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指揮艦隊作戰方面講。坎甯安确實算的上英國海軍最優秀的将領之一。
戰鬥打響之後。他就意識到過快的速度。過遠的交戰距離嚴重影響到了炮擊效果。另外。敵艦有先進的雷達。而且還有專門幫助主炮瞄準目标的火控雷達。在遠距離炮戰中。歐洲聯合艦隊裏的戰列艦根本就不是大明帝國戰列艦的對手。
最重要的是。大明帝國海軍已經在戰場上用多次戰例證明了其強大的遠戰能力。
當時。隻有采用了更先進的雷達。改進了火控系統的美國快速戰列艦才能在遠戰中與大明帝國的快速戰列艦抗衡。包括英國在内的其他海軍強國的戰列艦都很難在超過二萬米的距離上戰勝大明帝國的快速戰列艦。
可以說。日本聯合艦隊的最終結局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日本聯合艦隊與大明帝國海軍艦隊的數次交手中。隻要是遠戰。聯合艦隊全部戰敗。沒有獲的一次勝利。而其僅有的兩次勝利。一次是突襲。另外一次是突襲加近距離炮戰。即便日本海軍的戰列艦一直被認爲是防護弱。火力強的典型之作。可是其無一次遠戰獲勝的結果就足以說明大明帝國海軍在遠戰方面有多麽厲害了。
如此一來。坎甯安首先想到的就是縮短交戰距離。隻是。坎甯安在這個時候犯了一個經驗主義錯誤。他并沒有想到。戰場上除了四艘“皇帝”級戰列艦之外。還有另外四艘“皇帝”級乙型戰列艦正在虎視眈眈的等待着歐洲聯合艦隊主動上門送死。
可以說。直到從“英宗”号上打來的炮彈落在“威爾士親王”号附近海面上之前。坎甯安都不相信。大明帝國海軍竟然一次出動了八艘快速戰列艦。也就是整個第一艦隊來對付歐洲聯合艦隊!
首先從後勤保障方面考慮。當時大明帝國僅僅隻有四艘快速綜合補給艦可以爲第一艦隊提供後勤保障。按照标準配備。一支有四艘戰列艦的艦隊裏面。至少的有四艘巡洋艦。以及八艘(一般是十二艘)驅逐艦。這樣才能保證艦隊有完整的作戰能力。四艘快速綜合補給艦最多也就爲這樣一支艦隊提供後勤保障!
顯然。坎甯安根本沒有想到。帝國海軍采用了“兩級”補給的方法。
也就是說。用普通油船爲快速綜合補給艦提供燃油。再又快速綜合補給艦爲艦隊裏的戰艦提供燃油。
另外。坎甯安也不會想到。甚至不會相信。此時與他交手的幾艘戰列艦都隻有不到百分之十五的燃油。打完這場戰鬥之後。這些戰列艦能否離開交戰海域。能否返回帝國本土。還的看四艘快速綜合補給艦能否盡快趕來。
可以說。第一艦隊的這次作戰行動本來就是“孤注一擲”。
其次就是戰術安排上的問題。
按照坎甯安的理解。敵人不可能是“湊巧”在這個時候趕到巴拿馬運河。然後又碰巧遇到了歐洲聯合艦隊。再打了一場遭遇戰。顯然。這肯定是一場預謀已久的伏擊戰。敵人是有備而來的。
如此一來。敵人肯定在這邊等了好幾天了。
那麽。敵人爲什麽不襲擊前兩天剛過去的。實力相對較弱的美國海軍第41艦隊(進入太平洋之後。其番号暫時變爲第11艦隊)。而是又等了兩天。再出手對付實力相對強大的歐洲聯合艦隊?
除了美國與大明帝國暗中媾和這個不可能成立的理由之外。就隻剩下了一種可能。
敵艦隊隻有四艘戰列艦。如果首先對付美國艦隊。歐洲聯合艦隊必然加速趕來。到時候即便大明帝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是世界上最好的快速戰列艦。也不可能戰勝八艘同樣是“快速”的戰列艦。因此。敵艦隊隻能放過美國艦隊。集中力量對付歐洲聯合艦隊。并且争取速戰速決。如此一來。即便美國艦隊收到消息殺回來。敵艦隊也可以選擇繼續迎戰。或者是撤出戰場。敵艦隊在二萬多米外就開火。證明敵人确實想盡快獲的勝利。
綜合這兩點。坎甯安根據“經驗”判斷。戰場上隻有這四艘戰列艦。沒有别的主要威脅了。随後。坎甯安就做出了縮短交戰距離。并且盡量拖住敵人的決策。也就是将航向調整到一百六十度。航速降低到十六節的那次戰術決策。同時。坎甯安沒有忘記另外一件極爲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向美國艦隊發出求救信号。
從這一系列的決策中。完全可以證明坎甯安在戰術指揮上的強大能力。
轉向到一百六十度航向上。這一招就把四艘“皇帝”級戰列艦逼入了絕境。
歐洲聯合艦隊裏的五艘戰列艦的最快速度都能達到三十節。絲毫不亞于“皇帝”級戰列艦。轉向之後。第11-2主力編隊要麽左轉。要麽右轉。反正的盡快到達與敵人平齊的航線上。才能發揮戰列艦的全部火力。
如果選擇右轉。雙方的交戰距離将繼續保持在二萬米以上。甚至超過二萬三千米。隻是。這樣一來。第11-2主力編隊将深入巴拿馬灣。并且被歐洲聯合艦隊堵在海灣内。如果戰鬥拖下去。等到美國艦隊趕到。四艘“皇帝”級戰列艦都的完蛋。
當然。右轉之後。第11-2主力編隊可以選擇更大的航向角度。比如以一百八十度的航向南下。同時縮短與歐洲聯合艦隊的交戰距離。隻是。此時歐洲聯合艦隊的五艘快速戰列艦已經占據了有利位置。并且降低了速度。戰鬥中。第11-2主力編隊卻的保持較高的速度突破敵人的封鎖。在這種情況下。歐洲聯合艦隊的炮擊命中率将大大提高。而第11-2主力編隊的炮擊命中率不會高到哪裏去。随着交戰距離縮短。十四英寸與十五英寸穿甲彈對“皇帝”級戰列艦的威脅将迅速提高。也就是說。坎甯安可以在相對有利的情況下。用五艘快速戰列艦打敗四艘“皇帝”級戰列艦!
相反。如果選擇左轉。交戰距離将迅速縮短到一萬五千米左右。另外。四艘“皇帝”級戰列艦上的主炮還要在轉向的時候。從指向左舷轉到指向右舷。如此一來。在十到十五分鍾之内。四艘“皇帝”級戰列艦的火力很難發揮出來。
此時。歐洲聯合艦隊更是勝券在握。隻要保持好速度。保證命中率。十到十五分鍾足夠打垮對方一到兩艘戰列艦。到時候再用具有絕對優勢的兵力打垮對方的另外幾艘戰列艦。甚至不需要美國艦隊的幫助。歐洲聯合艦隊就能取的一次決定性的勝利!
毋庸置疑。坎甯安比Z艦隊的菲利普斯厲害的多。其實這也不難理解。以坎甯安的性格。如果沒有真才實學。沒有真正的本事。他恐怕早就被排擠出英國海軍了。
隻是。要實現這一系列戰術目的。坎甯安欠缺一個極爲重要的條件。
或者說。坎甯安在做出戰術決策的時候。缺少一條最關鍵的情報。那就是他并不知道南面還有四艘戰列艦!
這也不能怪坎甯安。要怪。隻能怪英國海軍的雷達。
在了望員發現了東面的敵艦之後。坎甯安才下令啓動雷達。他也是按照規章進行操作。因爲當時英國海軍裝備的第二種雷達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仍然隻有四個小時。而歐洲聯合艦隊裏面。隻有五艘戰列艦上安裝有雷達。而且另外四艘戰列艦采用的還是第一代搜索雷達。性能更糟糕。所以無法保證用雷達二十四小時不斷的監視周圍海域。在此情況下。隻能在戰鬥中。或者遇到危險時才能使用雷達。
雷達啓動需要半個小時的預熱時間。
也就是說。最快也要八點三十五分才能正常使用。
隻不過。沒有等到八點三十五分。八點二十分的時候。一枚擦着“威爾士親王”号後桅杆的炮彈正好打掉了桅杆頂部的雷達天線!
結果。這艘“被詛咒”了的戰艦從一開始就成了“半盲跟在“威爾士親王”号後面的兩艘自由法國海軍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因爲受到了前方戰艦的阻擋。所以其雷達也無法搜索到第11-1主力編隊與第11-3主力編隊所在的海域。最後面的兩艘“西班牙”級戰列艦上的雷達是美軍淘汰的“二手貨”。而且還是當初美軍用來做實驗的産品。最多隻算的上“零代半”雷達。不但工作不穩定。探測能力也糟糕的讓人無法接受。大概。隻有西班牙海軍才會将其當作寶貝吧。
最要命的是。當時“威爾士親王”号沒有遭到炮擊。其了望員一直在幫助後面沒有完全達到服役狀态的“讓巴爾”号戰列艦觀察彈着點。根本沒有注意到南面的情況。甚至連該部門的軍官都沒有注意到南面的情況。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英宗”号逼近到距離“威爾士親王”号不到二萬米。并且開始了第一輪齊射的時候。“威爾士親王”号上的官兵都沒有發現出現在南面的四艘戰列艦。最終。當炮彈落下時。英國海軍官兵才從炮彈飛行時發出的聲響判斷出了炮彈飛來的方向。
此時。坎甯安才發現。他抓住的隻是一把空氣。而不是獲勝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