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進駐潮陽縣。潮州盜賊陳懿、劉興多次叛附無常,爲潮陽人一大禍害。文天祥趕走了陳懿,抓住劉興,殺了他。十二月,趕赴南嶺,鄒洬、劉子俊又從江西起兵而來,再次攻伐陳懿的黨羽,陳懿于是暗中勾結張弘範,幫助、引導元軍逼攻潮陽。文天祥正在五坡嶺吃飯,張弘範的軍隊突然出現,衆士兵随從措手不及,都埋頭躲在荒草中。文天祥匆忙逃走,被元軍千戶王惟義抓住。文天祥吞食腦子(即龍腦),沒有死。鄒洬自刎頸項,衆士兵扶着他至南嶺才死。僚屬士卒得以從空坑逃脫的人,至此時劉子俊、陳龍複、蕭明哲、蕭資都死了,杜浒被抓住,憂憤而死。僅有趙孟溁逃脫,張唐、熊桂、吳希奭、陳子全兵敗被活捉,都被處死。[27]
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範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沒有拜,張弘範于是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别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于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們。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笑着收藏它。厓山戰敗後,元軍中置酒宴犒軍,張弘範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将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亡不能救,作爲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28]
從容殉國
文天祥在路上,八天沒有吃飯,沒有死,才又吃飯。到達燕京,館舍侍員殷勤、陳設奢豪,文天祥沒有入睡,坐待天亮。于是移送兵馬司,令士卒監守他。當時忽必烈多次搜求有才能的南宋官員,王積翁說:“南宋人中沒有誰比得上文天祥的。”于是派遣王積翁去傳達聖旨,文天祥說:“國家亡了,我隻能以死報國。倘若因爲寬赦,能以道士回歸故鄉,他日以世俗之外的身份作爲顧問,還可以。假如立即給以高官,不僅亡國的大夫不可以此求生存,而且把自己平生的全部抱負抛棄,那麽任用我有什麽用呢?”王積翁想與宋官謝昌元等十人一起請釋放文天祥爲道士,留夢炎不同意,說:“文天祥放出後,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十人于何地?”此事于是作罷。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文天祥始終不屈,同宰相議論放了他,遇上有人以文天祥起兵江南西路的事爲借口,結果沒有被釋放。[29]
文天祥于開慶元年(1259年)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時元軍攻鄂州(今武漢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避兵。文天祥上書宋廷,建策建方鎮分地防守,從民兵中選精兵,破格選用将帥。并請除殺動搖民心的董宋臣,未被采納,辭官回鄉。[5]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宋守将多降。文天祥罄家财爲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今杭州)。上書力陳分全國爲四鎮,集中财力、軍力抗元。旋爲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今屬江蘇),因淮将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今杭州西)。德祐二年(1276年)力請同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張世傑率京師軍民20餘萬,與元軍背城一戰,宋廷不許。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營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顔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泛海至溫州(今屬浙江)。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爲帝,任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建策取海道北複江浙,爲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十一月,進軍江西失敗。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在各地抗元義軍和人民支持下,再攻江西,于雩都(今于都)擊敗元軍,收複興國(今屬江西)及贛州、吉州的屬縣,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5]
文學
文天祥在文學研究上除了《禦試策—道》這篇哲學專著外,再無其它專題研究或專著,這是由于當時的環境不允許他坐下來進行專題研究所緻,除對策、封事等外,他在百忙中不卻友人之所托,寫了大量的文稿,其中包括序言、墓志銘,壽序、贊、頌、祝辭、書、啓、跋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體。此外,詩、詞最多,除了《指南錄》和《指南後錄》和《吟嘯集》外,還有《集杜詩》200首以及《十八拍》和少量的詞等。這是最有價值的著作,稱之爲史詩。此外還有在抗元前的部分詩稿。
運用了平易流暢的散文化的語言,按照時間順序,周詳而不零碎地将他出真州城後身曆險境的經過和盤托出,使人讀之如身臨其境。全詩每句五言,隔句押韻,長達80多韻,一韻到底。讀後大有渾灏流轉的感覺,難怪後人讀此詩後,覺得可與杜甫寫的《北征》相媲美。這段時間,文天祥寫的詩篇較多,内容大都振奮人心,可以說是兩個特色時期的中間時期,亦即過渡時期。
到了福安之後,情況起了根本性的變化。皇帝仍被陳宜中等人把持。雖然文天祥由行朝給了官職,但是不允許在行朝工作,連要求開府于永嘉(溫州)也不允許,最後決定讓其開府于南劍(福建南平縣),不久已移開府于汀州再至漳州,于此可知文天祥這個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這個職銜,不過是一個形同虛設的官銜名稱而已。這一時期,文天祥在詩詞寫作上,開始顯露出後期階段的特色,大都有對人生旅途多“險阻艱難”未盡人意的感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