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這位名震千裏的一代名将,弱冠之年便入事太原的北漢政權,受到北漢皇帝的信任,任侍衛新軍都虞候。當時,宋太祖趙匡胤已經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全國統一大局已定。楊業向北漢皇帝劉繼元提出了“奉國歸宋”的建議,遭到反對。但他深感劉氏厚遇之恩,并未變心投宋,而是舍命保衛北漢政權。後來,北漢戰敗,楊業卻仍在城南與宋軍苦戰。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是一員勇将,便派北漢亡國皇帝劉繼元的親信前去勸降。見到劉繼元派來的勸降使者,楊業悲憤地大哭了一場,投降了宋朝。宋太宗因他“老于邊事,洞曉邊情”,任命他爲左領軍衛大将軍,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與河東三交口都部署潘美共同擔負起了山西防禦契丹的重任。實際上,潘美隻是挂了個虛銜,重擔全部壓在代州前線楊業的身上。
楊業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武藝也高,每次打獵,收獲總比别人多一倍。他對同伴說:“我将來帶兵打仗,也如同獵鷹追逐野兔一般。”
楊業不負宋太宗的重托,在契丹軍出入的各個要道口,連續修建了陽武寨、崞寨、西陉塞、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均在今代縣、繁峙境内)6 個兵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三月,契丹十萬軍馬來攻雁門,楊業率部用堵截和奇襲辦法,大敗契丹軍,殺死他們的節度使、驸馬、侍中肖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敵兵一見“楊”字大旗,便吓得心驚膽戰而不戰自退,稱楊業爲“楊無敵”。朝廷由此提升他爲雲州觀察使,仍知代州。楊業駐守雁門關八年之久,契丹軍始終不敢侵入一步。
楊業的顯赫戰功,使得一些心胸狹窄的同僚妒火中燒。一些人給宋太宗寫匿名信,诋毀楊業。宋太宗沒有輕信,而是把這些謗書封好交給楊業,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宋開寶元年(968年),宋太祖攻北漢時,劉繼業以侍衛都虞候,領軍扼守團柏谷(今太谷西南)以抗宋軍。偵知宋大軍已至,慮衆寡不敵,退保太原,被罷兵權。宋軍圍攻太原,劉繼業又領兵守城,數出兵攻宋軍。宋軍多次攻城未果,加上暑雨,宋軍将士多病,隻得退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征攻北漢,圍太原城,劉繼業捍太原城東南面“殺傷宋師無算”。五月,北漢帝劉繼元降,劉繼業猶據城苦戰。劉繼元派親信前往命令投降,劉繼業才歸宋。劉繼業歸宋後,複姓楊氏,單名業(邺),随即授環衛官爲左領軍衛大将軍;不久,領鄭州防禦使。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滅了南方五國,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漢都城太原。北漢請遼朝出兵援助,宋軍吃了敗仗。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趙匡義繼承皇位,這就是宋太宗。宋太宗決心完成統一北方的事業,公元979年,他親自率領四路大軍圍攻北漢都城太原。遼軍又來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斷援兵要道。太原城在宋軍重重包圍之中,外無援兵,内無糧草。北漢國主劉繼元沒法,隻好投降。劉繼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楊業,也歸附宋朝。宋太宗早就聽說楊業武藝高強,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宋太宗滅了北漢,想乘勝攻打遼朝,收複北方失地。宋軍攻勢淩厲,北方有幾個州的遼朝守将紛紛投降。宋軍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後來,遼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雙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敗,宋太宗乘了一輛驢車,逃回東京。打那以後,遼軍不斷襲擊宋朝邊境。宋太宗十分擔心,就派楊業爲代州刺史,扼守雁門關。
公元980年,遼朝派了十萬大軍攻打雁門關。那時候,楊業手下隻有幾千人馬,兵力相差很大。楊業是個有經驗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馬留在代州,自己帶領幾百名騎兵,悄悄地從小路繞到雁門關北面敵人後方遼兵向南進軍,一路上沒遇到抵抗,正在得意。忽然,後面響起一片喊殺聲,隻見煙塵滾滾,一支騎兵從背後殺來,像猛虎沖進羊群一樣,亂砍猛殺。遼兵毫無防備,又弄不清後面來了多少人馬,個個心驚膽戰,陣容大亂,哪兒還抵擋得了,紛紛向北逃竄。楊業帶兵追趕上去,殺傷大批遼兵,還殺死了一名遼朝貴族,活捉了一員遼将。雁門關大捷以後,楊業威名遠揚。遼兵一看到“楊”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鋒。人們給楊業起了個外号,叫做“楊無敵”。
楊業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邊防将領的妒忌。有人給宋太宗上奏章,說了楊業許多壞話。宋太宗正要依靠楊業,不理睬那些誣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給楊業。楊業見宋太宗這樣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動。
過了幾年,遼景宗耶律賢死去,即位的遼聖宗耶律隆緒才12歲,由他的母親蕭太後執政。有個邊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認爲遼朝政局變動,正好趁這個機會收複燕雲十六州失地。宋太宗接受了這個意見。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進、潘美率領三路大軍北伐,并且派楊業做潘美的副将。三路大軍分路進攻,旗開得勝。潘美、楊業的一路人馬出了雁門關,很快就收複了四個州。但是曹彬率領的主力因爲孤軍深入,後來被遼軍殺得大敗。宋太宗趕快命令各路宋軍撤退。潘美、楊業接到命令,就領兵掩護四個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那時候,遼軍已經占領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兵勢很猛。楊業建議派兵佯攻,吸引住遼軍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護軍民撤退。監軍王侁反對楊業的意見,說:“我們帶了幾萬精兵,還怕他們?我看我們隻管沿着雁門大路,大張旗鼓地行軍,也好讓敵人見了害怕。”楊業說:“現在敵強我弱,這樣幹一定要失敗。”王侁帶着嘲笑的口吻說:“楊将軍不是号稱無敵嗎?現在在敵人面前畏縮不戰,是不是另有打算?”這一句話把楊業激怒了。他說:“我并不是怕死,隻是看到現在時機不利,怕讓兵士們白白喪命。你們一定要打,我可以打頭陣。”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張。楊業無可奈何,隻好帶領手下人馬出發了。臨走的時候,他流着眼淚對潘美說:“這個仗肯定要失敗。我本來想看準時機,痛擊敵人,報答國家。現在大家責備我避敵,我不得不先死。”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陳家峪(今山西朔縣南)對潘美說:“希望你們在這個谷口兩側,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敗之後,退到這裏,你們帶兵接應,兩面夾擊,也許有轉敗爲勝的希望。”楊業出兵沒有多遠,果然遭到遼軍的伏擊。楊業雖然英勇,但是遼兵像潮水一樣湧上來。楊業拼殺了一陣,抵擋不住,隻好一邊打一邊後退,把遼軍引向陳家峪。到了陳家峪,正是太陽下山的時候。楊業退到谷口,隻見兩邊靜悄悄,連宋軍的影兒都沒有。潘美帶領的主力到哪兒去了呢?原來楊業走了以後,潘美也曾經把人馬帶到陳家峪。等了一天,聽不到楊業的消息,王侁認爲一定是遼兵退了。他怕讓楊業搶了頭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離開了陳家峪;等到他們聽到楊業兵敗,又往另外一條小道逃跑了。楊業見約定的地點沒人接應,氣得直跺腳,隻好帶領部下轉身跟追上來的遼兵展開搏鬥,兵士們個個奮勇抵抗。但是遼軍越來越多,到了後來,楊業身邊隻有一百多個兵士他含着淚,高聲向兵士說:“你們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這裏,趕快突圍出去,也好讓朝廷得知我們的情況。”兵士們聽了這些話,再看看楊業浴血奮戰的情景,感動得都流下熱淚,沒有一個願意離開楊業。最後,兵士都戰死了,楊業的兒子楊延玉和部将王貴也犧牲了。楊業身上受了十幾處傷,渾身是血,還來回沖殺,殺傷了幾百名敵人。不料一支箭飛來,正射中他的戰馬,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來。遼兵乘機圍了上來,把他俘虜了。楊業被俘以後,遼将勸他投降。他擡起頭歎了口氣說:“我楊業本來想消滅敵人,報答國家。沒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軍覆沒。哪還有臉活在世上呢?”他在遼營裏,絕食了三天三夜,就犧牲了。楊業戰死的消息傳到東京,朝廷上下都爲他哀痛歎息。宋太宗喪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難過,把潘美降職處分,王侁革職查辦。
楊業死後,他的後代繼承他父親的事業,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在保衛宋朝邊境的戰争中都立了功。他們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們的傳誦和贊美,民間流傳的楊家将故事,就是根據他們的事迹發展起來的。
雍熙三年(遼統和四年,986)正月,宋軍大舉攻遼,以東路軍曹彬、崔彥率主力直取幽州;另以米信、杜彥圭部出雄州,田重進部出飛狐(今涞源)。二月,西路軍以潘美爲雲、應(今山西應縣)、朔(今屬山西)等州都部署,楊業任副都部署,王侁、劉文裕爲監軍,率部出雁門。宋太宗原計劃曹彬所率主力大張聲勢,揚言直取幽州(遼南京),持重緩進,将遼軍吸引在幽州,以利于西路軍順利攻占沿途州縣,然後會師攻取幽州。三月,西路軍出雁門,擊敗遼軍,遼寰州(今山西朔州東)刺史趙彥辛(辛,《遼史》作章)降宋;進圍朔州,遼節度副使趙希贊以城降宋。遼以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轸爲山西兵馬都統,率軍抵抗潘美、楊業所統宋西路軍,尚未到前線,潘美、楊業軍又攻遼應州(今應縣),遼節度使艾正以城降宋。四月初,潘美、楊業軍又攻占雲州,遼大同軍(雲州)節度副使趙毅等降宋。在西路宋軍攻城俘将,連連得勝的形勢下,作爲主力的東路宋軍爲争功,不等與西路軍會師,違背诏旨,自行北上攻占涿州,又因糧盡退兵。五月,宋東路軍又進至岐溝關(今涿州西南)北,受到遼軍主力的追擊,岐溝關之戰宋東路軍大敗,宋太宗遂令西路軍退回代州,護送雲、朔、寰、應四州民戶南遷。遼軍大敗宋東路軍後,耶律斜轸部得以全軍十餘萬西攻;六月,攻占寰州,宋守軍千餘人戰死。面對強敵,楊業對潘美、王侁等建議:“賊勢盛,不可與戰,姑密谕雲、朔等将先出寰,我師次應州,賊必悉衆來拒,俾朔州吏民直入石碣谷,列強弩千人于谷,以騎士援于中路,則三州之衆萬全矣。”首先遭到監軍王侁的反對,并說:“君侯素号無敵,見敵逗撓豈有他志。”王侁又得到主帥潘美的支持,楊業處于如不出戰即是通敵的情況下。七月,被迫出軍,隻得要求潘美等在陳家谷口(今甯武北)接應。遼軍主帥耶律斜轸得知楊業出兵,令部将蕭撻凜設伏兵于路,楊業率部北攻朔州,清晨,楊業“麾幟而前,斜轸佯退,伏兵發,斜轸進攻”,楊業戰敗。而潘美、王侁等則“以爲契丹敗走,欲争其功,即領兵離(陳家)谷口”,楊業自午至暮,從朔州南三十裏狼牙村轉戰退至陳家谷口,“望見無人,即拊膺大恸”,殘部還有一百多人,楊業對他們說:“汝等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俱死無益也,可走還報天子”。楊業往日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深受士卒的擁戴,如今面臨生死關頭,他們都不肯離去,楊業遂“再率帳下士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楊業猶手刃數十百人”,楊業爲流矢所中墜馬,馬亦被射中受重傷,楊業遂爲遼軍所俘,其子楊延玉亦戰死。楊業在被押赴遼朝途中絕食三天而死。楊業自北漢時起,與遼朝“角勝三十餘年”,“人号楊無敵”,深爲遼朝人民敬畏。遼朝人民在楊業死地建廟祭祀。在楊業死後近一百年時,元祐四年(1089年),蘇轍奉使遼朝,出古北口(今北京懷柔東北),作《過楊無敵廟》詩:“馳驅本爲中原用,嘗享能令異域尊”,說明楊業是宋、遼兩朝人民敬仰的英雄。楊業實際是因主帥潘美、監軍王侁、劉文裕等妒忌,被置之必敗之地,潘美等又違約不援所害。楊業之死,“天下聞其死,皆爲之憤歎”,宋太宗深爲痛惜,但宋太宗的親信、主帥潘美隻受到帶有象征性的懲罰,削秩三等,而且所削的隻是檢校官的榮譽銜,由檢校太師降爲檢校太保,并且次年即恢複。外戚劉文裕被除名,配隸登州(今山東蓬萊),但“歲餘,上(太宗)知業之陷由王侁,召文裕還”。主要責任都推給王侁,王侁被除名,配隸金州(今陝西安康),後死于召還途中。宋太宗不僅對楊業進行褒贈,追贈太尉、大同軍節度使,還錄用楊業六子,楊延朗(延昭)自供奉官升崇儀副使,楊延浦、楊延訓由殿直升供奉官,楊延瓌、楊延貴、楊延彬錄用爲殿直。楊延昭及子楊文廣後來都成爲抗遼名将。後世将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的抗遼事迹,演繹爲“楊家将”故事,廣爲流傳,家喻戶曉。
楊延昭(延朗)
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延朗,号楊六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因避宋真宗所臆造的聖祖趙玄朗諱名改。太平興國四年楊業歸宋後,楊延昭以父蔭補爲供奉官,從楊業征戰疆場。雍熙三年(986年)宋軍大舉攻遼,楊業任西路軍副統帥,進攻應州、朔州,楊延昭任先鋒,在圍攻朔州的戰鬥中,“流矢貫臂”而“鬥益急”。同年,楊業殉節,楊延昭升爲崇儀副使任景州知州;後因江、淮地區兇年歉收,改任江南、淮南都巡檢使。又升崇儀使、知定遠軍(由景州改),改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楊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爲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
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遊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爲一個職業軍人。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征,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爲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爲勇猛的作戰。楊業陣亡以後,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爲崇儀副使。後來有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北宋鹹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作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牆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牆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隻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楊延昭出奇計保全了遂城,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因此功被授予莫州刺史。
遼國南下進犯,身爲鎮定高陽關都部署的傅潛率領重兵駐紮在中山,屯兵不出,消極避戰,不積極打擊進犯的遼軍。而楊延昭以及楊嗣、石普等将領屢次請求傅潛增派人馬,主動出擊,傅潛都不聽從,龜縮在中山。即使部下的将領出擊取勝,傅潛也掩蓋他們的功績。後來宋真宗得到報告,将傅潛削職流放。宋真宗召見楊延昭,向他詢問邊防策略。宋真宗對楊延昭的表現非常滿意,稱贊楊延昭行軍作戰大有父風,給他很優厚的賞賜。鹹平四年,遼國又南下進攻,楊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交鋒,将遼軍引誘在伏擊圈,與伏兵一起夾擊,遼軍大敗,陣斬遼國大将。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爲莫州團練使。他和當時另外一位邊防骁将楊嗣,并稱爲二楊。楊延昭等人卓著的戰績,也引起了朝廷中某些人的嫉妒。宋真宗曾經對宰相說:“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衆,朕力爲保庇以至于此。”鹹平五年,遼國進攻保州,楊延昭和楊嗣率領部隊支援,還未列陣,就遭到遼軍突襲,部隊損失很大。宋真宗以兩人素以忠勇聞名,赦免了他們的罪過。楊延昭仍然擔任莫州團練使。鹹平六年,楊延昭又被任命爲緣邊都巡檢,後又遷爲甯邊軍部署。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楊延昭的兵馬增加到上萬人,如遼國進犯,就屯駐靜戎軍之東,并許他便宜行事,不聽都部署王超的指揮。澶州之役,楊延昭反對議和。他上書認爲:契丹頓澶淵,去北境數千裏,人馬俱乏,雖衆易敗。凡有剽掠,率在馬上,願饬諸軍扼其要路,衆可殲焉。即幽、易等數州。可襲而取。楊延昭的主張和當時寇準的主張不謀而合,然而北宋朝廷并未對此作出反應。楊延昭就自己率領人馬進入遼國境内,攻破古城,取得不小的戰果。以後澶淵定盟,楊延昭因爲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終年57歲。宋真宗聽到這個消息,極爲悲痛,派使者護靈而歸,河朔的百姓,多望柩而泣,爲這落淚。北宋朝廷錄用楊延昭的三個兒子爲官,并且從楊延昭常從門客中選取有才能的人爲官。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樸,号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于爲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稱他爲楊六郎。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爲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赢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将的威名。
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于裏兒野豎,皆能道之。”宋元之際,民間藝人把楊家将的故事編成戲曲,搬上舞台。到了明代,民間文學家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将演義》、《楊家将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這些傳說和故事,把楊家将英勇戰鬥、犧牲的過程,叙述得十分詳細和感人。他們還把宋代功臣潘美描繪成大奸臣做陪襯,使楊家将的英雄形象和崇高家風更加高大和完美。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挂帥、楊門女将、十二寡婦征西、佘太君百歲挂帥、楊排風……一個個栩栩如生的愛國者形象,在世間廣爲流傳,家喻戶曉,盡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演義和傳說。
對于楊家将忠心報國世代相傳的優良家風,對于一個家族前赴後繼捍衛祖國既忠又勇的行爲,人們傳誦他們,緬懷他們,熱愛他們,崇敬他們,以各種形式,爲他們豎起一座座豐碑。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裏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于元代,是國内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爲“太尉”,谥号“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爲“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隻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着梅花鹿帶箭圖案,并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将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多少年以來,爲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将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将傳說故事中,楊家将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迹。但鹿跨澗村民什麽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裏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将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隻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衆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挂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刹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裏成了風雨世界。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别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别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當然,這隻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爲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争,隻有和平與安甯的世界。凝聚在楊家将傳說故事中的前仆後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淩,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托。爲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鬥;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戰鬥;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環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鬥。在中國曆史上,凝聚着這種忠烈家風的事例絕非楊家将一家。僅在山西,還有薛仁貴、薛丁山、樊梨花的薛家将和呼延贊、呼延灼的呼家将。這些家将的傳說和故事,相互輝映,充滿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耀着璀璨的理想主義光芒。雁門關外楊家将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随着曆史前進的車輪而蕩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爲十裏飄香的果園。
楊家将以及薛家将、呼家将已遠遠走出曆史的範疇,而升華爲一種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鼓舞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勵精圖治,振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