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玄東漢道教天師。字孝先,被尊稱爲葛天師。爲道教靈寶派祖師。《抱樸子·金丹篇》稱曾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金液丹經》等道經,于合皂山(今江西樟樹市境内)修道。後遨遊山川,周旋于括蒼、南嶽、羅浮諸山。後漢室傾覆,三國戰亂,于是删集《靈寶經诰》,精心研誦“上清“、“靈寶“諸部真經;曾囑其弟子鄭隐,在他死後将“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箓付閣皂宗壇及家門弟子,世世箓傳。
據,吳嘉禾二年,葛玄徑往閣皂東峰建庵,築壇立爐,修煉九轉金丹。《靈寶經箓》傳自葛玄,故後世靈寶道士奉他爲閣皂宗祖師。《三國志·吳書》記載:孫權好道術,葛玄嘗與之遊,得權器重,特于方山立洞玄觀。《輿地志》也有赤烏二年建立方山觀的記載。北宋封“沖應真人“;南宋封“沖應孚佑真君“。道教尊爲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在道教流派中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共爲四大天師。
從漢魏之際的葛玄,經鄭隐,至晉代葛洪,道教仙術經葛氏家族的展,漸趨成熟。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神仙信仰開始形成了一套系統的理論和仙術,有了比較明确的指導修道成仙的思想和具體方法,而不再隻是裝神弄鬼的騙人把戲。其二是某些天師教徒通過經典和仙術秘訣的傳承,開始結成組織,在道教中形成了不同于三張五鬥米道的神仙道教派别。葛玄、葛洪這一派,被後人稱爲葛氏道或葛家道,他們對後來道教的繼續展有很大的影響。東晉南朝時期道教中新出的靈寶一派,即托稱葛玄爲開派祖師。實際上葛家道的創始者是葛洪族孫葛巢甫,而其集大成者是南朝劉宋道士6修靜。這一派以《靈寶經》爲主要傳習經典,以元始天尊爲最高神,重視齋直功德,勸善度人,有較爲完備的宗教儀式。
至于左慈,其實在史書方面的記載完全和葛洪他們必能比,完全是屬于傳中的人物。
當然也不是沒有記載,左慈的記載完全是附帶在戲弄曹老闆那一段的内容。
左慈左元放,東漢末方士,在道教曆史上,東漢時期的丹鼎派道術是從他一脈相傳。
左慈精通五經,曉房中術,也懂得占星術,從星象中預測出漢朝的氣數将盡,國運衰落,天下将要大亂,就感歎地:“在這亂世中,官位高的更難保自身,錢财多的更容易死。所以世間的榮華富貴絕不能貪圖啊!“于是左慈開始學道,對“奇門遁甲“也很精通,能夠驅使鬼神,坐着變出美味佳肴。他在天柱山精修苦煉道術,在一個石洞中得到一部《九丹金液經》(三國演義中爲《遁甲天書》),學會了使自己變化萬端的方術,法術很多記也記不過來。
東漢末年的曹操聽後,把左慈召了去,關在一個石屋裏,派人監視,一年沒給他飯吃,過了一年才把他放出來,見他仍是原來的模樣。曹操認爲世上的人沒有不吃飯的道理,左慈竟然一年不吃飯,一定是妖邪的旁門左道,非要殺掉他。曹操一起殺左慈的念頭,左慈就知道了,就向曹操請求放他一條老命,讓他回家。曹操:“爲什麽如此急着走呢?”左慈:“你要殺我,所以我請求你放我走。”曹操:“哪裏哪裏,我怎麽會殺你呢。既然你有高潔的志向,我就不強留你了。”曹操爲左慈設酒宴餞行,左慈:“我就要遠行了,請求和您分杯喝酒。”曹操同意了。當時天氣很冷,酒正在火上浸着,左慈拔下頭上的道簪攪和酒,片刻間道簪都溶在了酒中就像磨墨時墨溶入水中一樣。一開始,曹操見左慈要求喝“分杯酒”,以爲是自己先喝半杯然後再給左慈喝自己剩的半杯,沒想到左慈先用道簪把自己的酒杯劃了一下,酒杯就分成了兩半,兩半中都有酒,相隔着好幾寸。左慈先喝了一半,把另一半杯子給了曹操。曹操不太高興,沒有馬上喝,左慈就向曹操要過來自己都喝了。喝完把杯子往房梁上一扔,杯子在房梁上懸空搖動,像一隻鳥将向地上俯沖前的姿勢,要落又不落,宴席上的客人都擡頭看那酒杯,好半天杯子才落下來,但左慈也不見了。一打聽,左慈已回了他自己的居處,這一來曹操更想殺掉左慈,想試試左慈能不能逃過一死。曹操下令逮捕左慈,左慈鑽進羊群中,追捕他的人分不清,就查羊的原數,果然多出了一隻,知道左慈變成了羊。追捕的人就傳達曹操的意思,曹操隻是想見見左慈,請左慈不要害怕。這時有一隻大羊走上前跪着:“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呢?”追捕的人們互相:“這個跪着的羊一定就是左慈了!”就想把這羊抓走。但這時所有的羊都跪下:“你們看看我是不是呢?”這樣一來追捕的人真弄不清哪隻羊是左慈了,隻好作罷。後來有知道左慈去處的人密告給曹操,曹操又派人去抓,一抓就抓到了。
其實并不是左慈不能隐遁脫逃,是故意要給曹操見識一下他的變化之術。于是左慈讓抓他的人綁上投入監獄。典獄官打算拷問左慈,卻現屋裏有個左慈,屋外也有個左慈,不知哪一個是真左慈。曹操知道後更加懷恨,就命令把左慈綁到刑場殺掉。左慈卻突然在刑場上消失了。于是命令緊閉城門大肆搜捕。有些搜捕者不認識左慈,官員就訴左慈一隻眼是瞎的,穿着青色葛布衣紮着葛布頭巾,見到這樣的人就抓。不一會兒,全城的人都變成了瞎一隻眼穿青葛布衣紮葛巾的人,誰也無法分辨哪個是左慈。曹操就下令擴大搜捕的範圍,隻要抓住就殺掉。後來有人見到了左慈,就殺了獻給曹操,曹操大喜,屍體運到一看,竟是一捆茅草,再到殺左慈的地方找屍體,已經不見了。
當然,大家都知道這玩意肯定是胡扯的,可是要知道那玩意可是正兒八經的寫在《後漢書》的方術列傳裏面。
“李冰,亂入到四川那邊吧!”系統繼續道。
蜀人崇奉李冰,尊爲川主,所以這麽安排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爲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凝聚過智慧的汗珠與卓絕的遠見灌溉了曆史,灌溉了民族,灌溉了古詩,灌溉了良田”。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爲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裏,“水旱從人,不知饑馑,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揮着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曆經兩千多年依然能夠揮重要作用。漢靈帝時設置“都水椽”和“都水長”負責維護堰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進入沖積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縣以東成都平原上的萬頃農田。原來岷江上遊流經地勢陡峻的萬山叢中,一到成都平原,水突然減慢,因而夾帶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積下來,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來時,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勢驟漲,往往泛濫成災;雨水不足時,又會造成幹旱.遠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國杜宇王以開明爲相,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爲人類服務爲前提,變害爲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合統一,是全世界迄今爲止僅存的一項偉大的“生态工程”。開創了中國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标志着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冰主持創建的都江堰,正确處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洩洪道、寶瓶口引水口等主體工程的關系,使其相互依賴,功能互補,巧妙配合,渾然一體,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統工程,聯合揮分流分沙、洩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學奧妙之處,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大系統,形成無壩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況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馑”,适應了當時社會經濟展的需要。解放後,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經濟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應了現代經濟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業工程針對岷江與成都平原的懸江特與矛盾,充分揮水體自調、避高就下、彎道環流特性,“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正确處理懸江岷江與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統一在一大工程體系中,變水害爲水利。
“慎到,亂入到田橫陣營。”
“額……”鮑鴻聞言,也是無力吐槽。
齊宣王時他曾長期在稷下講學,有不少學生,在當時享有盛名。在稷下時,與田骈、接子、環淵等有較多的交往。他們一起被齊王命爲大夫,受到尊敬,齊王還特意爲他們建起了高樓大廈,修築了四通八達的道路。
所以,齊國當年結下的因果得多強大啊,随随便便遇到兩次爆表就會有齊國陣營的人。
尤其是稷下學宮那個鬼地方,在裏面講學過的大神不要太多啊。雖然人家燕昭王千金買馬骨刷爆了齊國,那是因爲在稷下辯論的很多人都跑出去實踐的。但是即便是如此,如果實踐的地方是某些國,沒什麽傳承的話,十有**也會落在田齊陣營的幾個勢力麾下。
“最後許行,現在史書都沒過他曾經給哪個國家宣揚他的思想,不過他那個思想,估計也沒哪個國家能接受得了。”系統笑道,“不過考慮到商君他們那群人的耕戰有所關聯,就直接把他安排道鬼谷子他們一起吧!”
耕,即農耕;戰,即作戰。主要目的是實現兵農合一,既保障國家的經濟力量,又保障國家的軍事力量。商君書中有關于耕戰的大量描述。
春秋以前,隻有貴族才能從軍,因此戰争具有禮儀性質或者遊戲性質;戰國以後,戰事日漸慘烈,從貴族戰争演變成爲全面戰争。耕戰制度也就是随着奴隸制度的瓦解而出現的,主要是法家人士倡導。如李悝、吳起等,最著者則是商鞅,他在秦國建立的二十等爵制度就是對耕戰的保障。戰國之前,沒有純粹的農民,軍人皆是貴族;耕戰制度建立後,農民成爲國家的主體,貴族多由軍人出身。秦國即憑借強大的農民生産體系、全民皆兵以及戰争鼓勵制度,從而橫掃六國。
這和許行所的相類似,如果國君不與民并耕,而是像滕文公那樣,擁有儲藏糧食的倉廪和存放錢财的府庫,那就是損害民衆來供養自己,這樣的國君就不配得上賢。
這是許行對當時統治者的尖銳批評和控訴。許行君民并耕之的提出,是由于戰國時代戰争頻繁,嚴重影響農業生産,因此他強調國君必須重視農業并親自耕作,以救時弊。
當然,商君什麽不會刻意針對君主,而許行作爲學術理論就沒有哪方面的限制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