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鎮台到師團--最初的七個老牌師團(以及近衛師團)
近衛師團(近衛第二師團)通稱:宮編成時期:1891年12月14日,1943年5月14日被改編成爲近衛第二師團編成地:東京補給軍區:東京二戰投降時所在地:medan(sumatra島)投降時所屬部隊:第25軍所屬步兵聯隊(編成時):近衛第1(東京),近衛第2(東京),近衛第3(東京),近衛第4(東京)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近衛第3(東京),近衛第4(甲府),近衛第5(佐倉)
由禦親兵而轉變成的精銳兵團“近衛”這個詞源自于奈良時代。奈良時代守衛皇宮的“近衛府”就是它的語源。明治時期爲推倒幕府重建皇權而募集的薩摩(現在的南九州)、長州(現在的山口縣)、土佐(現在的高知縣)這三藩的的禦親兵,就是近衛師團的前身。1872年禦親兵被改稱爲近衛兵。1891年12月14日,近衛師團誕生了。近衛師團的兵員來自本鄉、宇都宮、佐倉、水戶這4個聯隊區。而大正時代以後,步兵和騎兵從全國,炮兵、工兵和辎重兵從關東地方的師團管區(第1和第14師團)中抽調精銳。爲了保護皇宮,就要盡量選拔優秀的士兵來組建近衛師團。所以當初被配屬在近衛師團的士兵也被世人看作是精英。如果身邊有親戚在近衛師團服役的話,那麽這家人就會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感覺,那種自豪感也不用說了。師團被建立後,最初的國外遠征是甲午戰争。當時的近衛師團隻有步兵第1到第4聯隊和近衛野炮聯隊,其他一概還沒成立。但是師團被動員時候,是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的11個月之前。基本上沒有進行什麽戰鬥,而在條約簽訂後的1895年5月到10月前赴台灣.叛亂。1904年2月5日,日俄戰争爆發,全國總動員。3月近衛師團在朝鮮半島的鎮南島登陸。随着第1軍(黑木爲桢大将)開始北上,參加了遼陽、沙河和奉天會戰。師團回到日本本土是1904年到1905年的短短一年間。之後近衛師團一直沒有什麽出征的機會。關東大地震(1923年9月1日)的時候擔任了東京都内的警備。至于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的時候,近衛師團也沒有被動員。直到盧溝橋事變和八一三事變爆發,随着前線的吃緊,近衛師團再也不能夠在東京按兵不動了。1939年11月1日,以近衛步兵第1、第2聯隊和近衛野炮聯隊的第3大隊爲基幹,編成了近衛混成旅團(旅團長:櫻田武少将),接而出現在華南的前線,參加了賓陽會戰。近衛步兵第2聯隊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後,返回了本土。而近衛混成旅團在這之後就成爲了近衛第1師團的母體。另一方面,近衛師團在1940年6月3日再次被臨時動員,轉戰于漢口和廣東方面。1941年7月起駐紮在法屬印度支那。這時,爲了取代近衛第1、第2聯隊,新的近衛第5聯隊被加入了近衛師團。太平洋戰争爆發後,近衛師團屬山下奉文大将指揮的第25軍,參加了進攻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戰鬥。1941年11月,師團的馬匹編成轉換成了自行車編成。師團配備了大量的自行車,士兵們騎着自行車大舉南下,将英軍趕出了馬來半島。日軍驕傲的稱這些部隊爲“銀輪部隊”。之後,近衛師團在印尼的sumatra島掃蕩,并擔任當地的警備。1943年5月14日,近衛師團改稱爲近衛第2師團,近衛第3聯隊的主力移駐到andaman群島,之後不久又回到sumatra島。師團分散在島的各地,準備迎戰美軍的登陸。但是1945年8月15日無條件投降的那天到來了。
第一師團(東京師團)通稱:玉編成時期:1888年5月14日編成地:東京補給軍區:東京二戰投降時所在地:萊特島投降時所屬部隊:第14方面軍所屬步兵聯隊(編成時):第1(東京),第3(東京),第49(甲府),第57(佐倉)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第1(東京),第49(甲府),第57(佐倉
從滿州到萊特,到全軍覆滅1888年5月14日以舊的東京鎮台爲母體而改編,第1師團作爲日本帝國陸軍曆史上曆史最悠久的師團而誕生了。1894年甲午戰争(日方稱之爲:日清戰争)中,在我遼東半島登陸,參加了進攻金州城和旅順的戰役。日俄戰争中,最初所屬于第二軍(軍司令官:奧保鞏大将。“鞏”字實爲“鞏”下面加個“革”字。此人在當時并非長州藩軍閥系,也不是薩摩藩軍閥系,能在名将入雲的當時嶄露頭角實屬不易。并且指揮作戰可以不要參謀長,是個不折不扣的将才,有機會再詳述),參加了金州/南山的攻堅戰。之後被配屬于第3軍(軍司令官:乃木希典大将),再次回到前線參加攻克旅順的戰鬥。具有對比性的是,在甲午戰争中隻花了一天就攻下的旅順,在日俄戰争中不僅僅是勉強攻下,而且師團的主力損失大半,幾乎被打殘了。日本的明治末年到大正時期爲止(1890年前後到1920年前後),擔任首都東京的警衛工作。1936年2月22日,師團前往滿洲駐屯的命令被頒布,其中就有第1師團。有人認爲,這是上層有意将那些叫嚣着“清君側,絕對王權以及昭和維新”的少壯派軍官遠遠調離中央,是爲了阻止軍人參政。就在這之後,發生了2.26兵變,很多和這次兵變有關的第1師團的青年軍官被判處了死刑。但是這依然不能阻止日本軍人插手幹預政治的步伐。抗日戰争全面爆發,第1師團的主力被部署在孫吳、齊齊哈爾、北安,擔任北部滿洲的防禦,參加了察哈爾作戰。1939年與蘇聯的諾門坎事件中,從第1師團中抽調了野炮兵第1聯隊以及各個步兵聯隊的速射炮部隊。但是師團主力在正式與蘇軍交鋒前,就受命停止了進攻。之後爲了防衛蘇軍,繼續駐屯在滿洲。然而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戰局一直不見好轉。許多駐屯在滿洲的師團被調入太平洋各島作戰。第1師團就受命被調入萊特島。1944年11月1日,第1師團奇迹般的在萊特島西岸的奧爾默克登陸,準備北上以卡裏格拉爲據點進攻塔克羅班。但是在東岸登陸的美軍已經完全占領了塔克羅班地區。11月5日美軍和第1師團在李蒙峽谷遭遇,在之後的50天内,第1師團和美軍互有攻守,呈膠着狀。然而最終第1師團因補給不利,無奈撤向李蒙峽谷的西側的坎奇伯特山中。12月25日,第14方面軍司令官的山下奉文大将下達了“自給自足,永久抗戰”的命令。第1師團奉命轉移到色布島上。1945年1月,撤離該島。萊特登陸時有1萬5千名士兵的第1師團此時隻剩下800名士兵了。
第二師團(仙台師團)通稱:勇編成時期:1888年5月14日編成地:仙台補給軍區:仙台二戰投降時所在地:西貢(越南)投降時所屬部隊:第38軍所屬步兵聯隊(編成時):第4(仙台),第16(新發田),第29(會津若松),第30(高田)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第4(仙台),第16(新發田),第29(會津若松)在饑餓中毀滅的東北兵團第二師團的前身是仙台鎮台(又稱東北鎮台),而東北鎮台是1873年1月設置的,當時的大本營在仙台,第二大本營(分部)在青森。甲午戰争的時候,第二師團參加了威海衛攻堅戰。而日俄戰争的時候所屬于黑木爲桢大将的第一軍,轉戰于九連城、遼陽、沙河以及奉天。1931年夏天被調去滿洲駐屯,然而被派去沒多久就爆發了九一八事變。作爲九一八事變的導火線,第二師團作爲主力攻擊了東北軍在奉天的北大營,之後轉戰于長春、吉林、齊齊哈爾和哈爾濱。1933年暫時被派回國整編。于1937年4月再次被派往滿州,駐屯在以哈爾濱爲中心的松花江區域。七七事變爆發,第二師團的第16步兵聯隊被抽調出來參加了察哈爾作戰和徐州會戰。1940年秋天再次回國接受整編和補充新兵。太平洋戰争一爆發,第二師團立即被配屬給今村均中将的第16軍。1942年在攻陷爪哇之後,被命令在當地警備和掃蕩。但是,第二師團被卷進了與其命運相關的所羅門群島的戰役。1942年8月開始的瓜島攻堅戰,才是第二師團惡夢的開始。爲了奪下瓜島的飛機場,作爲先遣隊,第二師團派出了以步兵第4聯隊爲基幹而組成的青葉支隊(支隊長:那須弓雄少将)。爲了與此配合,川口支隊(支隊長:川口清健少将,福岡的第35旅團爲基礎)和青葉支隊一同在瓜島登陸。9月2日,第一次瓜島機場争奪戰以日軍的失敗而告終。10月初,第二師團主力在瓜島成功登陸,于24日和25日進行了第二次總攻擊。然而得到的又是慘敗,并且以那須少将爲首,步兵第16和29聯隊兩個聯隊長都戰死。雪上加霜的是11月3日,步兵第4聯隊聯隊長又戰死了。這就意味着在瓜島的第二師團失去了他們所有的步兵指揮官。再加上食物和彈藥的補給已經完全被切斷。“瓜”島變成了“餓”島(日語中,“瓜”的發音和“餓”的發音相同),不斷有士兵餓死和逃走。日軍大本營終于決定中止瓜島争奪戰,1942年下令撤退,而瓜島的第二師團的殘餘部隊直到1943年2月才全體正式撤離。之後,第二師團在菲律賓被重建。1943年9月開始被任命擔任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警備工作。1944年,第二師團被投入到緬甸戰場,而目的是爲了切斷中國與印度之間的補給線。但是作戰還是失敗了。1945年2月,第二師團撤退入法屬印度支那,參加了爲解除當地武裝而進行的“明”号作戰。在西貢迎來了投降的那一天。
第三師團(名古屋師團)通稱:幸編成時期:1888年5月14日編成地:名古屋補給軍區:名古屋二戰投降時所在地:鎮江(中國)投降時所屬部隊:支那派遣軍所屬步兵聯隊(編成時):第6(名古屋),第18(豐橋),第34(靜岡),第68(歧阜)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第6(名古屋),第34(靜岡),第68(歧阜)八一三事變之後轉戰于中國的老牌師團第3師團的前身是1873年1月設置的名古屋鎮台。此鎮台與1888年改稱爲第3師團。最初是由第6、7、18、19這4個步兵聯隊爲班底。最後定下了第6(名古屋),第18(豐橋),第34(靜岡),第68(歧阜)步兵聯隊的體制。甲午戰争中跟随着第1軍(軍司令官原爲山縣有朋大将,中途換爲野津道貫中将)在元山、仁川登陸成功後,接連攻下平壤、海城以及牛莊。日俄戰争中,隸屬于奧保鞏大将的第2軍,參加了南山、遼陽、沙河和奉天會戰。之後,第3師團被派進入西伯利亞幹涉俄國革命。1918年到1919年約1年間,與蘇俄紅軍作戰,并參加了救援捷克軍的戰鬥。進入昭和年代,田中義一内閣的時候又參加了第3次出兵中國山東(第1次1927年5月,第2次1928年4月,第3次1928年5月)。1934年,第3師團受命赴滿洲駐屯。約在滿州駐紮了大約2年,1936年回國。回國後第2年,1937年7月7日抗日戰争全面爆發。8月戰火燃燒到了被稱爲“東方巴黎”的大都市:上海。以援救在上海的日本僑民爲借口,第3師團和第11師團(善通寺)在上海吳淞登陸。駐紮在吳淞的國軍抵抗得很頑強,使得日本不得不增派3個師團。第9師團(金澤)、第13師團(仙台)、第101師團(東京)。第3師團面對國軍的死守,還是慢慢的打開局面,于10月17日到達蘇州河。随着第10軍(柳川平助中将)在杭州灣的登陸,國軍的防線總崩潰了。第3師團緊追不舍,接而圍攻南京。南京大屠殺也有第3師團的一份惡迹。1938年5月的徐州會戰,8月開始的武漢會戰,中國戰場上的大仗第3師團都參加了,雙手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太平洋戰争爆發之後,第3師團還是駐紮在上海。太平洋戰争末期,第3師團參加了日本帝國陸軍戰史上最後的野戰:大陸打通作戰(一号作戰)。我們稱之爲豫湘桂戰役。這次戰役分爲第一期京漢作戰和第二期湘桂作戰(日方的叫法)。而第3師團參加了湘桂作戰。這個作戰的宗旨是:确保從漢口到越南的鐵路沿線,破壞在中國華南地區的b29的機場。作戰雖然成功,但即使确保了鐵路也無法進行運輸物資;即使毀掉了機場也不能阻止b29空襲日本本土。這個作戰的結果變得一點意義都沒有。最後師團在前往上海的路上,迎來了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第四師團(大阪師團)通稱:澱編成時期:1888年5月14日編成地:大阪補給軍區:大阪二戰投降時所在地:lamphum(泰國)投降時所屬部隊:第15軍所屬步兵聯隊(編成時):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第70(條山)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
讨厭精神至上的奸詐的“商人師團”1888年5月14日,以大阪鎮台爲母體,第4師團被編成。最初成立的時候,所屬的步兵聯隊是第8、9、10聯隊和第12聯隊。之後很多次步兵聯隊被配屬來配屬去,盧溝橋事件爆發之前确定了第8(大阪),第37(大阪),第61(和歌山),第70(條山)這4個步兵聯隊的編制。“第8聯隊又敗北了,接下來輪到第9聯隊(隸屬于第16師團)(敗北)了”這句話在陸軍中盛傳以久。這是嘲笑日俄戰争中關西的部隊戰鬥力不強,自我傷亡太大的例子。像在大阪、京都這樣的大城市,選拔出來的城市兵也的确與鄉下兵有所不同。他們相比地方部隊來說考慮問題的方法更合理性,換而言之就是更狡詐。從來不願意打硬仗惡仗,不像人們想象中的日軍那樣好鬥成性。也不願意重視精神力量。也就是說不喜歡以寡抵衆,不願意在裝備以及各種條件都占劣勢的情況下背水一戰。這就是軍一級别的指揮官不願意用關西的部隊打頭陣的原因。但也不完全這樣,第16師團(京都)的福知山聯隊(東史郎所在部隊)就因強悍而頗受好評。在甲午戰争中,在遼東半島登陸之後沒經過什麽大仗,之後就擔任當地警備。日俄戰争中屬于奧保鞏大将的第2軍,連克金州、南山、得利寺和大石橋等重鎮,但是也都是殲敵八百,自損一千的達到戰略目的的消耗戰。之後參加了遼陽、沙河、奉天會戰。與俄國的議和條約締結之後,1905年末到1936年初之間回國參加整編。1937年2月,師團被受命前往滿州駐紮。之後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中日之間的戰争全面化。第4師團在戰争初期主要在華北和滿州轉戰。1940年7月被派遣到華中,參加了漢水戰役、豫南戰役和江北作戰。1941年9月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之後,第4師團變成了直屬于大本營的部隊。爲了準備可能到來的南下作戰第4師團奉命在上海集結待命。在此期間,師團由4單位制變成了3單位制,第70步兵聯隊被編入了第25師團。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争爆發,第4師團依然按兵不動。日軍在菲律賓的第一次巴丹半島的攻堅戰以失敗而告終。爲打開局面,大本營就投入了第4師團前往菲律賓。1942年3月lingayen灣登陸成功,被編入第14軍(本間雅晴中将)。第14軍于4月3日發起了第二次巴丹半島的攻堅戰。美菲聯軍雖拼命的抵抗,但是在日軍的強大炮火下漸漸不支。4月9日在巴丹的美菲聯軍繳械投降。不久corregidor島也被攻下。5月7日,菲律賓全境的美菲聯軍投降。之後,第4師團曾一度回國整編。在1943年再次被動員,被派往印尼擔任sumatra島的警備。最後被派屬給第15軍進駐在泰國。不久在泰國lamphum無條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