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舉進士第,授建州浦城縣主簿,曆知台州仙居縣、孟州河陽縣、彭州濛陽縣。嘉祐二年(1057年),以富弼之薦召試秘閣校理,判尚書祠部,編定昭文館書籍。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召爲開封府推官,除三司鹽鐵判官。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以谏議大夫奉使北遼。熙甯二年(1069年)遷修起居注,尋兼侍禦史知雜事。論青苗法不便,罷言責,留修起居注,知制诰。四年(1071年)爲王安石所忌,出知陳州,改知杭州,時蘇轼、蘇轍兄弟爲杭州通判、陳州教授,多所酬唱。八年(1075年)召還,遷尚書右司郎中,樞密直學士,兼侍講。薦司馬光等三十三人,人倫之鑒,可謂罕與等夷。元豐二年(1079年)坐蘇轼烏台詩案,罰銅二十斤。元豐三年(1080年)三月十一日,薨于京師,年64歲。贈給事中,階累升爲朝散大夫,勳累升爲護軍,爵累升爲上黨郡開國侯。其後累贈少師,谥忠文。
陳襄爲宋世碩學名臣,早年與鄭穆、陳烈、周希孟倡道海濱,人稱四先生。襄"以興學養士爲先務,以明經笃行爲首選",先後于浦城、河陽、常州、杭州、陳州興辦學宮,爲諸生講學,弟子逾千人,著名者如孫覺、章衡、傅楫等。襄爲學以誠明爲宗,倡"好學以盡心,誠心以盡物,推物以盡理,明理以盡性,和性以盡神"。著有《易義》、《中庸義》、《古靈集》。全祖望稱其"倡道之功,則固安定(胡瑗)、泰山(孫複)之亞,較之程(程颢、程頤)、張(載),爲前茅焉。"《宋元學案》于安定、泰山、高平(範仲淹)、廬陵(歐陽修)之後立《古靈四先生學案》,《宋史》并有傳。
陳襄任建州浦城縣主簿時,适逢該縣缺少縣令,他便獨自總攬全縣之事。該縣地域遼闊,許多地方是由某一大家族統治,曆任的縣令都管不了,蒙蔽上司、請托權貴,是習以爲常的事。陳襄起早貪黑,決心糾正那些年深日久的弊端。當地頗有一些案情複雜、積壓日久的訴訟,陳襄下工夫分析案情,窮本溯源理出頭緒,然後―一加以判決。爲了秉公斷案,防止有人來說情,每次斷案時,便讓數人環列于前,使那些說情的人無法開口。從此,浦城縣的百姓知道其不徇私情,不受賄賂,是一個公正無私的清官。
陳襄當上浦城知縣不久,有一個農民跑到縣衙報案,說他家飼養的耕牛被人偷走。耕牛在當時既是很值錢的牲口,又是重要的農業生産工具。這個案子。事關重大。如不及時破案,讓犯罪分子逍遙法外。就會影響本縣農村的安定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陳襄竊竊私語,這個案子非破不可。他立即跟幾個捕頭一起到案發地點去調查取證。捕頭捕獲了數名犯罪嫌疑人,陳襄逐一進行審訊,但沒有一個肯認罪伏法、陳襄想對其用刑,又怕傷害無辜。他連續好幾天,茶飯不思,整天苦思冥想,終于想出一條妙計。他叫官差将嫌犯全部集中到審案大堂,便騙他們說:“本縣土地廟有一口大鍾,能夠分辨強盜,非常靈驗。”于是派人把鍾擡到後案供奉起來,又命這些嫌犯站立在鍾前。陳襄提高了噪門,高聲說:“沒有偷耕牛的人摸鍾時不響。偷耕牛的人摸鍾時有響聲。”陳襄又率領官吏們先燒香,然後很虔誠地向鍾祈禱,命令那些嫌犯個個都把手放在胸口,閉上眼晴,嘴裏念叨:“偷牛者,罪大惡極,罪有應得,該抓、該抓。”整個儀式進行了大約二個小時。儀式完畢後,陳襄命官差用黑色帷幕把鍾圍起來,又暗地裏派人把墨汁塗在鍾上。又過了一個小時,他命令那些嫌犯逐一把手伸進帷幕内摸鍾,然後檢驗他們的手,衆人手上都染有墨汁,隻有一個人手上沒有。
經過審訊,那人承認自己偷了耕牛。因爲那人怕鍾發出響聲,不敢去摸鍾,結果就露出破綻,中了陳襄的計、陳襄用計斷案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浦城縣城内外,一段時期,犯罪分子都有所收斂,不敢輕舉妄動。
陳襄在仙居縣爲官期間,發現該縣是個極其偏僻的地方,老百姓淺陋無知,不知道教育子弟讀書。陳襄在一個春節大年初一的那天,乘當地父老前來賀歲的機會,寫了一篇《勸學》,命門生管師複在大庭中宣讀,并告訴他們說:“辦學校,培養人才,這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去年,我已上報朝庭,請求在本縣辦一所學校。目下,朝庭已正式批準。我準備拿出半年的俸祿用于資助辦學。請你們有子弟的趕快将其送進學校讀書。”父老們感動得掉淚,都一一答應。開工砌學校的那天,陳襄很早就來到工地,他身先士卒,率先垂範,跟建築工人一道參加搬運建築材料。在他的影響下,幫助搬運建築材料的人越來越多。官府雖然沒有向老百姓求助磚瓦、木料等建築材料,但老百姓也樂于奉送,甚至連織布、編席的人,收入不多的也願意出錢資助辦學。過了幾年,陳襄離任時,縣裏的男女老幼堵塞道路,攀住車轅,都舍不得讓他走。好多老百姓爲他送來農副産品,他都婉言謝絕。拱手與老百姓作揖,過了好長時間,好容易才出了境。
陳襄出知常州時,郡學校舍狹小,容納不了那麽多學生; 經過陳襄的再三努力,不久便完成了學校的擴建工作。這座學校的規模和生氣蓬勃的景象,在附近州郡的學校中是首屈一指的、陳襄經常早晨進入學校,坐着爲學生們講解經史,同時處理州内政務,從引毗陵一地學業有成的人,在江浙地區爲數最多。
陳襄到常州爲官的第二年夏季,老天爺發了脾氣,連續陰雨一個多月。常州境内洪水泛濫,若幹農田被淹,許多老百姓的房屋被洪水沖塌。好多流離失所的老百姓,扶老攜幼 離鄉背井,乞讨他鄉、陳襄得知這一消息後,連忙寫上奏折,派人上報朝庭,要求調撥救災物資進行救災。他立即率領州、縣的官吏,組織百姓,進行抗洪自救。他親臨抗洪救災的第一線,親自指揮抗洪救災,多次深入到災民中去進行慰問,派人及時把朝庭調撥的救災款以及救災物資發放到災民手中。抗洪救災剛剛結束,他立即組織人員,排查洪水泛濫的原因,他還親自深入到老百姓中間去尋求徹底根治洪魔的對策。經過調查研究,終于找出了洪水泛濫的原因:原來常州的運渠橫擋着震澤,連日下暴雨,遊積的水不得向北注入長江中,因而震澤之水經常淹沒常州、蘇州幾個縣的農田,這樣的情況已經持續了好幾代。陳襄連夜書寫奏折,上報朝庭,要求興修水利,提出了疏浚運渠,導震澤之水入長江的治水之策、過了一段時問,朝庭批準了他上奏治水的奏折、陳襄立即派人丈量運渠的尺寸和對岸農田的畝數後,分别派人疏浚河道,深度、寬度都有規定。陳襄經常深入工地,察看工程進程,監督工程質量,跟民工們一起挖土挑泥,往往不是一身汗,就是一身泥、在陳襄的帶動下,經常州數萬民工三個多月的奮戰。終于完成了這一水利工程、接着,他又命人削平望平的攔河壩,震澤貯積的水終于得以北流長江之中。這樣一來。不但危害百姓的洪水被解除了,而且旱田也可以灌溉了。蘇、常一帶自此,年年五谷豐登,老百姓安居樂業,個個歡慶有餘。
陳襄系宋代三朝元老,爲官幾十載,到過很多地方,任過很多職位。他不論在何處任何職,都不畏權貴,正直不阿,嚴峻執法。他勤廉爲民, 一心爲老百姓造福的品行,深受老百姓的愛戴。他一生爲老百姓辦的實事數不勝數。彌留之際,妻子兒女環繞在他的病床前哭泣。問他還有什麽話要交待、陳襄要來紙筆,寫了“先聖先師” 四個字交給了兒子之後就逝世了。陳襄逝世的消息像刮風一樣很快地傳到他曾經爲官過的地方。好多地方的老百姓失聲痛哭,悲痛萬分,許多老百姓家挂起了他的畫像,設了靈堂,不少村鎮還爲他建成了祠堂,寄托對他的深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