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阿爾·戈爾通過《基督科學箴言報》,直接把美國國家科研教育網絡稱作“信息高速公路”——他希望其能成爲在全美範圍内建成光纖網絡的催化劑。
事實上,蓬勃的互聯網運動當中,來自商界的唐煥的演講,來自政界的阿爾·戈爾的法案,隻是一部分而已,像設計了tcp/ip協議和互聯網基礎架構,而被共同稱爲“互聯網之父”的羅伯特·卡恩和文頓·瑟夫等人,也從學術界發出了推動的聲音。
《1991年高性能計算法案》的出台,引發了national_information_infrastructure——美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即nii這個政策層面的調整。
具體來講,這個構建全美信息網絡的龐大計劃,不僅會涉及到攝像機、掃描儀、鍵盤、電話機、傳真機、計算機、交換機、光盤,視頻錄音磁帶,電纜、衛星,光纖、微波網、電視機、顯示器、打印機等等看得見摸得着的硬件産品,還有數據庫、設備互操作等等提供各種服務的軟件系統。
換而言之,從國家層面出發的nii,爲it産業打造了一個饕餮盛宴,如同冷戰結束前,軍工企業們享受着國家投資傾斜福利的情況。
話說回來,當今世界,也隻有美國同時具備财力、人才,以及足夠的空間,來玩這個高端的遊戲。
而唐煥之所以對互聯網如此熱衷,除了随便拉來一個人都能猜到的追逐财富的動力這個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爲了隐藏在互聯網中的那種可以影響整個世界的權力——當所有人都像離不開水和空氣那樣,嚴重依賴互聯網的時候,也就意味着互聯網綁架了所有人。這是人類社會新發展出來的一隻無形權威之手,當然也是新的上位者的一個終極追求。
在這種熱火朝天地讨論互聯網的氣氛當中,向來态度積極的首富先生,便舊事重提地建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将ns轉爲商用。
這輪遊說的聲勢更大,蓋因多了一個借口,那就是唐煥dex高峰論壇上演講的時候,所發表的唐氏定律,其中有關網絡價值的那一條——用戶越多,互聯網的價值越大。
毫不誇張地講,短短時間内,互聯網發展唐氏定律便已經被讨論爛了,研究透了,進而成爲堪比摩爾定律的公認行業發展指導方針,被無數人引用。
不過,ns轉爲商用仍需時日。因爲美國政_府也希望控制互聯網,這就需要一個緩沖時間,來研制加密算法、安全芯片之類的特殊東西。好在美國民衆有着不信任政~府的傳統,對此極爲反感,可以預見這個拖延理由很快就會被口水淹沒。
唐煥明白,此類事情急不得。必須按部就班地走程序,好在互聯網概念大熱的情況下,美國在線ipo的機會差不多成熟了,也算是值回票價,對得起自己的耐心了。
……
互聯網的功能之一,便是跨越諸如地理位置的傳統限制,把人們聯系到統一的虛拟社區。而就在美國這邊興緻勃勃地探讨互聯網的時候,大西洋對面的歐洲,也在統一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12月9日至10日,在荷蘭的馬斯特裏赫特舉行的第46屆歐洲共同體首腦會議,經過兩天的辯論,最終通過并草簽了《政~治聯盟條約》和《歐洲經濟與貨币聯盟條約》,合稱《歐洲聯盟條約》,也就是《馬斯特裏赫特條約》。
這一條約是對1957年《羅馬條約》的修訂,爲歐洲共同體建立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币聯盟,确立了目标與步驟。
其中的《政~治聯盟條約》,最早在1990年4月,由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與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共同提出,目标爲:實行共同的外交和防務政策;進一步擴大歐洲共同體超國家機構的權力;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使其由原來的咨詢和監督機構,變成部分的權力機構。
首富先生對這個條約沒什麽興趣,他真正關注的是,将在1992年2月7日,由歐洲共同體12國外長和财政部長,正式簽訂的《歐洲經濟與貨币聯盟條約》。
該條約規定:在歐洲共同體,也就是将來的歐盟的内部,實現資本的自~由流通,真正的統一市場,并使經濟政策完美地協調起來;它的最終目标,就是成立歐洲中~央銀行,實行單一貨币。
既然追求統一,那麽通用的标準必可不少——歐洲共同體各成員國,需要在規定期限前,達到通貨膨脹率在百分之五以下,财政赤字不超過國民生産總值的百分之三,公共債務不超過國民生産總值的百分之六十的要求,
“不出所料。”嘀咕了一句的首富先生,啪地一聲合上文件,随手交給了身旁的助理,邁步走進了超級計算機中心。
等找到正低頭忙碌的小表妹孟靜後,唐煥笑問道:“怎麽樣,運算的結果,整理出來了麽?”
“差不多了。”孟靜抱怨道:“别人都去過聖誕節了,你就知道剝削我。”
唐煥打趣着安撫道:“等你把這個項目從頭到尾地跟下來後,就有了配得起碩士頭銜的真才實幹了。”
孟靜翻了一個白眼,“按照你的預測,我豈不是還要做将近一年的苦力?”
“等到時候看到了斬獲,你就不會這麽愁眉苦臉了。”唐煥伸出了手,“先把英鎊的報表給我看看。”
方圓超級計算機崛起後,唐煥的金融模型也随之有了用武之地。其就像個人電腦上運行的電子表格軟件一樣,統計和分析數據,甚至還能更進一步地通過改變環境變量,更換不同輸入項,來預測輸出結果。
“英國的驕傲和糾結,在英鎊上體現得活靈活現、淋漓盡緻,”孟靜正正經經地發表了一句看法。
“小丫頭說的不錯,等着領獎勵吧。”唐煥稱贊完後,放下資料,又輕飄飄地吩咐了一句,“這張報表,每半個月交給我一份,不論那時候我在任何地方。”
“遵命。”孟靜調皮地舉手敬了一個禮。
……
首富先生在投機方式上一向講求羚羊挂角、無迹可尋,蓋因無形之手用得爽快不假,但也極易招來反噬。
就在這個爲下一階段布局的歲末年初期間,唐煥不經意間發現,似乎能夠影響到美國大選的那隻無形之手,有所動作了。
聖誕節前夕,華納發行了一部由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奧利弗·斯通執導的電影——《刺殺肯尼迪》,其改編自吉姆·加裏森的小說《跟蹤刺殺》和吉姆·馬斯的小說《困境:殺死肯尼迪之密謀》,描寫了新奧爾良檢察官吉姆·加裏森調查肯尼迪遇刺事件的始末,以及後來發現的事實。
奧利弗·斯通這幾年佳作不斷,《野戰排》、《華爾街》、《生于七月四日》這些電影可謂名利雙收,于是華納非常信任地投給他4000萬美元;反過來,奧利弗·斯通爲了讓這筆投資看起來物有所值,請了《與狼共舞》的導演兼主演凱文·科斯特納,來扮演主角——新奧爾良檢察官吉姆·加裏森。
可以想象,把《刺殺肯尼迪》這樣一個敏感的題材搬上大屏幕,沒有那麽容易。
從劇本的第一稿出來後,《刺殺肯尼迪》便遭到了《hsd郵報》國家安全通訊記者喬治·拉德納的嚴厲抨擊,自此卷入到了一場激烈的争論中。
當《刺殺肯尼迪》上映之後,衆多美國主要報社都撰寫社論,以嚴厲的措辭批評奧利弗·斯通亵渎曆史、不尊重史實,以及他對時任副總統、後來繼任爲總統的林登·約翰遜,也參與刺殺約翰·肯尼迪這一陰謀的指控。
比如,《紐約時報》的伯納德·文羅唱衰道——如果華納能讓《刺殺肯尼迪》走遠,那就是好萊塢的奇迹;他還在文章中呼籲華納做自我檢讨。
再如,該報的文森特·坎比,通過針對這部電影本身所寫的一篇評論,批評道:“奧利弗·斯通對影片制作采用的風格非常随便,很多很短的,頻繁的,不知所雲的,一個接着一個的鏡頭,夾雜着背景音樂、噪音,對話,還有更多的噪音,更多的對話,像夾心餅一樣。”
甚至還有媒體直接發文“抵制奧利弗·斯通編造的事實”,來攻擊《刺殺肯尼迪》。
當然了,也有媒體人贊賞《刺殺肯尼迪》,比如《hsd雜志》的一名資深電影評論家——派特·多維爾,但在提交評論時,被主編約翰·裏姆伯特駁回了,理由是不想看到對該影片正面的評論,他和其他雜志的編輯都一緻認爲這部影片是荒謬的;爲此,派特·多維爾當即辭去了職務。
與此相比,聲望更高的羅傑·利伯特,就能發出聲音了。他在《芝加哥太陽報》中對《刺殺肯尼迪》表示了贊賞,“這部電影的成就,不在于它解答了肯尼迪遇刺的秘密,而在于它正試圖喚醒自1963年之後,在人們心中漸漸逝去的民族精神。”
做爲導演,奧利弗·斯通個人自然是壓力巨大,甚至在接受電視采訪後,收到了死亡恐吓信。
梳理一下對《刺殺肯尼迪》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兩方面——對新奧爾良檢察官吉姆·加裏森的描述是否準确,以及在改編的曆史資料片中,加入了被人爲混合的片段。
爲了回應這些批評,奧利弗·斯通寫了一本長達593頁的書——《刺殺肯尼迪–關于這部電影的書》,其中包括了劇本的全部注釋,另外還有97條來自支持和批評者的評論,以及340條研究記錄。
在這種鋪天蓋地的争議聲中,華納對《刺殺肯尼迪》支持,可以形容爲“力挺”,僅表示——由于電影時間過長,長達三個小時,上映場數會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
冷眼旁觀的首富先生,在聽取部下工作彙報的時候,順便打聽了一下相關的詳細消息——華納爲《刺殺肯尼迪》的營銷,投進去了1500萬美元;而這部電影在上映的第一周,和《美女與野獸》并列排在了全美票房的第五位,直到1992年1月的第一個星期,也有了實際突破,緩緩上漲的全球票房達到了5000萬美元,同時正面評論呈上升趨勢,甚至還獲得了8項奧斯卡獎提名。
在唐煥看來,暫且不論肯尼迪遇刺事件裏有多少陰謀,就電影本身而言,奧利弗·斯通的導演功力是不容置疑的,将如此千頭萬緒的曆史事件搬上大屏幕,光下死功夫還不夠,要不然,也不能吸引觀衆在電影院裏坐那麽長的時間。
不過,話說回來,奧利弗·斯通再有才華,沒有資金支持,電影不可能拍出來;沒有能量更大的無形之手托舉,電影剛上映就肯定被口水淹死了。
正如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格爾八喬夫宣布辭職,将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業力欽,當天9時38分,蘇聯國旗在克裏姆林宮上空緩緩降下,被俄羅斯國旗取而代之,這裏面的按部就班,說沒有貓膩,誰肯信啊。
反正看了《刺殺肯尼迪》這部電影後,首富先生對再去德克薩斯州這個共~和黨的大本營,有了心理陰影,但和加州“矽谷”遙相呼應的“矽丘”,就位于它的首府奧斯汀,每年不視察幾次還真不行。
回想着老布什一家對今年大選盡在掌握當中的那種傲慢,唐煥不禁搖頭微笑——好戲才開場啊。
這時候,從亞洲香江打來了一個電話,讓他不由得皺起了眉頭。(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