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就這些,特麽一大堆了好吧!”鮑鴻忍不住吐槽道,“咱們商量一下,多少要給我留幾個吧?”
“好啊,節度使你要幾個?”系統冷笑一聲,開口詢問道。
“别介,這麽牛叉的人物,你還是讓他們繼續去造反等招安吧!你給我的後勤開部多弄人才還差不多。”鮑鴻聞言,連忙推辭,開什麽玩笑,十節度這些質量倒也可以,不過鮑鴻的目光更多的是關注在科技人才方面。
“不急,這個慢慢來!”系統笑道,“好了,下面正事。”
“王煥植入身份爲太原王家弟子,王允族兄。”
太原王氏,系由爵位而來,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後”。追本溯源,都是黃帝後裔。
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荥陽鄭氏等七族并列爲五姓七族高門。
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門望族,世代擔任州郡的重要官職,在當地影響很大,威望頗高。前面提過的王氏祖孫三人就是太原王氏的人。
在漢末這會,最出名的自然就是王允了。
王允天資聰穎,獨具慧質,深受上輩們的喜愛和賞識。在他們的影響和熏陶下,王允自意氣非凡,立志長大後不僅要繼承和揚父輩的傳統,而且還要心憂國家,有益于東漢社會。爲了實現這一志向和目标,王允時時刻刻注意自身素質的修養。雖出生豪門世族,但他并不迷戀奢侈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而是充分利用家裏的優越環境,飽讀詩書和泛閱經傳。少年時期,王允就已經成爲滿腹經綸、學富五車的才子,遠近文人學士都對他刮目相看。習文章、閱經典之餘,王允還堅持習武強身。他崇慕衛青、霍去病的威猛和氣度,同時也佩服他們誓死衛國的精神。認真不懈的文修武練不到數年,王允便出落爲一名文韬武略無不精通的全才。
公元184年,即王允征爲侍禦史不久,全國各地便爆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爲了迅鎮壓起義,東漢政府特别選拜王允爲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擔任王允的從事,率領重兵讨伐黃巾軍。王允初次領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韬武略。預先,王允廣泛征求從事和普通官兵的意見,設計了周密的作戰方案;戰鬥過程中,王允親自披挂上陣,大顯身手,徹底擊潰豫州一帶的黃巾軍。
之後,王允和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共同受降數十萬黃巾起義軍。在受降過程中,細心的王允從農民軍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張讓的賓客所寫的書信,信中涉及一些與黃巾軍有關的内容。
張讓是當朝掌權的大宦官,權勢很大,極受皇帝寵愛。王允也不計較利害關系,他懷疑張讓與黃巾軍私通,便進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體細節全部揭出來,并且寫成奏折上奏皇帝。漢靈帝大驚,立即召張讓進宮,怒氣沖沖地指責張讓,并要他交待實際情況。張讓一向在朝中自以爲是,指手畫腳,也沒想到有誰敢在皇上面前揭露他,因此見到王允的奏章後吓得半死,急忙叩頭謝罪。可張讓是何等狡詐圓滑的人物,他在回答皇帝時,不僅不承認自己的罪行,反而王允忌妒陷害他,自己對陛下,對朝廷是如何如何忠心耿耿,沒有絲毫與黃巾軍私通和背叛朝廷之意。靈帝本就有意偏袒張讓,加上被張讓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自認爲他無罪,也便不再追究。
因爲在和中常侍張讓的鬥争中失敗,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進掌權之後重新出仕,曆任從事中郎和河南尹。在何進被宦官誅殺,董卓掌權時,他已經代替楊彪成爲了司徒兼尚書令。身爲地方官勤政愛民,由于朝廷**而被迫在此爲官,從而密謀刺殺董卓。董卓死後,王允與呂布共執朝政,但是董卓餘黨李傕、郭汜、樊稠等率軍攻破長安,呂布出逃,王允被處死。
王煥植入太原王家,不知道會對局面造成什麽影響。
“徐京,植入身份爲徐榮親弟,在董卓軍中效力。”
“我擦擦,這個叼,這不是吊着孫猛虎、曹老闆打的大神嗎?”鮑鴻見狀,也是哈哈笑道,“總覺得現在董肥肥實力不怎麽給力了,都沒道具,你這就開始加強人家了?”
“就你屁話多!”系統笑道,“話回來,當初也沒看看徐榮的屬性,不知道這個大世,徐榮會不會大放光輝!”
“王文德、梅展、張開植入身份爲颍川一帶義軍,正在收攏樊崇等人擊潰的漢軍、義軍等。”
“我去!哪來的被擊潰的漢軍?不來投靠我,跑去投靠什麽義軍?”鮑鴻聞言,忍不住吐槽道。
“有你什麽事?漢軍被虐的那麽慘,你以爲你來就是大神了?有那麽大的号召力?”系統不屑道。
“聞煥章,植入身份爲洛陽士子。這個就不用理會了,你要跑去洛陽,能打包一堆人才……”系統笑道。
“魏犨,晉國大夫,貌似沒啥晉國的勢力來着,就扔在司隸那邊吧!貌似是晉國原址吧?函谷關這邊嘛!”系統笑道。
“随便喽,這種帶記憶的都很難搞的!”系統聳聳肩,并不表意見。
“白乙丙,秦國将領,那就扔函谷關另一邊呗,我想想,不然就扔扶風好了,看看宗澤他們能不能把這家夥拿下吧!”系統嘿嘿笑道。
“這個随便你吧,這家夥也不是什麽牛人。”鮑鴻分到一個,貌似也不是什麽牛人,并不是很激動,“你這家夥是不是白起祖先?”
“曆史上沒記載,估計應該不是!”系統笑道,“白乙丙不姓“白”。《史記》很明确記載,白乙丙是蹇叔的兒子,“蹇叔”就是“姓蹇的大叔”。那麽,白乙丙也應該姓蹇了?是的,白乙丙姓蹇,名丙,字白乙。字和名加起來的叫法是春秋時期對有一定地位的人士的尊稱,所以“蹇丙”的尊稱就是“白乙丙”了。”
“好吧,你厲害,我啥都不知道了!”鮑鴻本來也沒指望白起就這麽到手,自然也不至于失望不失望。
“再來就是惡來,那什麽,殷商的故地在哪來着?”系統忽然開口道。
“當然是殷啊!”鮑鴻自然答不上來,随口應道。
“河南邺城!”系統懶得理會鮑鴻的逗比行爲,直接安排道。
“殷是邺城?我咋不知道?”鮑鴻疑惑道。
安陽,簡稱殷、邺,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處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彙處,西倚太行山,東連華北平原,北鄰邯鄲,南接鶴壁、新鄉。
安陽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中國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最早現地,周易的源地,是早期中國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先後有商朝以及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七朝在此建都,故安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
早期殷墟古城自然無迹可考,反倒是邺城初建于春秋時期,相傳爲齊桓公所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邺,把邺城當作魏國的陪都。此後,邺城一步步成爲侯都、王都、國都。
從東漢末年起,曆經兩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6個王朝在這裏建都,達126年。是後趙皇帝石虎讓名都邺城奢侈展到空前的高峰。公元58o年,邺城被毀,當時的相州、魏郡、邺縣和所有邺城居民南遷至今安陽老城。
“好吧,我記得那地方現在是張角老家吧,你這樣資敵有過了吧?給張角刷猛将兼職就是坑啊!”鮑鴻對于系統變相加強黃巾的行爲表示強烈譴責。
“别吵,正事!”系統笑罵道,“下面是儒術那些家夥!”
“朱子朱熹,植入身份爲朱儁之子。”
“朱儁這個身份在士林儒林的地位并不是很高吧?”鮑鴻笑道,“也沒聽有啥儒學的展什麽的,朱熹要借着這個東風宣揚他的思想恐怕也不容易。”
“6九淵,植入身份爲…………”
“等會,心學這兩個不如就給我吧?”鮑鴻笑道,“咱們在文化方面總要有一手拿得出去的東西以後才好在士林厮混不是?不然招募文人都不容易!”
之所以開口心學,畢竟在鮑鴻任職裏面,心學可謂是繼諸子百家學派之後最有名的思想了,相對理學鮑鴻的各種誤會,心學無疑比較适合鮑鴻這裏。
“好吧!看在你苦苦哀求的份上,我就幫你一把吧!”系統笑道,“6九淵、王守仁遊學途中,目睹百姓流離,同時爲宿主理念所感,前來投效。”
“好咯!那就這樣吧!”鮑鴻聞言,笑着應道。
“邵雍,植入身份爲洛陽士子,曾學于盧植門下。”
“…………公孫、劉備的同學啊,不錯嘛!”鮑鴻頭,對于這個家夥并不是非常在乎。
“顧炎武,植入身份爲顧雍族兄,少時受學于蔡邕。”
“我去,你直接把他們植入到大儒門下是幾個意思?”鮑鴻疑惑道,“難道這樣容易推廣他們的思想?漢代的風氣這麽開放嗎?不知道要尊師重道啊,你以爲誰都和荀子一樣,可以沒事撕撕儒家自己的思想,推廣法家的思想啊!”
“漢代的思想還沒這麽固化吧?”系統不屑道,“你以爲人家所謂尊師重道就是這麽傻逼的腐儒嗎?”
“好吧,你啥就是啥喽!”鮑鴻聞言,畢竟也不是非常清楚,隻能随着系統去扯呗。
“然後是楊雄,這家夥就回他的什麽西蜀子雲亭玩吧!”系統笑道。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鮑鴻聞言,也是笑笑。
“張衡,我就大慈大悲的送給你了,希望你不要浪費人才,否則我下次絕對不會幫你了!”系統笑道。
“然後是司馬相如,這個家夥也在四川玩吧!”系統繼續道。
“爲啥跑四川?”鮑鴻卻是疑惑道。
這個主要是因爲司馬相如的嶽父卓王孫,卓文君之父,祖籍爲戰國邯鄲人,著名西漢時期巨富。卓王孫是冶鐵世家,對冶煉技術有專長,他以廉價食物招募貧民開采鐵礦,冶鐵生鐵,冶鑄鐵工具,供應當地民衆和附近地區的少數民族生産生活之用,還遠銷雲南等地。由于他善于經營。終緻巨富,擁有家僮千人,富可敵國。
祖先原是邯鄲城有名的冶鐵商。秦滅六國,其祖父輩識時務主動遷至蜀郡臨邛,同時帶去了先進的冶鐵技術。到漢初,由于西漢王朝對一切經濟活動采取了自由放任政策。所謂“開關梁,馳山澤之禁”,正如《鹽鐵論》所的,殷實之家“一家聚衆或至千餘人,大抵盡收放流人民也,遠去多裏,棄墳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窮澤之中”。“放流人民”即在土地兼并之下失業的農民,許多就是靠招收這些無業遊民經營鹽鐵緻富。
對于系統這麽聯想安排,鮑鴻也是無言以對。
“接下來是李春,造橋專家這個沒啥用處,我就扔洛陽那邊吧,反正洛陽那地方肯定彙集了各類人才!”
“喻皓的作用也不是很大,造什麽鬼寶塔,也蹲到洛陽去吧!”系統繼續道。
“随便你吧!我記得這一批比較有用的應該是最後兩個寫書的科學家!”
“黃道婆、盧眉娘安排在四川,所謂蜀錦你懂得。”系統繼續道。
春秋戰國至甚至更早,就已經初步形成了“南方絲綢之路”,這條路上商人們把蜀錦和其他貨物銷往印度、緬甸,繼而又轉運中亞。從成都出至印度的一段被稱爲“蜀身毒道”,由于它始于絲織業達的成都平原,并以沿途的絲綢商貿著稱,因此也被曆史學家稱爲“南方絲綢之路”。
戰國後期,建成都城,并在成都東南隅圍城建織錦工場,設“錦官”督造,将其稱爲“錦官城”。當時,蜀地織錦生産已經成爲一項重要産業。這也是成都别稱“錦官城”的來曆。
秦漢時,成都已經成爲全國絲綢重要産地。據《史記》記載,蜀錦被譽爲絲織技藝的“雙壁”之一。絲織技術不斷展,對外貿易量大幅增加。西北“絲綢之路”形成後,蜀錦通過蜀道運送到西北“絲綢之路”的起長安,再由長安中轉至西域、西亞、歐洲諸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