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元首解釋道:美國已經很強大、很富有了,我們一不要滅亡他,二不打算侵犯他的領土,三不打算侵奪他的利益,四我們随時願意和他們實現和平,美國人民僅僅爲了一個勝利的頭銜和資本家的利益去死1000萬?我認爲這不可能。日本和德國是爲了國家崛起和民族尊嚴而戰,如果必須要付1000萬代價,我看可以接受。”
全場一片寂靜,包括山本五十六和伏見宮博恭王在内的所有人全被震住了。
“所以我堅持要去打東海岸、去打紐約,我就是要告訴美國人,與我們打仗要做好死人的準備,帝國是能夠威脅到美國本土的,這是殘酷的、你死我活的戰争,是世界大戰,不是美國人隔岸觀火,給其盟友送點武器、物資和彈藥就能輕輕松松打赢的戰争,他們要想赢必須做好死人、死無數人的準備!”堀悌吉的表情很嚴肅,“塔拉瓦戰役柴崎少将率5000孤軍打了整整58天,人數不占優勢,武器不占優勢,補給不占優勢,照樣打消耗戰硬生生耗死美軍近萬,自己隻活下來23個!聯合艦隊也是如此,我們要不斷和美國人打,可以赢,可以輸,但一定要消耗對手,越能消耗對手人命的辦法越要嘗試。2年打下來美國差不多死了100萬,美國還在堅持,你們認爲美國人能不能堅持到死1000萬?還是說帝國因爲先死1000萬人而頂不住?”
聽完堀悌吉的觀點,井上成美率先立正鞠躬:“長官,受教了!”
其餘人全站立起來低頭緻敬:“長官,受教了!”
伏見宮博恭王和山本五十六坐着沒動,但也半天無語。現在局勢很明顯,堀悌吉已把所有人都說服了,連福留繁這樣的鐵杆心腹,古賀峰一這個副手都不知不覺滑落到對手的立場上去了。更何況伏見宮博恭王本人都認爲如果真死1000萬就能赢,他很願意付這個代價。
堀悌吉自己在心底歎氣:他其實并不是完全認可這番話,但爲說服衆人,隻能把日本國民性發揚到最大——反正到處都是嚷着要決一死戰的人物。隻有松田千秋似乎讀懂了他的内心,擡起頭又重新看了堀悌吉一眼……
事到如今沒什麽好争論了,有關主力艦的建造讨論徹底進入垃圾時間,全程按堀悌吉的思路推進,最終形成的決議是:1944年新開工7艘雲龍+1艘大鳳級,1945年9艘雲龍,争取從1946年起每年12艘(每月1艘),其餘戰列艦、艦隊航母、重巡洋艦建造全砍掉。
松田千秋很快又提出軸心标準版雲龍的概念——“如果開工建設标準版雲龍,每年建造數量酌情減少1-2艘也可接受。”這引起了衆人極大好奇。
所謂軸心标準版雲龍,是指在改雲龍基礎上由日德意三國軸心技術專家共同設計的統一标準航母,主要性能指标爲:标準排水量2.3萬噸,主體結構能基本适應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況,最大航速34節,最大航程(18節)9000海裏,主要載機量爲68架常用+12架備用(艦載機機翼有折疊),平均建造周期18-20個月。全套圖紙基本已在德意兩家合議基礎上形成了,希望日本能在1944年3月前完成審核與最後修改并确定全部細節。霍夫曼打算從1944年4月起,凡雲龍級建造全部用統一标準圖紙,内部改稱軸心級。
松田千秋解釋了具體内容:“這樣單艦作戰性能大約可達到埃塞克斯級的75-80%,建造周期平均比敵人慢2個月左右,均在可接受範圍内。三國統一建造标準航母有兩大好處,第一,便利維修與部件配置,由于全構件通用,萬一德意艦艇在太平洋損壞或我軍艦艇在歐洲損害,可就近維護;第二,便利集中使用與指揮,無論飛行員、水兵還是指揮官面對的都是同款艦艇,可迅速交叉互換,形成三國軸心共同配合、聯合作戰。加上今後三國軸心所用艦載機也全是同類型、同标準飛機,會更加強化标準航母的戰術運用。
船政專家測算後認爲,一旦德意統合全歐之力,标準版航母可在德國、意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一年内開工20-24艘,加上日本8-10艘,一共是28-34艘。如果這還耗不死美國人,我們全體自殺算了。”
有人馬上反駁:“這不可能,德法意三國有建造雲龍級的水平我不懷疑,荷蘭勉強也有,可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這些國家或許能建2.5萬噸級的船舶,造航母不可能吧?”
松田千秋笑道:“最初我和你想的一樣,甚至比你還不開竅,但到歐洲親眼目睹德國坦克制造流程後我就懂了,原來裝備生産還能這麽幹。當時去參觀4号坦克生産基地聽說德國一個月能造1500輛,我大吃一驚認爲這絕對不可能,但實際上這數字還有很大潛力可挖。4号坦克裝甲是比利時人提供的,車輪、履帶是荷蘭人出産的,法國人造了變速箱和火炮,瑞典人提供了機槍,德國人自己造了發動機和觀瞄設備,然後統一在德國工廠總裝。現在據說德國人要把發動機技術也輸出給法國和意大利,德國今後隻生産極少數部件,大多數部件隻按标準圖紙發給各盟邦,把關質量驗收後統一總裝。
當然現在各國工業能力還跟不上德國,散件組裝隻占一部分産量,但熟練後速度提升是很快的。德國人不是不會造坦克,而是這樣他們就可以騰出精力來造虎式坦克或别的更先進的裝備。
航母也一樣,剛才你也說了類似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大概隻能造個船殼,鍋爐和動力都不行,更不要說上面的裝備,那就隻造船殼嘛,大不了造完拖到意大利或者德國去安裝動力并栖裝,設計一樣、技術标準一樣、施工圖紙一樣爲什麽不能通用?如果真一年就造20多艘,質量也不用精益求精,馬馬虎虎過得去就行。消耗品嘛,說不定過幾天就沉了,能用就好,畢竟現在是打仗,沒人指望用一輩子。”
衆人目瞪口呆,造船還能這樣搞?細想還真是這道理,美國不就憑這個辦法在弄自由輪、勝利輪麽?德國不也搞出了意志輪?連帶圖紙也給了日本一套,雖然日本一直認爲自己造船能力不差,但船政專家看過意志輪圖紙後都悄然表示,先别說能力怎麽樣,至少在理念方面,日本落後5-10年,而大規模分段施工、電焊技術等能力更是欠缺。爲什麽德國造潛艇又快又好?隻要看過分段施工、最終總成的套路就完全弄明白了。
所以聯合艦隊一幹軍官很感激堀悌吉帶他們去歐洲參觀訪問,這些東西以前都是看不見的,帶來的觀念、學到的知識、吸收的理念是全新的,哪怕像松田千秋這樣的美國通,當年在美國也不可能深入美國兵工廠去具體查看,但現在因日德同盟,再加上聯合艦隊表現比較争氣,德國不但大方地放開了很多技術領域和工廠供參觀,還把一堆堆技術資料和圖紙輸出給日本——最先進部分霍夫曼當然不會拿出來,但即便這樣也足夠震住日本人。相比之下,日本很多航空設計根本就是半拉子工程,如果沒有歐洲聯合設計局接手,所謂的彗星改、天山改還不知道拖到什麽時候才能服役。
一幹軍官立即興奮起來,馬上有人道:“我們也可以這麽幹,如果原材料足夠,技術含量低的部分讓民間造船廠去折騰,然後拖到4大海軍工廠總裝就好,質量可略微降低些标準,但通用水平不能降低。”
“帝國航空工業生産的部件經常不能互換,基孔制搞得非常差,而德國造飛機零件随便哪裏都能用,同樣是修改後的零式發動機,圖紙一模一樣,德國造就是比國造馬力大、故障低還不漏油,真是氣死人了!這就是小作坊和大工業生産的區别,難怪很多東西從德國買比自己造還便宜……别看人家人工比我們貴得多,生産出來成本卻更低,以至于人家先賺了一道錢給我們還要便宜!”大西泷治郎苦笑道,“和平時期這就是工業傾銷,可戰争時期巴不得這種傾銷越多越好,畢竟哪裏去買現成的高質量軍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