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海軍這時候突然提出敵後登陸是相當不靠譜、不嚴肅的行動,反映了急躁冒進的情緒。按他的想法應該是海軍掩護陸軍進攻,從薩爾瓦多-伊列烏斯-塞古魯港-維多利亞等巴西東海岸城市一路徐徐推進,争取一鼓作氣拿下裏約城。
這種戰術有沒有道理呢?當然是有道理的。
從薩爾瓦多到裏約内熱盧間的巴西地形非常奇特,在巴西東部海岸線邊上有一條最窄處不到10公裏,最寬處也隻有200公裏左右的平原帶,這條平原帶往西是連綿的山區丘陵和森林,那裏并不适宜重裝備集群運動,充其量隻能通行輕步兵或山地步兵——這也是紹肯估計美軍最多隻能動用2萬兵力的原因所在,超過該限度,美軍就無法提供足夠的後勤保障。
但紹肯依然高估了美國人,他說2萬人是按德軍标準來計算的,在他心目中,部隊可徒步行軍,必須的車輛用來運載物資和裝備,這樣緊湊一點、艱苦一點就能維持2萬規模。可問題是美國少爺兵隻要5公裏以上的地方都需坐車,更别說這段進攻路程不是區區幾公裏、幾十公裏而是至少300公裏以上——長距離徒步行軍再背負個人裝備的戰術要求和要他們命基本沒什麽兩樣。
更何況美軍步兵師可比德軍步兵師裝備重型得多,還擁有不少坦克,按德國标準,每個美國步兵師基本都可算裝甲擲彈兵師(參照德軍舊編制),這也是爲什麽德國一口氣編有30餘個裝甲師,坦克産量更多(扣除援蘇、援英産量後也與德國基本持平)的美國陸軍卻隻編列16個裝甲師的緣故,因爲美軍将大量坦克配給了傳統步兵而不是集中起來供應裝甲師。
随着駐紮在英國的第8裝甲師全軍被俘,現在美軍隻有15個裝甲師,其中第2裝甲師雖番号完整,卻是經曆過非洲戰役的部隊——打光而重建。
這樣一來,所需車輛、裝備便大大增加,車輛一增加,連帶對燃油、配件的補給需求進一步提高,更不必說美軍包括口糧在内的其他生活物資的需求都超過德軍。按克拉克的計算,隻能維持5000人左右規模的奇襲隊,沒人想去執行這種吃力不讨好的任務——說好聽點叫奇襲隊,說難聽點叫送死隊。
大家都和克拉克一樣,想用齊頭并進的戰術,依仗空軍和地面火力優勢從這條細長的平原帶一路壓過去,壓不動怎麽辦?讓海軍用艦炮壓!——大部分沿海地帶都處于艦炮控制範圍内,足以清理出一條戰線來。
按照克拉克的想法,他的兵比德國人多,火炮和坦克比德國人多,飛機也比德國人多,又有海軍近距離支援并提供物資,按這種一線平推、死沖硬打怎麽打都不會輸,這也是理論上有“道理”的原因所在。
可惜所有人包括克拉克本人在内都不知道,這套戰術其實他在曆史上是運用過的——在盟軍登陸西西裏成功并向意大利北部推進過程中,克拉克率領第五集團軍一頭撞上凱塞林指揮的德軍,後者給予美軍迎頭痛擊:43年9月盟軍就在意大利登陸成功,一直打到45年5月,盟軍都沒能突破德軍防線,在安齊奧、在古斯塔夫防線前撞得頭破血流,4個月隻推進了70公裏;在1944年的卡西諾戰役中,時任第五集團軍司令官的克拉克在占據絕對空優和火力優勢下收獲了4倍于德軍的傷亡,他指揮的第五集團軍占整個戰役盟軍傷亡人數的90%,以至于克拉克被基層官兵稱爲“殺人犯”。
尼米茨即便再不懂陸軍也本能地認爲這種戰術不妥——太呆闆、太浪費時間了,這意味着德軍隻要在某個點據險扼守就能攔截美軍重兵集團,即便堅持不住,也很容易撤向下一個防禦點重新再狙擊一次。日裔442團之所以能頑強守住并搭救友軍部隊,不就靠了這個特殊地形麽?
别說海軍沒這麽多時間陪陸軍慢慢耗,就算有時間也不能這麽幹,正碾壓得起勁時德軍艦隊突然出現怎麽辦?是管陸軍還是管海軍?
金上将早就看透了克拉克的水平,認爲他就是嘴上厲害,說起來頭頭是道、一套又一套還緊扣經典理論和著名軍事家的戰術奧義,其實壓根不會打仗,“比巴頓或李奇微差遠了!”深怕他瞎指揮耽誤事,千方百計把南美戰區盟軍司令官的位置給尼米茨弄到手,并讓特納密電告訴尼米茨:“别管克拉克怎麽聒噪,該怎麽打就怎麽打,要多讓巴頓想辦法。”
盟軍指揮體系就出現了相當詭異的一幕:戰區司令尼米茨待在富蘭克林号航空母艦上坐鎮指揮,戰區司令部卻設在累西腓,而第五集團軍指揮部還遠在委内瑞拉。
德軍比起這架勢來也不逞多讓:戰區最高總司令馬沙爾還在歐洲,戰區司令部設在馬島,而陸軍紹肯集群的主力卻遠在裏約熱内盧。
但有一點德軍比美軍強得多,紹肯不是坐而論道的克拉克,也不是忙着請求上前線的巴頓,他握有實權還擁有最精良的武備,在柏林确定采用激進方案的第二天,他就指揮部隊展開了美軍的犀利進攻,首當其沖的目标就是攔截德軍前進的日本442團。
在接應本方部隊撤退後,442團一路向北後退,但由于他們把大量的車輛都讓給了撤退部隊,再加上還要斷後掩護,因此後退的步伐不快。克拉克很想讓撤退的部隊協助442團守衛前沿防線,但這批家夥已丢光了全部重裝備,根本沒法發揮作用,他隻好又從後方調集了一個反坦克營和一個坦克營,協助442團共同防禦第一道戰線——聖埃斯皮裏圖州的瓜拉帕裏城附近,那是整條巴西東海岸平原帶最狹窄的地方,最狹窄的地方隻有區區8公裏,旁邊是連綿的丘陵地帶,可有力阻絕德軍重裝部隊通行。
442團在第一次阻擊戰中已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馬,現在該團剩餘人馬和新增援的兩個營就扼守着這條狹窄的通道,不讓德軍通過。爲完成該任務,他們不但截斷了海岸公路,挖掘了連續三道反坦克戰壕,還巧妙部署了反坦克火力。
不管克拉克其他方面爲人怎麽樣,但就人格魅力這一條至少對442團完全是沒話說的——在其他美軍部隊嫌棄、歧視甚至厭惡442團時,他不但沒有流露出這種情緒,還把他們拉過來充當司令部警衛團,充分展現了他的重視和胸懷;在442團掩護其他部隊撤退後,他也沒有将其當做用過即丢的棄子,而是及時送來了物資和補充兵(還是日裔),又把兩個重裝營調過來協同防守,甚至明确讓442團團長全權指揮所有部隊。
調過來的重裝營也不是泛泛之輩,分别是第762坦克營和第898坦克殲擊營,前者裝備了美軍中目前難得一見的M26重型坦克,後者則裝備了緊急改裝的M36坦克殲擊車。
佛得角戰役後,M6重型坦克被美軍确認爲是失敗型号而停止生産,已生産出來的1000多輛M6給了英國人、加拿大部隊各100多輛後,其餘就留在後方充當訓練用車。但美軍對重型坦克的渴求不但沒随着M6的失敗而熄滅,反而因虎式坦克的刺激而越發強烈。在M6研制的同時,美軍T25\T26兩種坦克也在加速探索,這還是羅斯福親自主抓的項目。
在夜以繼日的攻關下,安裝90mm坦克炮,基于T26E2(第2種改進型号)的M26終于比曆史上提前問世,當然這是個早産兒,因爲曆史上M26是在T26E3基礎上改進的,但美國人裝備心切,哪還顧得上這麽多,隻能邊摸索邊改進。新出爐的M26車體正面裝甲120mm,炮塔正面裝甲也有102mm,擁有500匹馬力的新式發動機因采用新型雙室汽化器而降低了高度,從而顯著降低了車高,整體重量控制在42噸左右,比虎式略輕,但超過了豹式。
按照美軍觀點,本車防禦能力接近虎式,火炮(90mm)還略優于采用88mm/L56坦克炮的虎式,機動性基本持平,算是最接近虎式的重型坦克。
T26還有第三、第四種改型,其中第四種改型深受陸軍高層喜歡——即在IS-2坦克底盤基礎上安裝M26炮塔和美制部件的雜交版,陸軍裝備局甚至還破天荒給了個特殊型号——M26/SP(取斯大林的S和潘興的P聯合而成),一口氣給底特律通用工廠下達了盡快生産800輛的任務。至于山寨IS-2底盤,有全套圖紙在手的美國人認爲這都不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