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還我河山 第二十五章燕京
慘叫聲、哭喊聲此起彼伏,才一輪的石彈過處,蒙軍水師便是陣腳大亂。
船隊也不能保持着陣形,隻混亂地順流而下,甚至還有許多船隻互相撞擊在一起。
車船便是這樣,其速度雖快,而且也不大受風向水流的約束,但倘若踏輪的水手不齊心協力,那車船便很容易因爲兩邊用力不均而偏離了原有的方向。
“放……”
随着兩支水師的距離越來越近,隻聽一聲粗野的狂吼,龍衛水師那早在車船上布好陣的弓弩手,便無情地對已毫無反抗能力的對手放出了複仇之箭。
霎時便是萬箭齊發,一陣箭幕撲天蓋地掩了過去,讓太陽的光輝也失去了顔色。
接着便是一片奪奪之聲,一朵朵鮮紅的血花也随之在船頭船尾綻放。
無論蒙軍水師如何慘叫、如何哭喊,箭矢還是像搶食的蝗蟲一般,一批接着一批地朝他們飛奔而去。
箭矢釘在木盾上發出的咚咚之聲,讓他們雙腳情不自禁地顫栗着,幾乎連舉着木盾的力氣都沒有了;箭矢透過木盾之間的空隙,以不可思議的角度射中其後的人,讓他們發出絕望的嚎叫;弩箭以平直而有力的彈道,毫不費力地射穿艙闆,無情地将躲藏在裏面的人射成了刺猬。
而更讓他們絕望的是,接着他們就看到一支支,閃耀着太陽一般顔色的火箭,帶着令人恐怖的嘯聲劃過天空,車船上很快就燃起了處處火頭。
這不是戰争,這是一場屠殺。
蒙古的騎軍此時早已退去。
因爲他們知道,便是成吉思汗複生也不可能對這戰局有所改變,是以他們隻能退回最終要防守地地方——燕京。
于是再也沒有什麽能阻止這些本就是宋人的蒙軍水師投降了,他們一個個丢掉了手中的武器,大聲哭喊着、哀求着,朝龍衛水師高舉着雙手。
但是,或許是因爲看着王夔的廣武軍慘死的原因。
龍衛水師的軍士有意裝作沒看見這一切,他們依舊無情地張弓搭箭。
依舊毫不猶豫地将一支支羽箭射往那些高舉着雙手的人。
數不清地人中箭倒地,數不清的人落水而亡,數不清地船隻燃起熊熊大火。
運河霎時便成了一個血與火的世界。
這血色,這火光,卻好似爲這飽受着鞑子蹂躏的土地,扯上了一條血紅血紅的腰帶。
轟然巨響,慘叫聲再起。
卻是兩隊水師交錯而過。
龍衛水師毫不猶豫地對從身旁經過的,隻剩下呻吟聲的火船放下了拍竿。
這些拍竿的末端都綁着巨石,卻是要數百人合力才能将其拉起,此時自高處放下,隻打得那已火頭四起地車船船樓轟然倒塌,火勢霎時便蔓延到了全船,甚至還有些帶着火焰的木塊飛至了龍衛水師的車船上,不過這卻也爲那些閑着的。
早就準備好滅火的軍士找到了些事作。
“放……”一個冷冰冰的命令自我的牙縫中擠出,于是,海鳅船的上地火炮也響了,火炮近距離地攻擊經過身旁的車船,卻是百發百中。
一時木屑與彈片橫飛,原本就被打得殘破不堪的車船。
此時更是不成模樣。
隔船望去,那些車船卻已是河上漂浮着的一團團燃燒着的垃圾。
而裏面的人,此時隻怕早已死透了。
相對于躍入河中地人來說,死在船裏的卻要算是幸運了。
因爲後面跟上來的車船,其上的弓箭手已将目光和箭簇,轉向了尚在水中掙紮的幸存者。
他們的命運,注定要在被射死、溺水而死和血盡而死之中選擇,而且,這時間還相當的漫長。
一萬人,一萬的蒙古水師。說得更确切些。
應該是一萬被蒙人奴役的宋人,他們就這樣在我的面前灰飛煙滅了。
我本來可以讓他們中地大部份人活着地。
隻要我一個命令,龍衛水師就會在他們求饒的時侯住手,我就可以拯救他們地生命。
但是我沒有,事實是我默許了龍衛水師,甚至還直接下令海鳅船對這些不幸的宋人痛下殺手的。
但是,我沒有别的選擇,我隻能這麽做,隻有這麽做才能讓這裏久受鞑子統治的大宋子民看清戰争的殘酷,才能讓他們看清戰争中是不允許出現牆頭草的。
要麽站到大宋這邊,要麽站到鞑子那邊,想要待作仗不利時再投降,那是毫無用處的。
這就是我通過此戰要告訴河北百姓的信息,我要告訴他們,不要再猶疑,該是作出選擇的時侯了。
倘若你們不甘心蒙古的統治,倘若你們還希望重投祖國的懷抱,那麽,拿起你們的可以當作武器的東西,起來反抗吧!爲虎作伥與想作牆頭草的人,我們隻會将他當作我們的敵人,他們的下場注定隻有一個,那就是死亡。
河水在船下嘩嘩作響,戰場離我們越來越遠,最後隻剩下一些火光和黑煙。
我收回了目光,重又将其投往前方直奔而來的河水,心下暗道了一聲:現在,就剩下燕京了。
————————————
燕京之地,古人稱之爲環滄海以爲池,擁太行以爲險,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濟而舉重以馭輕,東西貢道來萬國之朝宗,西北諸關壯九邊之雉堞,萬年強禦,百世治安。
燕京地理位置的戰略意義是明擺着的,但是,不可否認的卻是燕京偏北,若以此爲都城,則極易遭受攻擊。
是以真正将這個戰略要地做爲都城的,卻還要從外族入侵中原開始。
最早将燕京作爲都城的,卻還要屬金國。
金國有一個皇帝叫完顔亮,人稱海陵王,他最特别的地方便是極度崇幕大宋文化,爲了更好地學習中原的文化,他就将都城由哈爾濱移至燕京。
自此以後,元、明、清三朝一直到了現在,燕京都是各朝最主要的都城。
雖然它的名字在不斷的變換,其間也有過一段時間的遷都事件,但任誰都捍不動燕京作爲都城的主流。
歸其原因,便最終還是中原外族入侵,和抵抗外族入侵的老話題。
元、清兩朝崛起于長城以北,他們入主中原後,想當然地便會選擇這個既不遠離發祥地,又能通達中原的燕京。
出于當時對中原兵力的蔑視,他們以爲隻要扼住這個中原的咽喉,讓騎兵不至于被擋在長城外面,那麽他們便可以牢牢将中原控制在手上。
而明朝遷都燕京,卻是爲了對抗實力尚存的蒙軍,實現“天子戎邊”的目的。
而現在,當這個古今聞名的千古都城展現在我眼前的時侯,我不得不再次驚歎蒙古人的破壞能力。
夕陽照射下的燕京,到處都是破屋爛木,擁擠而又潮濕,穢物随處可見。
一群群不知在忙碌着什麽的人們,用麻木地眼神打量着行駛在運河之上的船隊。
河邊到處都是散發出陣陣惡臭的垃圾,河水混濁不堪,車船的車輪上也時常挂上幾條令人不堪忍受的破布,有些車船還不得不爲此而停下來清理。
這裏的破敗程度甚至較之洛陽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同之處隻是這裏更大些,人更多些而已。
相傳當年完顔亮遷都至此時,曾特遣畫師畫出汴京的規制,然後再依圖制城。
而完顔亮對大宋文化的癡迷程度卻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相傳其甚至于屏扆窗牖等物,都是攻破汴京以後搶掠過來直接裝上的(這種說法來自于《攬辔錄》)。
可歎這被人稱爲第二個汴京城的燕京,卻在被蒙古攻破後付之一炬,大火整整燒了一個月而不熄,昔日的繁華之都,此時早已化成殘垣斷壁和一堆瓦礫。
難以想像這便是燕京,我不由暗暗搖了搖頭,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我還是難以接受眼前的這個地方便是蒙軍四處劫掠的根據地。
看來蒙古人确實是那種隻知毀滅、掠奪,而不知建設的人。
那麽,這裏該不會跟其它的城一樣,連城牆都沒有吧!随着船隊越來越深入燕京,我不由皺了皺眉頭,如若當真是這樣,我們進攻燕京又該從何攻起呢?蒙軍四處劫掠來的糧食和财物,又會放在哪裏呢?倘若不能及時把這些東西占爲已有,那麽當窩闊台趕到這裏的時侯,一切又要被打回原樣了。
這裏應是外城,望着岸邊的一段段城牆,我對照着地圖找出了它的位置。
由于知道燕京是按汴京(開封府)的地圖而建,那麽要找到一張這樣的地圖作爲參考,實際上并不是一件難事。
隻不過,這地圖上的類似于醉客來之類的酒樓、ji院,想必是不會有了。
那麽這裏應該是皇城了,過了半個時辰,又是一段慘不忍睹的破城牆出現在我的眼前,城牆之間更是被難民們挖了一排排洞穴充作住處。
更讓我驚疑的是,直到現在,我們還是沒有發現一個蒙軍或是一個驅口軍。
他們到底去是去哪了?是撤出城了嗎?
然而,當車船又在破屋群中行駛了幾刻鍾之後,答案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