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錯向景帝再次陳述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提議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奏章送上去,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和皇族集會讨論,因景帝寵信晁錯,沒人敢公開表示反對,隻有窦嬰不同意,從此和晁錯結下了怨仇。
景帝诏令:削奪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吳王的豫章郡和會稽郡。晁錯更改了法令三十條。諸侯嘩然,都強烈反對,憎恨晁錯。
晁錯強行削藩,冒着極大的風險。晁錯的父親勸解無效,服毒自盡。
景帝下達削藩令十多天後,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爲名聯兵反叛,是爲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
時逢窦嬰入宮,請求景帝召見袁盎。袁盎曾當過吳國丞相,于是景帝問計于袁盎。袁盎認爲吳楚七國造反不足爲患,并請求景帝屏退旁人,獻策:“吳楚叛亂目的在于殺晁錯,恢複原來封地;隻要斬晁錯,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國,恢複被削奪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亂,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決定犧牲晁錯以換取諸侯退兵。于是封袁盎爲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
袁盎獻策十多天後,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提議将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此時晁錯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錯家,下诏騙晁錯上朝議事。車馬經過長安東市,中尉停車,向晁錯宣讀诏書,腰斬晁錯,當時晁錯尚穿着朝服。
雖然最終結果來,景帝很順利的鎮壓了七國之亂,而晉王則被三家吊打瓜分。但是也不難現,對于春秋戰國來,就算是政治多少還是有節操在裏面的,到了漢代,隻能要臉,要節操你就輸了。
那麽話回來,對于百姓究竟是以德爲主還是以詐爲主呢?其實不用多,除了偶爾被諸子百家那些人洗腦了的君主,才會考慮以德來收攏人心,大多數還是靠詐術吧。
記得有些家言,三皇不,至少五帝時期可能就開始流傳千術、詐術刷名聲獲取皇位的法了,比如竹書就記載了舜帝的事情,而禹帝的獲得禅讓也有黑幕。
這個就扯遠了,畢竟随着諸子百家的思想宣揚初期,還是有一批信衆信奉這個事情的,而且那些農民出身的隊伍,比如英布這種早期盜匪之類的出身,對于繳獲分配如何服衆的問題還是比較了解的。
所以到底,鮑鴻對于賈诩的法抱有十二分的懷疑。
考慮這個問題,先第一個要素就是知己知彼。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站在賈诩的角度來看,對于鮑鴻的了解應該是在當初前往荊州的那段時間。
那會鮑鴻的智囊團應該是以淩敬爲主。淩敬的能力雖然不差,但是實在的和賈诩還是有所差距的,恐怕經過幾次接觸就已經把淩敬摸透了。
所以,賈诩前來必定已經是考慮過淩敬的存在了,那麽他的計劃就不可能是表面上這麽簡單的。
淩敬爲人足智多謀,有大志,原爲窦建德帳下主簿,由于屢獻其策,窦建德讓他當任國子祭酒,成爲窦軍重要謀士之一。在後來的虎牢關之戰中,向窦建德獻“進攻懷州、河陽,大張旗鼓做出欲進攻汾州、晉州的姿态,使李世民不得不退兵”,窦建德已打算采納淩敬的建議,但王世充的使者相繼于道,在窦建德面前痛哭哀求,同時又賄賂窦建德左右大将,讓他們幫忙。這些人在窦建德面前紛紛貶低淩敬,他書生不知軍事,他的話怎麽能信。窦建德最後沒有采納淩敬的建議,繼續與李世民相持,結果導緻敗亡。
按照系統給出的評估是93的智力。
話回來,還沒系統檢測下來賈诩的屬性呢。
賈诩屬性——統率84,武力52,智力98,政治88。
這個智力明顯是能夠輕松看透淩敬的。
那麽這樣一來,考慮賈诩的計劃就是建立在賈诩對淩敬完全了解的基礎上了。
以淩敬的能力,分析春天來到,進行春耕的時候會有什麽展是比較輕松的,也就是,按照現在情況來看,淩敬應該是看得出來,情形不會像賈诩的那麽簡單,春天到來必定會導緻黃巾軍大亂,進而出現漢軍輕松吊打黃巾軍的情況。
那麽,賈诩想要看到的就是淩敬看破這一,進而不答應賈诩的要求,配合董卓大軍一起出兵?
反過來,如果賈诩的目的是這個,那就是不出兵是落入賈诩的算計之中,那鮑鴻所要做的反而是配合他們出兵?
不這個,回過來賈诩爲什麽要算計不讓鮑鴻出兵呢?
算計鮑鴻不出兵,甚至漢軍其他人目前可能也不出兵,難道是爲了保持對峙狀态?可是如果僅僅是要保持對峙狀态的話,根本沒這個必要啊,隻要上面直接按兵不動不就行了,哪來這麽多的廢話?
“難道……”鮑鴻心中一動,想到了一個可能性,“賈诩要讓西涼軍獨占這個大破黃巾的功勞?”
這麽的話,那賈诩哪來的信心能夠大破黃巾?
按照鮑鴻對西涼軍的了解,西涼軍的實力應該還不至于能夠達到輕易對抗黃巾的地步吧?
在鮑鴻看來,西涼軍潛力最大的,最猛的應該是要數張繡了,當然是野史評書版本的槍王張繡。
在一些民間評書中,張繡被封“宛城侯”,人稱“北地槍王”,使一杆虎頭金槍。張繡是武術名家童淵的大徒弟。
戰宛城時由胡車兒偷走典韋的雙戟,然後得以槍挑典韋。他的“百鳥朝凰槍”威震天下。後來與趙雲大戰三百回合,被趙雲的七探蛇盤槍殺死。從此趙雲成了真正的槍王。
張任、張繡均師從童淵,趙雲是童淵的關門弟子,童淵是張繡、張任、趙雲的師父。童淵本來隻收徒兩人,一人是“宛城侯”張繡,另一人是西川的大都督張任。兩人均學了他的“百鳥朝凰槍”,并且闖下了極高的名望。童淵晚年隐居深山,後經趙雲求拜,收了趙雲爲關門弟子。趙雲藝成下山後,自創了一套“七探蛇盤槍”。而《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并沒有這樣的描述。
按照評書描寫,趙雲能破張繡百鳥朝鳳完全也是在對手出殺手锏百鳥朝鳳的時候第一時間避開一槍,而後以絕招破之。按照那個法,運氣的成分在裏面。
當然,不管怎麽,趙雲各方面的名聲是擺在那裏了,張繡雖然是作爲師兄,但是要和趙雲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不過能夠被稱爲北地槍王,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
張繡是骠騎将軍張濟的侄子。邊章、韓遂在涼州作亂之時,金城的麹勝襲殺祖厲長劉隽。張繡當時爲縣吏,不久就尋找機會刺殺了麹勝,本郡的人都認爲他很講義氣,于是張繡招合少年,成爲本地豪傑。
初平三年,董卓被呂布所殺,張濟與李傕、郭汜等人進攻長安,爲董卓報仇。張繡跟随張濟,以軍功升至建忠将軍,封宣威侯。
張濟因軍中缺糧,自關中引兵入荊州界,與劉表交戰,攻穰城,中流矢而死。
張繡接管了他的部隊,收兵退出穰城。荊州官員知道後皆向劉表祝賀。劉表卻:“張濟因窮途末路而來,我作爲主人卻如此無禮,這并非我的本意,故我隻受吊唁而不受祝賀。“之後,劉表又派人招誘張濟的餘部,其衆聞訊而大喜,盡皆服從。劉表于是安排張繡屯兵于宛城,張繡成爲劉表在北方的藩屬勢力,替他抵禦外敵。
建安二年,曹操南征,部隊到達淯水,張繡率衆投降。曹操納了張濟的遺孀鄒夫人,張繡因此懷恨曹操。曹操聽張繡不高興,就秘密準備殺掉張繡。結果計劃洩漏,張繡偷襲曹操,曹操戰敗,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被殺,猛将典韋戰死。張繡引兵追擊,被曹操擊退,于是張繡退回防守穰城,再次與劉表聯盟。
建安三年三月,曹操南征張繡,包圍張繡據守的穰城。不久,曹操聞袁紹欲趁虛襲取許都,便立即從穰城撤退。張繡率兵尾随追擊,劉表也派荊州軍占據安衆,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曹軍獲勝後,行北撤。張繡親自率兵追擊,賈诩勸阻:“不可追,追必敗。”張繡不聽,強行追擊,被曹操親自斷後擊敗。賈诩這時又對張繡:“趕快再追,一定會獲勝。”張繡:“不聽你的建議才落到這種地步,現在已經敗了,爲何要再追?”賈诩:“形勢已經起了變化,趕快去追準能獲利。”張繡聽從賈诩建議,收集散兵,再行追擊,竟将曹操後衛部隊擊潰。
得勝後,張繡問賈诩請教是怎麽回事,賈诩解釋:“這個很容易明白罷了。将軍雖然擅長用兵,但絕非曹公敵手。曹軍雖然剛撤,但曹公必然親自殿後,我們的追兵雖精,但将領比不過他們,他們的士兵還很有士氣,所以我知道将軍你必敗。曹操之所以還未盡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後方出了事,所以擊破将軍的追兵後,一定會全力撤退,留别人斷後,他留的将領雖厲害,卻比不上将軍,所以我知道将軍用敗兵也能取勝。”張繡大爲佩服。
但是要現在張繡什麽水平,那鮑鴻也不知道。按照西涼軍強者爲尊的表現來,幾大統帥應該是最強悍的一批。
呂布刺殺董卓,與李傕戰,敗。乃将數百騎,以卓頭系馬鞍,走出武關。——《英雄記》
【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将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英雄記》
【郭多有數百兵,壞李傕數萬人】——《獻帝起居注》
從這三段記載不難明,西涼軍董卓之下最著名的這兩個人絕對很強悍。
李傕字稚然。北地郡泥陽縣人,漢末群雄之一。東漢末年漢獻帝時的軍閥、權臣,官至大司馬、車騎将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假節。
本爲董卓部将,曾被董卓派爲客出使反董聯軍的孫堅軍中,欲遊孫堅和親結盟,但被孫堅拒絕。後被董卓的女婿牛輔派遣至中牟與朱儁交戰,大破朱儁,進而至陳留、颍川等地劫掠。
192年董卓和牛輔被殺後,李傕歸無所依,于是采用賈诩之謀,夥同郭汜、張濟、樊稠等原董卓部曲将攻向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等人,占領長安,把持朝廷大權。後諸将不和,李傕在會議上殺死了樊稠,又與郭汜分别劫持了漢獻帝和衆臣,相互交戰,張濟率兵趕來和解,于是二人罷兵,李傕出屯池陽黃白城,郭汜、張濟等人随漢獻帝東歸前往弘農。後來,李傕、郭汜、張濟反悔,聯合起來追擊漢獻帝,與楊奉、董承等人幾番交戰。漢獻帝一路逃亡,狼狽不堪,到達安邑,與李傕等人講和。不久,漢獻帝被曹操迎往許都。198年,曹操派谒者仆射裴茂召集關西諸将段煨等人征讨李傕,滅其三族。
在《三國演義》中,李傕是董卓手下的排名第一的涼州系心腹大将,統領董卓的西涼精銳部隊“飛熊軍”。
郭汜又名郭多,涼州張掖人,東漢末年将領、軍閥,獻帝時權臣。原爲董卓部下。董卓被殺後,涼州衆将歸無所依,于是采用賈诩之謀,聯兵将攻向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等人,占領長安,把持朝廷大權。幾年後,郭汜被部将伍習殺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