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學堂總師的職務肯定是朱琳渼擔任的。
鄭成功再次鄭重敬禮,“屬下必效死以報殿下重托!”
朱琳渼繼續道:“對了,回頭将施琅和劉國軒調來水師做你副将,這兩人必會成爲你極大的助力。”
施琅和劉國軒?鄭成功有些詫異,這兩人在龍衛軍中表現确實可圈可點,但從未聽說他們有海戰經驗,尤其是劉國軒,應該還不到弱冠之年。
但他知道輔政王殿下判斷從未有錯,随即點頭道:“屬下遵令。”
朱琳渼看着鄭成功離去的背影,心中不禁湧起一股豪氣。曆史上率領艦隊擊敗荷蘭人收複台灣的鄭成功,加上“海霹靂”施琅,還有施琅畢生的對手劉國軒,拿出任一個來都是響當當的海上猛将。
不過曆史上他們相互爲敵,在台灣海峽附近殺得天昏地暗。而如今這三人卻将同領大明水師,又是多麽難能可貴。
大明水師有這三員猛将,隻待新建的戰船入役,倒看誰還敢撄其鋒?!
随後幾天裏,朱琳渼白天監督、指導船廠和學堂建設,晚上則将自己記憶中的海軍戰列線戰術詳細整理成冊,以備留作水師學堂教材之用。
而天興府的奏章也會隔天送來永北裏一回,他便隻能熬夜進行批複了。
這一日深夜,當他疲倦地翻開案頭第一份奏表看了幾行,卻立覺變得精神起來,又仔細從頭看了一遍,不住點頭。
餘新所報乃是軍隊改制的進展。
按他所言,眼下整個福京原有的衛所兵和募兵共五萬多人,除了其中近三成的兵痞因審查未能通過而被遣散回家,其餘人等已皆改編爲警察,分屬至各州縣的一百六十餘個警局裏,并有部分調往江西。
而江西那邊,除了萬元吉和永甯王所部,其他衛所兵共一萬三千人卻比福京更早完成轉制。隻是這些人做警察還顯不夠,兵部又專門爲此招募了七千多人,共同分入近二百個警局。
當然,按照朱琳渼的規劃,在州、縣一級建立警局還隻是第一步。以後會繼續細分,直至警局深入每一個村寨,形成一套完整的警務體系。
他又繼續向下看去,奏章上說第一批三千餘名警察正分别前往龍南新軍學堂和建安步軍學堂,即日便開始進行操練。
這也是依照朱琳渼事先拟定的警察培訓方案來安排的。畢竟這些“前明軍”受舊式軍隊影響太久,身上各種歪風邪氣,如果不好好訓練一番,很難靠他們來維護社會治安。
但由于朱琳渼精力有限,暫時還無法修建警校,故而隻能先安排警員們分批去軍校接受操練,并由步軍學堂裏的指導使抽空給他們講授警察職責之類。
同時,原先具有警察職能的巡檢司便全部撤銷了。這個明代的半軍半警的機構職能不清,弊病極多,正可借此機會裁撤。
最讓朱琳渼在意的,是餘新提到整個軍隊轉制過程沒有出現任何意外,軍官交權非常自覺,至于士卒們更是沒有意見。
這明顯是之前收拾魏昂那一批人所顯現出的成效。
餘新奏章的後半部分則主要說了新兵招募的事情。
由于宣教府的不斷宣傳,加之龍衛軍在之前對建虜的戰鬥中的優異表現,故而江西和福京兩地不到一個月時間内便招募到新兵兩萬五千餘,且皆是經過篩選的健壯本分之人。
更可喜的是,這裏面竟然有近兩千人是識字的,其中超過兩成都有功名在身。
朱琳渼想了想,提筆給餘新寫了封信,主要是讓他從識字的人中挑出優秀者送入皇家軍官學堂,其他的多轉入兩所軍校學習。
待親兵拿了信離開,朱琳渼不禁深吸了一口氣,“這下各方面總算都準備妥當,能把龍衛軍抽出來了。”
他舉目望向西南方向,“兩廣和雲南總算可以真的重歸朝廷治下了。”
他先前大斬通虜官員,以震懾朝臣。如今朝中近四成官員都是這些犯官空出位置後,朱琳渼親點提拔上來的,自然對他忠心無二。
而後他又将官員俸祿提高到三倍,既能高薪養廉,又立刻收獲了衆臣們的擁戴。
這便是穩定了朝中官吏。
緊接着,他設立宣部,以宣傳穩定民心。并因此增加了大量底層職務空缺,滿足了大明士子們對品階的渴望。
自此,輔政王在士林中的威望随即空前高漲。
最後,在閩南旱災時,他不惜投入大筆銀兩赈濟,并通過海外調糧擊敗囤積居奇的奸商,救下數十萬災民性命。
随後又宣布實行農業單一稅,成立平價司監督糧價。
贛、閩百姓無不将他視爲再生父母。
現在軍隊改制也終于接近尾聲。
對朝廷陽奉陰違的軍官已一網打盡。而先前一直被軍官盤剝吸血的兵卒們重新納入警務系統,直接從兵部領工錢。現在就算有人動歪心思想策動兵變,都沒有當兵願意跟他們幹。
穩住了朝臣、讀書人、農民和軍人,整個大民的基礎便真的是穩如泰山了。
朱琳渼相信,眼下即使沒有龍衛軍在福京鎮着,縱然他久離天興府,這泰征朝定也不會出什麽亂子。
當初朱聿奧搞政變,其主力部隊便是丁魁楚提供的。也就是說,這兩廣總督丁大人也是夥同謀逆的大罪。
自隆武朝起,朝廷對兩廣之地便有心無力。一來是因爲兵力不足,二來也是由于丁魁楚雖行割據之實,表面上卻還是奉隆武大統的,是以朝廷也找不到什麽借口發難。
現在丁魁楚主動送來這麽一個把柄,朱琳渼當然不會錯過。
趁着蘇聘那兩萬粵軍主力盡皆俘斃于天興府城外,丁魁楚還未緩過勁的良機,正是舉兵西征,一舉收複兩廣孤地的良機。
同時雲南沙定洲叛亂對大明的影響也非常大。曆史上正是這場叛亂,導緻永曆朝後方一直不穩,縱有李定國這位“軍神”存在,依舊隻能苦撐十多年,被吳三桂率軍攻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