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入第一名武将——清代名将阿桂,統率90,武力85,智力92,政治95。”
阿桂,章佳氏,字廣廷,号雲崖,滿洲正藍旗人,後以新疆戰功擡入正白旗。大學士阿克敦之子。清代名将。乾隆三年舉人後授鑲紅旗蒙古副都統,長期戍守西北邊疆。阿桂一生屢統大軍,運籌決策,用兵持重,爲清帝所器重,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定伊犁、讨緬甸、平定大金川,戰功赫赫,封誠謀英勇公。在軍機處,任領班軍機大臣時,恥與和珅同列。嘉慶二年八月病逝。卒贈太保,谥文成。
《清史稿》評論阿桂:“乾隆間,開誠布公,謀定而後動,負士民司命之重;固無如阿桂者。還領樞密,決疑定—計,瞻言百裏,非同時諸大臣所能及”。他是乾隆朝出将入相的少數重臣之一。
“亂入第二名武将——南明政權抗清名将李定國,統率94,武力92,智力88,政治65。”
李定國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将少年李定國收爲養子,從此,他跟随張獻忠轉戰南北。
李定國成年後,勇敢善戰,爲張獻忠所鍾愛。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李定國在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繼攻廣西桂林,大敗清軍,逼得清軍主帥、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李定國七月初占領桂林,随後,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鋒指向長沙。清廷聞訊大驚,增派十萬大軍馳援。爲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時撤離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親王尼堪率軍尾追,李定國設伏将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清軍大潰,尼堪被陣斬,全軍覆沒。李定國取得桂林、衡陽兩大戰役的勝利,使南明的抗清鬥争打開了一個新局面。
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未果。次年,吳三桂在昆明将永曆帝缢殺,南明至此滅亡。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在西南邊陲堅持抗清鬥争17年的李定國病逝,時年42歲。
“亂入第三名武将——南宋名将王夜叉王德,統率82,武力95,智力67,政治54。”
王德以武勇應募從軍,歸于宋将姚古部下。金軍入侵,姚古屯軍于懷、澤之間,派王德前往偵察,他斬殺一員金軍頭目而回。姚古問:“還能再去嗎?”王德率16名騎兵直入隆德府治,活捉金軍委任的太守姚太師,敵軍前往攔截,王德手殺數十人,敵軍驚恐,無人敢再上前。姚古将姚太師解送朝廷,宋欽宗趙桓詢問他情況,姚太師:“我被擒時,隻見到一個夜叉而已。”從此王德就有了“王夜叉”的綽号。
爲通遠軍熟羊砦人,爲淮西軍劉光世部下第一悍将,作戰勇猛,殺人如麻,人稱“王夜叉”。劉光世交出兵權後爲都統制,與副都統制郦瓊不和,互相告狀,支持王德的張浚便将王德所部八千人調往建康,留下郦瓊和兵部尚書呂祉統領淮西軍,不久即發生了淮西軍變。
王德在對金國、僞齊的作戰屢建奇功,官至清遠軍節度使,封隴西郡侯,死後追贈檢校少保、少傅,谥号威定。
“亂入第四名武将——五代時期名将趙弘殷,統率92,武力97,智力82,政治90。”
趙弘殷,趙敬之子,北宋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與繼位者宋太宗趙光義的父親。少骁勇善戰,初事後唐王镕,有功,留典禁軍。後漢任護聖都指揮使。入後周,以功累遷至檢校司徒,封天水縣男,與子趙匡胤分典禁兵。死後追贈武德軍節度使。建隆元年,追谥爲武昭皇帝,廟号宣祖,陵曰安陵。
趙弘殷年輕時十分骁勇,擅長騎馬射箭。後來,趙弘殷投靠鎮州趙王王镕,擔任其部下将領,并在此地與杜氏結婚。
趙弘殷曾經爲王镕率領五百名騎兵在黃河沿岸增援後唐莊宗李存勖,立有戰功。後唐莊宗喜愛他勇猛善戰,于是将他留在洛陽掌管禁軍。
後漢幹祐年間,趙弘殷前往鳳翔征讨王景,适逢後蜀軍隊來援救王景,漢軍與蜀軍在陳倉交戰。剛剛交戰,趙弘殷就被敵箭射中左眼,但他的氣勢更旺盛,奮勇攻擊,最終把敵軍打得大敗,因此次戰功升任護聖都指揮使。
後周廣順三年,趙弘殷改任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後改任右廂都指揮,遙領嶽州防禦使。其後,跟随後周世宗征讨南唐,前軍戰鬥不力而退卻,唐軍乘機進攻,趙弘殷率領軍隊攔腰攻擊唐軍,把他們打敗。
同樣作爲某個人物的父輩,就好像楊衮之于楊業一樣,對于家而言,自然會在他們身上賦予更多的想象。
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學宗師,乃至是在軍事、政治方面也算是卓越,其父自然被賦予了強大的基因。
在一些傳之中,此老就被與楊衮、陳抟、梨山、郭威等并列爲老輩(以開宋時代而言)的尖高手。
“亂入第五名武将——隋朝猛将麥鐵杖,統率85,武力97,智力77,政治60。”
麥鐵杖南雄百順人人,生活于陳朝和隋朝期間。青年時即勇敢,有臂力,且步行如風,跑及奔馬,能“日行五百裏”。性開朗、喜酒、好交遊、重信義。陳朝太建年間,鐵杖曾結夥爲盜,被廣州刺史捕獲,罰爲官府奴隸,爲皇帝執掌禦傘。後爲隋朝大将軍。随楊素征突厥立功,後戰死在征讨高句麗的戰役中,時年38歲。贈光祿大夫、宿國公。谥号武烈。
“亂入第六名武将——南齊名将周盤龍,統率90,武力100,智力72,政治53。”
“擲地劉郎玉鬥,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風流今在此,萬裏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燕雀豈知鴻鹄,貂蟬元出兜鍪。卻笑盧溪如鬥大,肯把牛刀試手不?壽君雙玉瓯。”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很有名的一阕《破陣子》。
在詞中,生平善用典故的辛棄疾提到了範增、範蠡、陳勝、周盤龍等六位曆史名人,其中的“貂蟬元出兜鍪”這一典故即出自周盤龍。
周盤龍生于東晉末年,是南朝劉宋、蕭齊時期的一員武将。劉宋時,周盤龍從戎,在數次平定叛賊中沖鋒陷陣,屢立戰功,不僅被官職得到升遷,還結識了時爲劉宋大将的蕭道成,成爲蕭道成麾下的一員心腹愛将。建元元年四月,蕭道成受禅稱帝,以齊代宋,建立南齊政權,周盤龍被晉封爲右将軍。
周盤龍“膽氣過人,尤便弓馬”,沙場上“躬自鬥戰,陷陣先登”,而他的身材并非魁梧雄壯,而是“形甚羸讷”,他身材瘦弱,且不怎麽愛話,但“臨軍勇果,諸将莫逮”,打起仗來勇冠三軍。
因爲戰功卓著,周盤龍得到了較好的爵位,先封晉安縣子,後進爵爲侯。再猛的武将,也有垂老之時,永明七年,周盤龍離開一線,收起大槊,入朝做官,爲散騎常侍、光祿大夫,文官官銜。當時,齊武帝蕭赜在位。
文武官員裝束裝束不同,文官帽上附蟬爲文,貂尾爲飾;武将身披甲胄,頭戴兜鍪。戴了大半輩子兜鍪,如今一下子換了裝束,跻身文官行列,周盤龍還真有不太适應。一天,蕭赜笑着對周盤龍,“卿著貂蟬,何如兜鍪”,周愛卿先前頭戴兜鍪,如今換了貂蟬,感覺如何啊?顯然,這是一句戲語,目的是想讓入朝養老的周盤龍感激皇恩。
這一年,周盤龍七十五歲,但铿锵骨氣不減當年,于是昂首回答,“此貂蟬從兜鍪中出耳”,我這貂蟬可不是白來的,也不是皇帝您破格賞賜的,而是源于先前的兜鍪,是我一次次的戰功積累而來的,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一番話,搞得蕭赜啞口無言,後來成爲一個著名典故。
一次周盤龍兒子周奉叔單馬率二百餘人陷于敵陣,北虜軍一萬餘騎從左右包圍上來,一騎士兵跑回來,向周盤龍報告周奉叔已陣亡,周盤龍正在吃飯,聞聽此訊扔下筷子,飛馬持矛,直沖虜陣,口稱“周公來了”!北虜平素就很畏懼周盤龍骁勇的威名,馬上望風披靡。其時周奉叔已大大殺傷北虜兵,得以沖出重圍,周盤龍不知道,仍聲東擊西,奔南突北,賊人無人敢擋。南齊書周奉叔見他父親很長時間不出來,又躍馬入陣。父子兩匹馬,在數萬人中橫沖直撞,虜軍大敗,史載“父子兩匹騎,萦攪數萬人,虜衆大敗”。周盤龍父子因而名揚北國。周盤龍外表衰弱樸讷,而臨陣勇猛果敢,諸将無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