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們還在午門外等着朝會開始,朱琳人已在文華殿外,翻看着一本厚厚的冊子,正是前番搞皇莊征地時錦衣衛暗中清查的官員個人資産詳情。
在那次事件之後,鄭廣英又專令一名南鎮千戶負責繼續收集這方面的情報,眼下的資料已更爲詳實,甚至連很多未實授官職的新科進士都已查過。
朱琳昨晚便已大緻翻閱過一遍,此時正手持竹鋼筆,偶爾微笑點頭。
“姚啓聖,家中田地六十二畝,卻在股票交易坊投了鐵場、玻璃廠五千五百兩銀子。是個好‘苗子’。”
他遂在姚啓聖名字前畫了個鈎。
“馬麟,田地九十畝,投了船廠七千兩銀子……李天淳,田地三十畝,家中有一座棉布坊,歲入兩千兩……嗯,都還不錯。”
朱琳給這幾個人也都畫了鈎。
“诶,新科進士錢澄之?”他忽然發現一個有意思的人,就見錦衣衛的材料上赫然寫着:變賣家中百畝田産和一幢老宅,所得銀兩全部入股木軌道和遠洋商隊。
“可塑之才!”朱琳當即決定,“就是他了!”
而後他又在那冊子上勾出了黃宗羲、曾劍、徐爾路、宋應星、方以智、李光春還有多位龍衛軍和破虜營的軍官。
他們共同的特點便是家中田産較少,但在股票交易坊大手筆投資,或者自己名下就有作坊。可以算作是大明新興資産階級的“先驅者”了。
這些人對新觀念接受能力較強,頭腦靈活,而朱琳掌權之後推行的一系列舉措也符合他們的利益,乃是大明工業化的堅定支持者。
朱琳便是打算以他們爲突破口,開始推行這場震動整個朝野的“稅改”。
當然,還有不少大地主,例如黃景、林尊賓、何楷甚至楊廷麟,名字前面則被他畫了叉。這些人名下田畝動辄數百傾,士紳征稅對他們的觸動最大,估計會遭其強烈反彈,卻要提早準備才是。
待殿外鼓聲響起,已到了朝會時間,朝臣們有序步入文華殿前,跪拜施禮。
今天最爲緊迫的是朝廷要北伐備戰、征發民夫之事,朱琳自然先說此項。
對此朝臣們倒是一緻贊同,畢竟在收複疆土的大義誰也不敢亂來,加上當朝這位天子近年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更是沒有不支持的理由。
除了兵部的具體部署需要參謀司會議商讨,其他各部還有大量需要配合的工作。
朱琳先讓楊廷麟将昨天那些重臣們議定的章程公布了一遍,諸如戶部征發民壯的範圍、要求、章程,糧米的購買、運輸等等。
而後他便将昨晚便已做好的規劃一一交待下去,“宣部,在南直境内全力宣揚北伐大業,動員百姓去當地官府報名,投參輸運糧草辎重之事。記得要強調所有服勞役者,每月可額外發銀一兩。”
洪思忙出班拱手:“臣,領旨。”心中卻甚是驚訝,征發民壯竟然還給工錢!要知道,在明代服徭役可是義務,而且通常要三個月之久。朝廷竟要爲此多支四十萬兩之巨!
朱琳又指向宋應星,“工部近日要配合龍衛軍工兵營,在丹徒以北的江面上架一座浮橋。另須提早備好砂石、瀝青、木料,以便來日修複揚州一帶的道路隻用。”
“臣,領旨。”
“禮部,盡快往澳門、馬尼拉等地聯絡夷人,商議購入糧米,謹防赈災糧不足……”
“刑部……”
待一應事宜部署完畢,衆官員皆以爲今日朝會便要到此爲止,卻不料朱琳又繼續道:“對了,還有一事。”
他舉目在朝堂上掃了一圈,“如今正是北伐關鍵時期,又遇大批百姓爲建虜所害,打仗、赈災都需要大筆銀子,這府庫已然入不敷出。
“朕希望諸位臣工能秉持大義,爲大明社稷盡綿薄之力。”
這不會是要大夥捐錢吧?朝臣們都是同樣想法,一時間沒人吱聲了。
朱琳見狀,笑得極爲和藹,“啊,大夥不用擔心,不是要大家捐銀子,沒這規矩。”
衆臣剛要松一口氣,卻聽他又道:“不過大家虧欠朝廷稅銀已久,當然,以前的賬就算了,這往後卻不宜繼續如此了,畢竟國家也艱難啊。”
朱琳昨天連夜查了大明律和曆代皇帝關于稅收的旨意,就沒發現任何提到士紳可以徹底免稅的。
有明文規定的隻是說士子考取了功名之後,名下一定量的田地不用納糧,超過額度的還是要如常交稅。額度大概是進士兩千畝,舉人四百畝,秀才八十畝。
而之所以形成如今的局面,皆是從崇祯朝時候,官員們拖欠稅銀開始的。
彼時國家動蕩,起初是有些官員是不經意拖欠,但戶部礙于面子又不好去催讨。随後很多人發現,哎呀,原來還可以這樣“操作”,那自己爲啥要老老實實交稅?
于是開始有人惡意拖欠,涉及面越來越大,戶部更是無法催讨了得罪人太多,甚至戶部自己人都有拖欠的。
時間久了之後,欠稅蔚然成風,誰還交稅倒成了衆人眼中的傻子。最終逐漸将“老賴”行爲發展成了士紳們的特權,逐漸固定下來。
自始至終,朝廷都沒有明文規定過,除了宗親之外有誰可以徹底不交稅!
所以朱琳一上來就說的是“往後不能再拖欠稅款”,對于減免額度卻暫時沒提。
朝中頓時一片死寂。
片刻,刑科給事中最先站了出來,“義正言辭”道:“臣啓皇上,士子不納糧,已是多年成例,這驟然改動,恐令各地不穩……”
立刻有數人同時附和,“陛下,此事涉及太廣,還是徐徐圖之爲上。”
“陛下,戶部已多年未收此例,便是要收,恐怕一時間也難……”
“對對,清點田畝,重新丈量費時勞力,眼下驅虜爲重,不宜大動幹戈啊。”
也有人大義凜然道:“國家困難,臣子自當盡忠,微臣願捐投白銀七百兩,以助北伐!”
“是了,臣也捐五百兩!”
“下官家貧,捐三百兩吧!”
頓時,朝堂上捐銀之聲響成一片,将朱琳“稅改”的提議淹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