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安全考慮,霍夫曼現在外出時很少選擇飛機出行,大多數時候都乘坐專列,因爲他不知道自己的運氣有沒有希特勒這麽好,也不知道國内是否有殘餘的反對勢力。而火車專列的安全性遠遠強過飛機,元首所在的車廂雖然與其他車廂看起來一模一樣,但實際上經過大幅度防彈強化,防禦裝甲在遠距離上連37mm反坦克炮都打不透,除此以外,專列的日程表、線路都是高度保密,甚至于走哪條線都是霍夫曼開車前才臨時确定的——他不想給陰謀家一點可乘之機。
爲加強東線運輸能力,在施佩爾主持下,在各東方國家大力推動以标準軌距改造爲核心的鐵路升級,将原先俄國标準的1520毫米寬軌改爲歐洲标準的1435毫米,這樣從柏林出發的列車就能不用停留換輪而一路暢通——這是德國繼“巴巴羅薩”開始前對東部(包括波蘭)鐵路網改造計劃(奧托計劃)的延續。
雖然蘇聯西部的鐵路網遠不如歐洲密集,但這仍是一項浩大工程,特别是蘇聯鐵路水平很低,依然處于一戰水平:絕大部分鐵路(除哈爾科夫到莫斯科)都建築在松軟的沙土路基上,而且枕木也是較爲松軟的松木,鐵軌載重量也不如德國:德國标準鐵路鋼軌每米重49公斤,蘇聯隻有38公斤;德國每公裏軌枕密度1600根,蘇聯隻有1440根;德國人固定鐵軌用螺絲加墊圈,蘇聯人直接用長釘。而蘇聯的鐵路橋承重能力也很低,須重新加固才能運輸坦克和其他重型裝備,至于鐵路調度設備基本上都是一戰時期的老古董,電動道岔更是非常罕見。
帝國運輸部長兼鐵路總幹事長多普穆勒曾做過專題彙報:理論上說,由于俄國軌距更寬,同等線路長度下運載能力應該更強,但實際上由于俄國落後的管理水平、設備以及基礎建設,運載能力不到德國三分之一,而紅軍敗退前的破壞與德軍快速推進又加劇了鐵路網面臨的壓力,使運輸能力下降到隻有四分之一——台風戰役失敗與物資運送與保障不無關系。
曆史上德國限于能力與物資供應,隻對蘇聯鐵路網進行了小修小補,但霍夫曼綜合權衡以後,決定利用波蘭、猶太人與俄國戰俘的勞動力進行系統性修複:不但調整軌距,同時還盡可能按奧托計劃中的德國标準進行改造升級。除國内的企業外,比利時的鋼軌與鐵路設備制造能力在歐洲是非常拔尖的,因此包攬了很大部分訂單,法國也分了一部分。改造經費先由德國墊付,屆時由各東方國家以糧食、資源和其他物資予以償付。施佩爾雄心勃勃地立下計劃,準備在1943年至少完成3000公裏的改造工作。
得益于整體戰局的順利和針對“叛國集團”的提前整肅,目前霍夫曼的威望正處于前所未有的巅峰時期,因總動員而帶來的不适也被民衆選擇性地忽略而專注于當前一個接一個的勝利,這種溢出效應深刻影響了意大利政局。曆史上已搖搖欲墜的墨索裏尼政權現在穩如泰山,在奪回利比亞,拿下埃塞俄比亞、合并部分蘇丹後,特别是在順利控制地中海局勢後,意大利人原本虛幻的“羅馬帝國”迷夢看上去很有些貨真價實的意思,而大量德國工業和技術的轉移又使墨索裏尼博得了大資産階級的歡心。意大利投入大戰的準備本來極不充分,但經過軸心一體政策的大力強化,居然開始像模像樣起來,這不由得讓人啼笑皆非。
“元首。”達爾格斯的電話打斷了霍夫曼的思緒,“如果您還未休息的話,施佩爾部長希望能和您彙報一下工作。”
“當然可以。”
“軍備生産有幾個領域出現了一些變故,需要進行調整。”施佩爾忽然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元首,我得向您道歉,有些生産并未達到當初的設想與期望。”
“比如說?”
“比如說坦克生産。”施佩爾掏出報告解釋道,“3月份是有史以來坦克生産的最高點,但即便在這個月,4号坦克産量也隻達到了1394輛,虎式坦克産量是204輛,離您要求的1500輛與250輛還有一些距離。”
“差不多達到了預想的90%或80%以上,這也是一個相當了不起的成績了。”霍夫曼知道曆史上4号坦克最高月産量不過600多輛(包括以4号爲底盤的各類變形車),虎式坦克隻有堪堪100出頭(本位面虎式坦克生産難度低于曆史),現有生産水平已超過曆史最高水平一倍有餘,不過現在徹底沒了三号坦克(包括變形車)的生産。
“因部分生産線準備轉産豹式坦克,從4月份開始該數字将開始下降,我始終牢記您的要求:希望能達到4号1500輛、豹式750輛、虎式250輛的生産規模,但今年我們無望達到該目标。”
“豹式預期産能如何?”
“得益于很多零件與虎式通用,豹式轉産3個月後月産量将達到100輛,3-6個月是150輛,到本年年底可達到250輛以上的月産量,這是一條生産線的産量,這樣我們就隻剩下2條4号生産線,同期4号坦克生産量會下降到1000輛左右,虎式基本保持不變。今後每條生産線的轉産都會經曆這個過程。”
霍夫曼忍不住皺了一下眉頭:這水平比起曆史來當然是好了許多,但與期望比較依然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意大利在未來一段時間内隻能出産突擊炮的事實造成德國必須承擔供應全部坦克的重任。
“您預計2500輛的水平何時可以達到?”
“可能要到1944年年底。”有過一次經驗之後,這次施佩爾不敢打包票了,說了一個他認爲相對穩妥的時間。
“假設現在停掉所有4号生産,到年底會是什麽情況?”
“豹式有望實現750輛,虎式接近250輛。”
霍夫曼沉思片刻後點頭道:“我明白了,請您按下列計劃調整:4月份4号坦克确保實現1500輛,然後保持高水平生産3-4個月,推遲轉産豹式——到7月份再來讨論這件事。”
“這會不會對戰鬥力造成不良影響?聽說英、美、蘇三國都在開發新坦克。”
“他們重點是針對虎式,但在1944年之前,他們拿不出可與虎式相抗衡的新坦克,這對我們很有利,我們要做的是盡快提升裝甲部隊規模——尤其是燃料問題已不再成爲一個緻命制約的情況下。”說到這裏,霍夫曼幹脆拿出紙筆推算起來,“去年9月份之前我們一共保有不到500輛四号坦克,9月到今年3月又生産了6500輛左右,累計規模大約是7000輛,這幾個月作戰累計損失近1000輛,撥付給海軍陸戰隊400輛,再加上給西班牙、葡萄牙、羅馬尼亞、意大利、日本的坦克……”
“一共500多輛,您可以按600輛計算。”
“這樣4号保有量大約是5000輛,後備軍、裝甲學校需要分掉500輛,再扣除送廠維修、運輸中途的200輛,大約還有4300輛?”
“基本就是這個數字。”
“目前國防軍一共有25個裝甲師,黨衛軍有4個……”
“黨衛軍應該是5個。”施佩爾小聲提醒道,“除警衛旗隊、帝國、骷髅和維京師外,您還同意征召希特勒青年師并将他們預定爲裝甲師。”
希特勒青年師是霍夫曼同意的,爲數不多的新擴軍部隊,士兵基本由1925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團志願兵征召而成,士官和軍官大部分由警衛旗隊和國防軍其他部隊調入,雖然這是一支年輕的部隊,被外界戲稱爲“奶瓶”師,但霍夫曼知道這批全由志願兵組成的部隊士氣高昂、戰鬥力強盛,非常爽快地放行了,還親自出席了授旗與宣誓儀式。
“那就一共30個,按1943年标準編制,每個裝甲師擁有3個裝甲營,一共需要準備90個裝甲營,另外國防軍還準備完成16個标準裝甲擲彈兵師編制,黨衛軍是4個,他們也分别配屬一個裝甲營——總計110個裝甲營?”霍夫曼擺開乘法,“每個營是92輛4号坦克,110個營的話就是……”
“10120輛。”施佩爾算得比他更快,馬上得出了結果,然後忍不住搖頭,“雖然還可以加上部隊手裏擁有的一些T-34,但距完成全部整編還有一半以上缺口。”
他是知道情況的:俄國人具備月産1500輛以上T-34坦克的能力,美國人具備月産1500輛以上謝爾曼坦克的能力,雖然德國坦克性能更強一些,但充分的數量依然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