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穆俨的書信,婆媳二人都驚愣住了。
當年老侯爺率三十萬兵力征滇南,滇南平定後,太祖命其留滇鎮守。一直到他病逝,都未曾回過京師。太祖得其死訊,命歸葬京師将軍山,這才算得以埋骨京師。
當年老侯爺留鎮滇南,爲向皇室表其忠心,把四子留京爲質,兩任夫人也都留守京師祖宅。
如今穆俨被永康帝派往滇南平亂,不知要在滇南呆到幾時。按理他做爲黔國公府世子,是該留在滇南協助穆晟料理滇南軍政民生的。
“叔母莫憂心,此信恐是他匆忙寫下,怕是還未到達滇府,路上寫就。如今一切尚未明朗,我們先且莫要自亂陣腳,隻靜待他的消息便是。”
霍惜寬慰程氏。
她知道程氏的擔憂,程氏怕是想到自己這些年的經曆,替她心疼了。怕她與穆俨天各一方,世易時移,昔日恩愛夫妻轉成陌路。
程氏沒有被安慰到,反而抹起眼淚來。
“你和我皆爲宗婦,都是要留守京師祖宅的。”她守了一輩子的活寡,再看不得兒媳再走她的老路。
“叔母莫憂心,可觀說過,他在哪我們母子就在哪,您莫要替我們擔憂。叔父年華正盛,皇上隻怕還不會派可觀留鎮滇南協理。隻怕不多時就會回京與我們團聚了。”
“不多時是幾時?一年?五年,還是十年?滇南那地方咱們穆家治理了幾十年,都沒治理明白,哪是一朝一夕之功可成。”
“他應該隻是幫助平亂,待邊境平穩,隻怕就該回來了。”
那是何時?如今朝中正議遷都一事,隻怕爲防邊境動亂,皇上會派俨兒長駐滇南。
程氏憂心忡忡。
天天看着兒子兒媳恩愛,一家三口和樂融融,她心裏歡欣無比。霍惜待她孝順,她早當她是自己的女兒了,如何能看他們夫妻二人天各一方。
“您呀,且寬心。若他需要在滇南長駐,我就帶小漁兒尋他去。”
“淨說胡話。他是世子,當初也是被他生父打發來京師爲質的,現在小漁兒是他獨子,隻怕離不得京師的。”
穆家與别家不同。掌一省軍政民生,穆晟已留守滇南,不可能再把世子和世孫接了去。皇上是不會放心放他們離開的。
兒媳若不舍得小漁兒,隻怕夫妻團圓難了。
“小漁兒若離不得京師,那就隻能拜托您辛苦一些幫我們帶他了。可觀離不得我,我亦離不得他。若要我們似您跟叔父這般,我不若和離,倒顯清靜。”
程氏一驚,“不可胡說!”怎可看兒子兒媳恩愛夫妻和離。
隻是若讓兒媳跟她一般守一輩子活寡,夫妻不得見,被小妾庶子踩頭上,真真不若和離,倒還清靜。若有重來的機會,也許她也會生出同樣的想法吧。
“你們夫妻有商有量,比什麽都強。若小漁兒能離開,你便帶他往滇南與俨兒團聚,若不能,我就帶小漁兒留在京師。他是我的命,我們祖孫做伴正正好。”
“您如此想便對了。您放心吧,待他安頓下來,看他如何說。到時我們再來商議如何辦。都說嫁雞随雞嗎,當然是可觀在哪我在哪,且您不盼着多添幾個孫子女?”
“怎不盼!我就盼着你們和和美美的,給我多生幾個孫子女。到時你隻管追随可觀去,小漁兒有我呢。我替你們守祖宅。”
因穆俨的一封信,攪動了婆媳二人一波心緒,又因霍惜一番開導,程氏寬心了不少。
等穆俨來信的日子裏,八月末,張輔率大軍凱旋回京。
繳了帥印,張輔和念兒回府與一衆家人團聚。家人族人見他父子二人平安歸來,無不颔首稱慶。
隔日,張輔未及歇息,領着一雙兒女前往六合鎮。
隔了數年再見,看着已長成男子漢的念兒,李石勉和馬氏老淚縱橫,祖孫三人抱頭痛哭。
張輔則跪倒在嶽父母面前,磕頭請罪。
馬氏想起早逝的女兒,對着張輔依然不能釋懷。
“嶽父嶽母,兩位舅兄,都是我不查,才害得柔兒早早離世,都是我的錯。道一千說一萬,已難彌補前過,小婿負荊請罪,請嶽父嶽母責罰。”
李典收李典藏想着一家人曆經十數年,再苦再難都熬過來了,家中一人未缺,可嫁在京師富貴人家的親妹妹卻早早沒了性命,胸中郁氣難平。
馬氏想起一家兒孫均安好,繞膝承歡,隻懷胎十月所生的唯一女兒,連夢中見一面都難,轉身抹起眼淚。
李石勉看着一雙外孫在旁,想起曾經的過往,歎了一口氣,上前一步扶起張輔。
“往事已矣,柔兒之事也全非你之錯。是她沒福份,不能與你共白首,是她福薄。你起來吧。”
張輔身子未動,“請嶽父責罰。這些年小婿每每想起柔兒,心中絞痛,夜不能眠。盼着見嶽父母一面,又無顔見你們,一顆心時時在煎熬,隻恨不得随柔兒同去便罷……”
張輔亦落了淚。
年少時自見她一面,再難忘卻。時時借機到李家附近轉悠,隻爲見她一面。又時時到國子監纏磨嶽父大人,隻爲得他首肯,把柔兒嫁給他……
新婚夜,他緩緩掀起她的蓋頭,見她嬌花一般的容顔低垂,那含羞帶喜的模樣,攪亂了他的心湖,令他至今不忘。
霍念看着流着淚跪在地上的父親,心中不忍,看了霍惜一眼,被霍惜以眼神制住。
姐弟二人出了廳堂,留翁婿幾人在廳中叙話。
“姐姐……”
霍惜望着莊子小碼頭上停泊着的小船,見它們在河水的清波裏微微蕩漾,出了會神。
“你沒見過母親,不知她有多好。她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爲人謙遜知禮,恭順溫和,面上常常帶笑,府中上下無一不喜歡她。到現在京中記得她的人,還誇她爲女子典範……”
這些年,霍惜想起早逝的母親,依舊不能釋懷。
但這些她并不想強塞給念兒。他與她不同。
“所幸父親是個好的,你之後且多聽父親的話,跟他多學些,長大成材,方能告慰母親。以後得閑要常來看望外祖父母,替母親盡一回孝道。”
“是。念兒記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