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爾歎了口氣:“這問題怎麽說呢,得一分爲二地看:在生産領域,今年天然原油加人工合成油料産能至少可以突破2000萬噸,運氣好一點能達到2400-2500萬噸,這意味我們每個月能拿到200萬噸油,相比1942年全年1600萬噸的規模,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提升。但從消費領域來說,空軍與裝甲部隊規模将比去年增加150%,海軍至少增加100%,另外我們在意大利海軍和日本海軍身上又付出較大,光意大利海軍現在一個月油料消耗就超過20萬噸。幸虧我們在埃及和中東搞到了一批油料,再加頭三個月東線戰場比較平靜,燃油消耗很低,綜合平衡後勉強能維持,算是危險的平衡。”
“看來情況不算特别理想,最起碼煤制油項目還不能砍掉。”
“今年不能,砍掉會造成缺口,戰略儲備目前隻剩下不到500萬噸,我還指望到年底能将其恢複到700萬噸以上。”施佩爾想了想,又對霍夫曼說,“不過明年機會很大,随着科威特、内志兩個大油田開采,再加伊拉克和伊朗石油産量進一步提升,預計總産量可達3600萬噸,樂觀一點有望摸到4000萬噸——這樣就可以停掉一些煤制油項目。”
“除石油外,煤炭特别是電力也是制約工業的關鍵瓶頸,煤炭更應該用來發電而不是不經濟地合成爲燃料。”霍夫曼無奈地表示,“所以我才希望停掉煤制油項目,但今年看來沒希望了。”
施佩爾點點頭,表示理解這種擔心,但馬上彙報了一個好消息:頓涅茨克煤礦區已完全修複,即将大規模開采并發電。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在曆史上,德國剛剛恢複頓涅茨克煤炭生産就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而被迫撤退,最後隻能将好不容易恢複起來的煤礦再次匆忙炸毀,聽到以頓巴斯煤田爲核心的煤炭産區全面恢複,霍夫曼非常高興。
一開始軍備部隻想恢複采礦,經過計算發現,頓巴斯煤礦年産量超過1億噸,約占蘇聯煤産量的三分之二,是德國産量的四分之一弱,數量很大,但要把這1億噸煤炭運回德國去利用卻存在較大困難。
頓巴斯的煤要運到德國一共有兩條路:一條是通過鐵路從東線運到德國境内,鐵路裏程大約2500公裏,經過東線各國,單獨運輸需要4-5天;另一條是走海路,頓巴斯往南100多公裏就是港口,可以走亞速海-黑海-地中海這條海路運抵意大利再送往德國,這條路要走2000多海裏,整體運輸時間超過兩周。
交通專家們經過精确計算,認爲盡管頓巴斯煤田的地理位置很不錯,交通也比較便利,但每個月要運走800萬噸煤是不現實的,現有鐵路與海上運力支撐不了這個規模,而且會擠占其他資源,如糧食、礦産的運輸能力。
“如要有效利用這筆煤炭資源,大部分必須就地轉化,少部分才能依靠對外輸送。每個月最多可通過火車和輪船的回程運力運輸100-150萬噸,另外……”說到這裏,施佩爾停住了口沒說下去,從公文包掏出電報紙,“意大利方面表示因缺少煤炭極大地制約了工業産能的利用,戰前他們從德國進口較多煤炭,戰争開始後,因爲我們自身需求增大而大幅度減少了對意大利的煤炭輸出,墨索裏尼首相應幾個工業巨頭的請求,向我發來電報希望能追加輸出……”
“可部分滿足他的要求,比如每個月多給意大利人50萬噸,但使用必須納入統一管理體系,我可不希望看到這批煤炭到了意大利又流入黑市。”霍夫曼這句話是意有所指的,他接到情報:墨索裏尼前段時間死乞白賴從德國買走了10萬支特效藥(青黴素),說是給軍官和技術兵種使用,一轉眼這些貨在羅馬、都靈的黑市上就能買到——價格漲到了300-400馬克一支。
“達官貴人們爲了自己使用而挪用軍需物資我能理解,甚至可以睜眼閉眼,但挪用并對外出售牟利就超過了我的忍耐限度,我已派鮑曼同志前去追查。”
施佩爾尴尬地笑了笑,那意思仿佛在說:鮑曼在德國查當然毫無問題,但在意大利,他的權力能不能好使要打個大大的問号。
“其實你我都能猜到是哪些環節出了問題,但我必須保持這樣毫不姑息的作風——現在這些人爲了錢能出賣特效藥,以後就能爲了錢出賣軍事計劃和意大利領袖。”霍夫曼微笑道,“他會理解清理門戶的必要性,如果他下不了決心,我們有的是人幹這件事——特别行動隊可是很久沒出動了!”
施佩爾忍不住打了個寒戰:元首要控制意大利的決心看起來比自己想象得還強一些。
“再來說煤炭,這一億噸煤炭,除運回本土和給意大利的數量以外,剩餘的8000多萬噸你們打算怎麽安排?”
“一部分煉焦,供給鋼鐵企業使用,一部分發電,不過頓涅茨克電廠的裝機容量有限,不可能利用這麽多煤炭,必須還有其他出路,可惜烏克蘭重化工不發達,利用起來成效很一般。”
“不能光考慮生産,還應考慮東方各國的取暖需求。”霍夫曼道,“我聽說俄國人原先因缺少煤炭,冬天甚至用原油取暖,動用原油我沒這麽奢侈,但給他們提供些煤炭可以辦到。加大開采力度,凡利用不完的煤炭都用于今年冬天取暖。”
施佩爾詫異地看着霍夫曼,不明白爲什麽元首最近對東方各國如此大方:先是提供柴油,現在又準備提供煤炭——這是真心搞歐洲聯盟的節奏?
仿佛看出了他的疑惑,霍夫曼解釋道:“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煤炭或柴油,必須考慮對整個東方國家體系的政策。韋勒中将告訴我,如果能得到足夠的裝備與補給,有完善的訓練和指揮體系,這些士兵都是很好的戰士,斯大林根本沒用好他們。就這場世界大戰而言,我們德意志人口遠遠不夠多,任何減少德國青年犧牲的辦法都應被鼓勵,如果能動員足夠多的東方軍隊與布爾什維克軍隊進行鬥争,這場戰争我們就立于不敗之地,對今後世界與歐洲格局也有極大幫助。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内給這些人民一點柴油與煤炭,可以鞏固這些國家與我們的關系,增強彼此認同感,這不但不會損害我們自己的利益而且對我們的事業大有裨益,你作爲一個政治家應該牢記這一點。”
“我明白了,元首。”
“加上頓巴斯煤礦後,鋁的問題能解決麽?”
“鋁的問題能解決,但電還有缺口。”
充沛的電力是獲取電解鋁的保障,德國原本電力是夠用的,但因飛機生産規模提升需要大量鋁錠,電力逐步開始出現缺口,霍夫曼對此予以了高度關注。霍夫曼對本年度飛機制造的期望是3萬架,以一架飛機消耗2噸鋁計算(實際算上零件制品消耗遠不止),新增的飛機類鋁消耗就超過6萬噸,而德國1942年全年鋁産量不過也就是28萬噸,短時間要實現20%以上的增幅确實不易。不過聽到鋁的問題能解決,他依然非常高興,這大大超越了期望。
“工業專家經過計算,認爲從原料開采到鋁制品完成生産,依靠新增的頓涅茨克煤炭産量和相應發電量足以覆蓋,但目前國内電力依然不夠——确切地說是發電機組和千瓦小時不夠,因爲除鋁以外還有大量額外的新增需求。”
“是什麽?”
“其他工業生産我就不舉例了,我隻說一個——超級炸彈的原料提純需使用大量電力,起初我都懷疑教授們算錯了,但他們做過一次提純實驗,小小的一點點、不到0.2克原料的獲取居然耗費了上百萬度電。專家們表示,需要上百公斤甚至成噸的原料才能完成一枚超級炸彈。”施佩爾哭喪着臉抱怨道,“按這個水平,全德國的電力都給他們還不夠。”
聽到這裏,霍夫曼又是一陣抽風似的牙疼:海森堡第二次計算後的數字開始接近真相,但還是存在很大問題——起碼高了兩個數量級。不過有一點施佩爾沒誇大,這玩意耗電是毫無疑問的。現在矛盾來了,有限的電力究竟是優先保障飛機和軍備生産還是投入核原料提純呢?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如果讓德國高層現在選擇,估計其他所有人都會押寶在軍備上,但隻有霍夫曼才清楚,第二個才是戰争的終結者。
痛苦抉擇了很久,他最後下定決心道:“這兩方面都不能耽誤,提純是個長期累積的過程,一下子不會用到天文數字的電力——我們也沒這麽多設備,關于超級炸彈項目我想與專家們交流一次,聽聽目前的進度與後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