而沒有趕來的小國,事後會不會遭到清算,那可就不得而知了。
“這個纨绔,且要給我小心一些,現在是特殊時期,任何錯誤,都會被人抓到放大。”
“若是出了漏子,别說你老爹我這頭上烏沙不保,便是這卿卿性命,都有可能不全。”
“那些狐朋狗友,最近少和他們接觸,給我老老實實待在家裏讀書,現在舉人都如此簡易,明年乃是太孫登基第一年,你要是考不上,看我不把你腿打斷。”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的張見,首先就是逮着兒子張文傑一頓訓斥。
張文傑一臉委屈。
“爹,我隻是上街溜達了一會,看看熱鬧,可沒幹别的事情。”
“你可不能污蔑于我,我可什麽都沒幹啊。”
旁邊的張見夫人也幫襯道:“你這大官人,可不要在衙門裏受了氣,跑回來撒在兒子身上。”
張見看妻子說話了,便解釋道:“誰還能讓我受氣,那些蠻夷,還敢跟我對着幹?”
“隻是今天跟幾個同僚交談,有些感觸罷了,聽說太孫殿下把正三品上的文官,都召進了宮裏,傳出消息說,是要商議推行新政的事情。”
“新政,新政,這必然是一番更新換代,也不知道上頭風向如何,一個不好,便是我也難免緻仕。”
“這混蛋玩意,年齡早就到了,舉人卻三番不中,現在科舉變得簡單許多,朝廷已經不準舉孝廉入仕,唯有科舉一途開放,如若文傑不能入仕,家業何存。”
聽到這番話,張見夫人也緊張了許多,問道:“朝廷去年不是下了規矩,六十五緻仕嗎,老爺才五十出頭,正當壯年,這還沒到年歲呢。”
張見苦笑道:“哪能是這麽簡單,說了你也不懂,總之小心爲上。”
——
東宮。
今日的東宮聚集了幾乎大明所有最有權力的大臣。
除了朝廷上三品往上的大員,包括其他省份的布政使,幾乎都來了。
而今日,是朱英推出新政,商議周全之事。
“殿下,萬萬不可如此啊,此等行爲,豈非是自縛手腳,自古以來,就未曾出現過這等這等之事啊.”
“請求殿下收回新政之中,關于皇權之事,衆所周知,君權天授,殿下何故如此。”
東宮大殿。
這裏有七十多人,因此講話什麽的,大家也都能聽到。
朱英之前就已經拟好了新政的綱領,讓郭忠進行朗讀。
對于新政,所有的大臣都很緊張,大家都非常清楚,這是太孫殿下登基之後,主要的政治走向,也同時涉及到自己的烏紗帽,包括官職的權力大小。
在開始後,大家感覺前邊的還好,無非還是之前軍政分離,責任落戶,稽查審核那一套。
隻是更加規範了一些,包括在建設,民生上。
然而到了後邊,大家就開始心驚膽戰了。
設立内閣議會,束縛皇帝權力,這簡直是駭人聽聞。
“請殿下收回成命!”
在第一個大臣下跪拜到,緊接着第二個大臣也下跪請求。
“請殿下收回成命!!!”
集結着第三個,第四個,頃刻間,東宮大殿裏,所有的大臣都全部跪伏懇求,語氣之中,滿是惶恐。
這讓所有的大臣感受到害怕。
從新政裏的條例來說,是束縛了皇權,原本屬于皇帝的權力被大量的分配給内閣。
按理說這應該是個好事,尤其是對于在場的大臣們來說。
要是太孫是個昏庸之君,大臣是貪婪之臣,那自然是皆大歡喜。
可偏偏這東宮大殿裏截然相反。
“我意已決,無須多言,新政之中,關于皇權之事,不容再議。”
面對這等類似于逼宮一般的場景,朱英卻沒有絲毫的擔憂,隻是語氣平淡的說出決定。
大臣們左右互視,面面相觑,不知該如何作答。
便是伶牙俐齒的禦史們,喉嚨滾動間,也不敢開口。
“好了,都起身吧,關于新政之中其他事項,再行商議一番。”
朱英開了口,大臣們也隻能悻然而起,略微沉默片刻後,就有大臣站出來,說出自己關于新政其他事項的一些想法。
大殿中也恢複了氣氛,好像剛才的事情沒發生過一樣。
散朝之後,朝野上下,官吏之中,立即掀起了驚天波瀾。
誰也不會想不到,在新政之中,竟然會有對皇權的限制,大家都很不明白,這到底是發生了什麽。
哪怕是朱棣,整個人都有些懵了。
“法師,太孫這是昏了頭嗎?難不成父皇就會讓他如此行事,說得好聽點,這是聖天子垂拱而治,說得不好聽點,這是自縛雙手。”
“把治理朝政的權力丢給那些貪官們,他怎麽敢啊。”
在朱棣得到消息後,立即就找來姚廣孝商議。
雖說藩王們在新皇登基後,就會去到東神神州開荒,可大明的事務,同樣也會對他們有很大的牽扯,并非是說離開了就沒聯系了。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大明的強盛,反而是他們在海外的堅強後盾,至少在這個時期,不會說有哪個藩王想着造反,從東勝神州殺回來。
至少,他們之中,要誰能夠統一東勝神州,才有資格跟大明掰腕子。
姚廣孝沉默片刻,歎息道:“太孫這不是對自己的限制,而是對後世君主的限制啊。”
“可能太孫覺得,後世之君不成器,因此幹脆把權力限制了,與其出現一個昏庸的君主,還不如如此限制。”
朱棣道:“我知如此,可是”
朱棣是很不理解這樣的行爲,雖然但凡聰慧點的都能看出,這是朱英限制子嗣的手段,可權力這個東西,如此誘惑,誰能拱手讓人呢。
“父皇定然是知曉此事的,太孫說服了父皇,否則新政即便是推出,也不是在這個時候。”
“看樣子,太孫是不想跟曆代皇帝一樣,親自去處理政務,幹脆是當了個甩手掌櫃,也不知這般會讓以後的大明如何,那些貪官們,真的會跟太孫想的那樣,好好的治理大明嗎。”
姚廣孝笑道:“現在應是諸位大臣最爲惶恐,太孫不治世,那就談不上錯,不管是發生了何等事情,錯都在大臣們身上,而皇位穩固,依然不動。”
“以後這矛盾之間,非是在百姓與皇帝之間,而是百姓與大臣之間,雖是少了些權力,可那些權力對皇帝本身也是束縛。”
“解開了束縛,皇位也沒那般炙手可熱,也許會有一些權臣的出現,但國祚悠長,未免不是件好事。”
朱棣聞言,想了想,最後歎息一聲,什麽也沒說。
——
乾清宮。
朱元璋還有朱英,正在陪着小文承玩耍。
小文承在給朱元璋展現自己新練的武藝,刀槍劍戟,還有火繩槍。
“大孫,也許你是對的,不是每個人,都是那麽的喜歡當皇帝,也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是皇帝。”
“一個國家的興衰,寄托在一個人的身上,這是個很危險的事情。”
“咱以前沒考慮過這些,隻是想着讓百姓們都聽話,大明的國祚就能延綿,現在看來,或許你才是對的。”
對于在東宮大殿新政之事,包括宮内外的一些消息,朱元璋自然是都知道的,也很是關注。
畢竟這樣的事情,可謂是自從始皇以來,算是中原大地頭一遭。
“爺爺,外面風冷,我們還是進屋裏休息吧。”
朱英擔憂說道。
最近老爺子的身體狀況不怎麽好,畢竟已經到了冬天,對于老人來說,每個冬天都跟渡劫一樣,很是難熬。
朱元璋擺擺手:“咱的身體,咱自己知道,你就别管那麽多了,咱還要多看看小文承的表演呢。”
面對老爺子的堅持,朱英也無力勸阻,但他給小文承使了個眼色。
小文承當即說道:“太爺爺,我累了。”
朱元璋這才道:“好好好,累了咱就休息。”
聽到這話,小文承得意的看了一眼朱英。
仿佛在說,太爺爺隻聽我的。
——
随着時間的推移,新政的事情也穩定了下來。
對于大臣來說,他們其實并沒有多大反對的理由,畢竟太孫把權力在讓給他們。
緊接着,就是内閣的正式成立了。
朱英選定了十二名内閣成員,其中包括七部尚書,還有幾位侍郎。
從新政開始,所有的朝廷政務,都會經由内閣處理。
當然,現在的内閣,包括律法,并不是很完善,這還需要朱英進一步的建設,雖然朱英把大部分的權力都讓了出去,但實際上他的影響力并沒有受到任何的動搖。
畢竟這些内閣成員,在任何事情上,還是會聽從朱英的令旨。
朱英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的去完善律法,推廣律法,并且保障律法的權威性。
讓所有的事情,都能夠通過律法去解決問題。
因此在大明各學院之中,已經是在成立律法專業,包括很多大學士,也是開始向律法研究這塊來偏移。
當然,軍隊的事情,就跟政務不挂鈎了。
軍隊隻會向皇帝效忠,所有的軍隊,都不會跟官員建立聯系,包括衛所這塊,也是獨立出百姓,官員之外。
新政在實行一個月之後,百姓其實沒有太大感觸,因爲生活依舊,包括大臣們,好像也沒太大的變化,他們還在做着一樣的事情。
這個時候大家突然發現,好像确實許多事情,也不需要皇帝親自來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