驩兜,又作歡兜或驩頭,是中國古代傳中的三苗族首領,傳因爲與共工、鲧一起作亂,而被舜流放至崇山。現今的崇山在湖南張家界市,當地山上歡兜墓、歡兜屋場、歡兜廟等古遺迹。
驩兜,起源于中原地帶。曾加入過炎黃部落聯盟和華夏聯盟。據《世本》、《大戴禮記》。《史記》、《山海經》等古籍記載中。都稱驩頭出于黃帝系。他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曆史的古老部族。由于原始社會生産力低。大多過着半遊牧、半采集和半農耕的生活。自然災害和毒蛇猛獸不斷威脅着原始人們的生存。在落後的原始生産方式的條件下。爲了尋找賴以爲生的食物。就不得不過着不斷遷徙的生活。也必須要有廣闊的環境。提供活動基地。
《戰國策》:“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歡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
據《辭源》載:“崇山在湖南大庸縣西南,與天門山相連。相傳舜流放歡兜于崇山,即此。”當今史家提出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個集團共同創造的學,其中長江中下遊的苗蠻集團,就是以歡兜、祝融爲首的,因而,崇山就越來越引起國内外有關人士的注意。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堯的帝位不能傳給丹朱……也不是丹朱是十惡不肖的兒子,事實上是氏族評議會不能再舉丹朱。而丹朱也嫁到别的族去作女婿去了。”堯戰丹水,依靠驩兜部落(歡兜是堯的司徒,也是十二佐臣之一);封子丹水,丹朱嫁給了驩兜有扈氏做了女婿。
丹朱對于父親堯并沒有繼承的權利。所以,在華夏聯盟議事大會上,“堯以天下讓舜、三苗之君非之。”爆發了異常激烈的鬥争。
古史傳:“堯舜傳賢”并不可信。《路史·發揮》引《紀年》:“堯末德衰,爲舜所囚。”《汲冢竹書》“舜篡堯位,立丹朱城,俄又奪之。”《竹書紀年》:“舜囚堯,複偃丹朱,使不與父相見。”
《山海經》“……帝念之潛爲之國,是此毛民。”這裏的“帝”,便是篡位後的“舜”,他對堯之子丹朱的一舉一動非常不放心,此時丹朱已經是驩兜有扈氏的女婿,舜總以爲“三苗之國”隐藏着反對他的陰謀,便稱苗民爲“潛爲之國”。
鑒于各個氏族部落首領間的利益沖突,驩頭以武力作後盾,在華夏聯盟議事會上堅決反對“舜篡堯位”的合法化。對立矛盾交熾的結果是雙方付之以武力。《荀子·議兵》上“堯伐驩兜”,其實不是不足信,而是舜“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手段。
戰争似乎相當慘烈,死傷很大,積石有苗氏族部落利用了使自己可能重獲自由的機會,積極地投入了驩頭與舜的軍事行動。戰争失利,積石山被舜的軍隊占領,驩頭率有苗之人渡過黃河,“叛入南海”,向着青海湖方向敗退,直至戰争完全失敗。
舜懲辦失敗者,将驩頭“放逐崇山”,“驩頭自投南海而死。”《山海經·海外南經》“郭濮注:驩頭堯臣,自投南海而死,帝憐之,以其子居南海而祀之。”舜所謂的“憐之”,并不是真的憐憫寬恕,實際上将驩頭家族全部流放到了荒涼的青海湖。
還是那句話,所謂的曆史真相自然是無從談起的,但是從這些事情之中不難看出此人的本事。
講道理,防風氏與大禹之間的政治鬥争和這裏征三苗的戰鬥完全不是一個級别的,歡兜作爲苗民的首領之一,較之于防風氏或者是孟獲之類的人都要厲害不少。
“前朝亂入第三名武将——帝喾時諸侯,推動帝摯禅讓唐堯的二十路諸侯之一黃神氏黃沖,統率92,武力90,智力82,政治75。”
帝摯号青陽氏,帝喾長子,生母是常儀。中國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被後世尊爲帝。
帝喾死後,摯因是帝喾的長子而受禅接帝位。在位時,摯荒淫無度,九年後,諸侯廢之,而推尊其弟唐堯爲天子。唐堯登基後,封摯于高辛。
這一輪的禅讓究竟是怎麽回事,目前的記載上面卻沒有絲毫的端倪,而此後的幾次禅讓在各種古籍之中都是有問題的。
閑話不,關于黃神氏在各種記載上面是有的,乃是作爲上古氏族之一的氏族部落,而所謂的黃沖則是後代家演繹出來的人物,或者人名。畢竟那個時候有氏族聯盟之中的諸侯王支持唐堯是必然的事情,至于叫什麽自然是早就已經淹沒在曆史的塵埃之中了。
這個名字則是出自明代家周遊編輯的曆史演義。《開辟演義》,全稱《開辟衍繹通俗志傳》,從盤古開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到周武王吊民伐罪,叙事嚴謹,渲染帝王事迹,筆類《三國志演義》。
當然,這本書的立場在很多方面是有問題的,或許這其中也有着當政者的各種訴求在裏面。
據:本書很明顯帶有揚釋抑道(擡高佛家打壓道教)的意味,将世界的開端看成佛祖的意志。但是作爲并不多見的有關中國古代神話的,我們還是應該注意。
本書語言并不生動,有些地方甚至可以是生***中的大神全都成了有德有能的大賢,賢明君主的對立面全是十惡不赦的大奸大惡之徒,事實并非如此,大家閱覽時要自己斟酌。
不過,從另一方方面來,這本書相較于其他描述上古曆史的故事的差别就在于将裏面的人物人格化了,而其他描寫這段故事的大多數都是把上古氏族的各種人物神格化,黃帝禦龍飛升等等,本質上的區别或許也是系統會引用其中一部分人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