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半仙有些疑惑的望向我,顯然是還不太明白。
“是的,如果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就是咱們要找的龍泉村的話,那麽這龍泉村多半就在湖南武陵。”我點點頭。
劉半仙有些不解,問我:“你是怎麽确定龍泉村會是在湖南武陵的?”
我笑了笑,于是便将心中的分析講了出來,我說:“你記得陶淵明筆下的那篇《桃花源記》麽,上面有一句是這麽說的,‘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劉半仙說:“我當然記得,《桃花源記》原文是這麽寫的,難道你從中看出了那是哪裏?”
我點點頭,說:“這文章說的是在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爲生。一次沿着小溪劃船,往前行,忘記了路程多遠。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兩岸幾百步以内,中間沒有别的樹木,花和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漁人對此感到非常驚異。又向前劃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桃花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沒有了,在那裏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隐隐約約好像有光亮。漁人就舍棄船上岸,從小洞口進入。起初洞口很狹窄,僅能容一個人通過。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變得開闊敞亮了。隻見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樹竹林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村裏面,來來往往的行人,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裝束完全像世外之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而這個武陵漁人去到的地方就是桃花源,你說,這武陵漁人能去哪捕魚啊,肯定就是在武陵當地嘛,所以,我敢肯定這桃花源就是在湖南武陵。”
聽到這裏,劉半仙終于眉開眼笑了起來,一臉的恍然大悟,高興的拍着我的肩膀誇贊我:“行啊小明,沒想到你小子腦子這麽靈光,聽你這麽說來,這桃花源還真的就在湖南武陵了。”
我也有幾分得意,因爲我一直苦苦尋找的龍泉村,如今終于有了眉目,不僅知道了它就是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而且還被我從中查出了具體所在的地區,這不得不說是一重大發現。
當然,我斷定了桃花源是在湖南武陵這也是有原因的,雖然武陵山脈極大,東臨兩湖,西通巴蜀,北連關中,南達兩廣,武陵山區幅員遼闊,但是在古代的“武陵”一詞,在唐以前一般是指“武陵郡”。
“武陵郡”一名,自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設置,沿用至唐乾元元年(758年),曆時960年,以後不再使用。無論唐以前或唐以後,在文人筆下,都把原屬于“武陵郡”的湘西北大部分地區,習慣地泛稱“武陵”。陶淵明《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此武陵人當是“武陵郡人”,也就是現今的湖南常德一帶。
一切都清晰起來之後,我便對劉半仙說:“現在我們知道桃花源就在常德一帶了,要不咱們準備準備,過兩天就過去一趟?”
是的,我确實有些按奈不住了,雖說常德是一個市,在湘西地區土地遼闊,要想從中找到一個小小的龍泉村就好比大海裏撈針,但是隻要用心去找,總能打聽到一些關于龍泉村(桃花源)的線索。
劉半仙同意了我的提議,顯然,他也很想盡早找到那個龍泉村。
因爲有了重大發現,我和劉半仙都十分的高興,于是又要了一瓶白酒,一直喝到半夜。
次日,劉半仙把他的算命館關了門,專門收拾行李,準備前往湖南常德事宜。
我們查詢得知,在常德下邊有一個縣,叫作桃源縣,桃源縣下還有一個桃源鎮,據說桃花源就是在這個桃源鎮裏。
兩天後,我和劉半仙就帶着行李出發了,直奔常德的桃源縣。
江西南昌離湖南并不算太遠,但是當我們來到桃源鎮時,也已經是傍晚時分了。我們找了一家小飯館,小飯館并不大,加上這裏隻是一個平常湘西小鎮,地處大山之中,所以飯館裏吃飯的人并不多。
飯館老闆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爲人很是熱情,話也多,聽到我們口音不是本地的,便一個勁的向我們推薦他們當地的特色菜,還有他們當地自釀的湘西米酒。
見老闆話多,我就向他打聽桃源鎮下面是不是有一個桃源村?
老闆點點頭,說是有一個桃源村,同時問我們二人難道也是去桃源村旅遊的。
我笑了笑,老闆就說:“如今好多人都是奔着陶淵明的世外桃源去桃源村的,可是你們外地人不知道,還以爲那真是陶淵明筆下的那個世外桃源,其實桃源村根本啥都沒有,全是後來政府開發出來的,沒啥好玩的。”
“哦?那這桃源村就跟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沒一點關系嗎?”我趕緊問道。
老闆說:“說一點關系都沒有,那也不對。”
聽到這話,我和劉半仙對視了一眼,都來了興趣,心想這老闆口裏估計能打聽到一些桃花源的線索。于是趕緊請老闆坐下來一起喝酒。
飯館裏客人并不多,就角落裏有一桌還在吃飯,老闆見也不忙,就坐了下來。
我給老闆倒滿酒,然後就問他:“老闆,您快跟我說說這桃源村跟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可有些什麽關系?”
老闆先是敬了我們一杯酒,然後這才告訴我們,說關于桃源村的傳說有很多。一說,陶淵明曾去過現如今的桃源村,因爲桃源村地處深山之中,所以就被他寫成了一處世外桃源。另一說,陶淵明在桃源村遊玩,誤闖到村外大山的鬼門關,進入了黃泉路,去到了一個死人國,那死人國的人早就在戰亂中死去了,不過這些亡魂卻不知道自己已死,所以還照常生活在那裏,隻是那裏時光不再流逝。等陶淵明從陰間黃泉的死人國回來後,就再也找不到那個死人國了,于是就把在死人國見到的事情寫成了一個世外桃源。總之,不管何種傳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在桃源村寫出來的,所以後來政府就把這個桃源村當成陶淵明筆下寫的那個世外桃源來宣傳,搞起了旅遊開發。
聽到這話,我和劉半仙都有些失落,心想這桃花源怎麽就成了死人國了,還跑到陰間地府去了。于是就把這事當成了故事來聽。
飯館老闆見我們不太相信,反而還不高興了,一本正經的道:“二位客官你們可别不信,我說的可是老輩人流傳下來的真事,我以前就是桃源村的,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那裏,前些年這才搬到鎮子裏來做生意的。我們桃源村外有一座大山,真的有一處鬼門關,據說那裏通往陰間黃泉,村裏一直以來都相信陶淵明去的世外桃園就是死人國,在陰間地府裏。”
接下來,飯館老闆還有理有據的給我們分析,說陶淵明筆下那個誤闖桃花源的漁人其實就是陶淵明自己,他劃着船去的,因爲船可通冥途,那條小河就是三途河,也就是忘川河,那條船就是通往冥途的船,陶淵明就是劃着船才進入死人國的。後來他在三途河上逆水行舟,這才回到陽間。而且,陶淵明回陽間之後,把這事對朋友劉子骥說了,這個劉子骥明白了進入桃花源的方法後,因爲不忍受戰亂之苦,就自願以病死的結局前往。
總之,飯館老闆說的是有闆有眼,聽上去還真像那麽回事。不過這劉子骥倒也是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出現過這個名字,我記得《桃花源記》裏最後有一句是這麽寫的“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這句話說的是南陽的劉子骥,是一個品德高尚的名士。從陶淵明口中聽說了這件事,高興地計劃要去探訪。可是最後卻沒有實現願望,不久就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按照飯館老闆的話來說,這個劉子骥其實是去了那個桃花源,因爲去桃花源的辦法就隻有一個,那就是死,隻有亡魂才能去到那個死人國。
想到這裏,我不得不佩服人們的想像力,可以把一個世外桃源想像成是一個死人國,而且還能解釋的是有理有據,然後流傳至今。
——内容來自【咪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