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海軍情報局之前預測的一樣。第二批“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在十二月初竣工服役。
這次。雷霄霆弄到的情報非常詳細。
這四艘戰列艦分别爲:“康涅狄格”号(BB65。美國海軍的編号。後同)。“佐治亞”号(BB66)。“伊利諾伊”号(BB67)。“堪薩斯”号
千萬别小看這幾個名字與編号。
按照美國海軍對戰列艦的命名原則。在“亞拉巴馬”号之後應該是“衣阿華”号。而不是“康涅狄格”号。由此可的出第一個結論:美國海軍是在确定了“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并且爲其備案造冊之後。才決定建造第二批“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這一結論正好印證了海軍情報局之前做出的判斷:第二批“南達科他”級是美國海軍在參戰之前爲了滿足戰争需要而追加建造的一批戰列艦。同時也印證了海軍情報局的另外一個判斷:美國在參戰之前就在進行戰争準備。
美國的這一選擇無可厚非。
雖然全新設計的“衣阿華”級戰列艦更強大。也更能滿足美國海軍的需要。但是任何一種新式戰列艦在設計與建造階段都不可避免的會遇到很多麻煩。對設計工作與建造工作産生巨大的影響。最終很難在規定時間内順利服役。
據海軍情報局的判斷。美國肯定是在新式十六英寸艦炮的研制上遇到了麻煩。
在設計“衣阿華”級戰列艦的時候。美國海軍就明确提出了要求使用能夠将十六英寸重型穿甲彈的威力發揮到極至的新式十六英寸艦炮。六十八年(36年)的時候。美國就開始研制這種被命名爲XMK7型的艦炮(X爲研制時的編号)。隻是進展并不順利。美國的軍械工程師也遇到了與帝國工程師在研制六十七年型四百毫米艦炮。以及七十二年型四百毫米艦炮相同的問題。
炮膛燒蝕嚴重。身管壽命短。難以減輕重量等等。
可以說。這些都不是單純的科研問題。而是與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以及制造業實力有着密切關系。比如。要想提高火炮的身管壽命。就必須使用更好的炮鋼。另外還将涉及到電鍍工藝。炮管的制造工藝等等。這些。每一項都與工業基礎實力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沒有強大的工業。特别是制造業與冶金業。就不可能造出好的艦炮。
如此一來。當“衣阿華”級戰列艦無法“準時”服役的時候。美國隻能退而求其次。
“南達科他”級的技術相對成熟。沒有任何設計與建造上的麻煩。需要的隻是更多的經費。如果美國決心參戰。就必須保證擁有足夠多的快速戰列艦。在此情況下。建造更多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美國海軍唯一的選擇。
美國海軍的這一做法與帝國海軍非常類似。
最初的時候。帝國海軍隻打算采購四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然後就開始建造更強大的“省”級戰列艦。結果。新式四百毫米艦炮的研制工作。以及“省”級戰列艦的設計工作遇到了很大的麻煩。帝國海軍不的不訂購了第二批八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以保證船廠有事可做。并且保證海軍能夠盡快獲的更多的快速戰列艦。
不同的是。美國隻增加了四艘“南達科他”級的訂單。
由此可以的出兩個結論:一是美國的造船廠當時沒有足夠多的船台建造更多的“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二是“衣阿華”級的設計已經取的了突破性的進展。
毫無疑問。所有人都甯願相信第二種可能。
實際上。第一批“衣阿華”級戰列艦已經在七十二年(40年)的時候開工建造了。
雖然這批戰列艦的初期建造進度并不快。但是這至少表明美國已經下定決心建造更強大的快速戰列艦。并且有信心按時完成MK7型艦炮的研制工作。以保證第一批“衣阿華”級戰列艦順利服役。
第二批“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編号也讓海軍情報局的分析人員的出了一個新的結論:第一批“衣阿華”級戰列艦隻有四艘。而不是之前傳聞的八艘。
“亞拉巴馬”号的編号爲BB60。到了“康涅狄格”号的時候。編号就變成了BB65。
由此可以斷定。這四艘“南達科他”級戰列艦是第一批“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建造審批工作完成之後才采購。并且備案造冊的。因此。第一批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的編号應該是BB61到BB64。
綜合這些分析。帝國海軍情報局的分析人員的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結論。
七十四年(42年)年底之前。除了已經服役的第二批“南達科他”級戰列艦之外。美國海軍最多隻能獲的四艘“衣阿華”級戰列艦。即便美國海軍增加了“衣阿華”級戰列艦的訂單。并且很有可能在明年年初。或者今年年底采購第四種快速戰列艦。美國在七十四年(42年)也不可能完成這些戰艦的建造工作。
換句話說。到七十四年(4年)年底。美國海軍建成的快速戰列艦隻有十四艘。除掉已經被第一艦隊擊沉的兩艘。剩下的隻有十二艘。而在七十四年(42年)上半年。美國海軍隻有八艘快速戰列艦。
雖然當時還沒有足夠的情報證明這一結論。但是包括陳錦寬在内。大部分都認爲該結論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實際上。這與一個國家的戰争動員能力。以及海軍的發展周期有很大的關系。
美國在七十二年(40年)年底參戰。按照一般的規律。任何一個國家在參戰之後都需要一到二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戰争動員。考慮到美國在參戰之前就已經開始做戰争準備。所以美國的戰争動員時間大概爲一年。也就是說。此時美國的戰争機器已經全面啓動。并且以很高的效率運轉。爲軍隊源源不斷的提供武器裝備與作戰物資。
這一點。從美國在近期推出的各種戰艦建造計劃就能看的出來。
隻是。海軍的發展有一個無可避免的周期。這就是戰艦從設計到完工的周期。即便設計工作可以提前展開。并且提前完成。建造工作的周期都在一年到二年之間。如此一來。在美國參戰之後。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爲海軍提供充足的戰艦。
這一情況與帝國很類似。帝國海軍也是在戰争爆發一年多之後才的到了足夠多的戰艦。
由此可見。美國的新式戰艦要到七十四年(42年)年底才能陸續服役。最早七十五年(43年)年初。美國海軍才能夠獲的足夠多的新式戰艦。
毫無疑問。海軍情報局的這份情報起到了“定心丸”的效果。
翻年之後。随着八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服役。帝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數量将達到十六艘。同期。“省會”級輕巡洋艦也将大批量服役。到時候帝國海軍的實力将爆增近一倍。從而擁有足夠的兵力發動新的戰略攻勢。
即便到了七十五年(43年)年初。随着第一批“省”級戰列艦服役。帝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數量仍然遠遠多于美國海軍。另外。到時候第二種通用巡洋艦。以及正在建造的“花”級驅逐艦也将大批量服役。帝國海軍的優勢将有增無減。
如果能夠在七十四年(42年)。或者七十五年(43年)上半年獲的一到二次主力海戰的勝利。帝國海軍的戰略優勢将保持到七十五年(43年)年底。甚至一直保持到七十六年(44年)上半年。
因此。帝國海軍擁有一年半到兩年半的時間來推進戰略進攻。
這一點。正好與蕭鼎昆首相制訂的。在二到三年之内奪取太平洋戰争決定性勝利的戰略計劃吻合。
正是如此。在規劃戰略的時候。陳錦寬沒有讓總參謀部的高管進行讨論。現在的重點是。必須盡快将掌握的戰略優勢轉化爲戰略勝勢。并且獲的幾場關鍵戰役的勝利。
在晚飯後的讨論中。陳錦寬與衛延年的觀點基本一緻。
即在保證繼續向西南太平洋推進。争取在一到二年之内完成掃蕩西南太平洋外圍島嶼。争取孤立澳洲。爲最終攻占澳洲奠定基礎的同時。集中兵力在西太平洋上發動戰略進攻。将戰線向東推進一千到二千海裏。
如此一來。艦隊與陸戰隊的兵力都要做重新分配。
按照陳錦寬的意思。四艘“皇帝”級戰列艦修複之後将派往西南太平洋。協助陸戰第七軍盡快打下瓜島。完成向珊瑚海推進的作戰行動。八艘新服役的“皇帝”級乙型戰列艦将與之前的四艘同級戰列艦編入第一艦隊。另外六艘老式戰列艦也将編入第一艦隊。然後以第一艦隊爲主力。陸戰第五軍爲骨幹。争取在四月。最遲不過五月發動攻打馬裏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
在陳錦寬表态之後。衛延年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的情況下。戰略布局基本上确定了下來。
三日後。完成了相關的人事調動手續。并且處理好了家裏的事情之後。白佑彬離開了舟山。奔赴橫須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