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述稱帝,在南鄭修築宮殿。又造十層赤樓帛蘭船。多刻天下牧守的印章,備置公卿百官,又自恃四川地勢險要、物産豐饒、戶口繁盛,意頗昂揚自得。
公孫述素性苛細,迷信諱谶符命之,好察事而忽略大體,即位後,貿然廢止銅錢,而設官鑄鐵錢,緻使民問貨币不通;霸業未成,即立其兩子爲王,并分封諸子弟分布郡縣,一國政事唯任之于公孫氏,拒阻群臣進谏,由此大臣多心生怨望。妥妥的暴戶形象。
而且這家夥還和陳勝一樣,暴之後就忘了老朋友的家夥。
當初公孫述在蜀地稱帝,占據隴右的隗嚣,各政權之間搖擺不定,就派馬援去考察一下。
馬援最先去的就是公孫述那裏,他和公孫述是同鄉,倆人交情還挺深,也算是馬援的一私心吧。
馬援本以爲故人相見定會握手言歡,沒想到公孫述卻擺起皇帝架子。先陳列衛士,然後才請馬援進見。剛見過禮,又馬上讓馬援出宮住進驿館,接着命人給馬援制作都布單衣、交讓冠,然後才聚集百官設宴招待他等等一系列可謂人得志的行爲。
于是馬援毅然返回隴右,并對隗嚣道:“公孫述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您不如專意經營東方。”就這樣,公孫述失去了一個盟友,最終被劉秀掃滅。
當然,這是在做人的方面。也可以是私人問題。隻不過他自己處理的不夠好,沒想到因爲私人的問題導緻了大局的問題。
另一方面來,公孫述能夠雄踞一方,也有值得稱道的地方。
先第一,不管是公孫述不務正業,卻聽信鬼神之也要,公孫述通過這個方法,卻是讓劉秀頭疼了很久,這一就比其他反王出色多了。
那個時候百姓對于天命理論迷信非常,公孫述和劉秀就這個正統的問題動過‘輿論戰’。
王莽他受命的關鍵是符命銅匮圖書上“赤帝行玺某傳予黃帝金策書”,明言漢爲火德,色尚赤。漢初的經學家已經論證漢爲堯後,王莽就自诩爲舜之苗裔,以應堯舜禅讓故事。這是王莽篡漢的重要理據之一。
劉秀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之際火爲主。”群臣因複奏曰:“受命之符,人應爲大,萬裏合信,不議同情。周之白魚,曷足比焉?今上無天子,海内淆亂,符瑞之應,昭然著聞,宜答天神,以塞群望。”
公孫述也喜歡用符命鬼神瑞應之事,運用谶記,以爲孔子作《春秋》,爲赤制而斷十二公,明漢至平帝十二代,曆數盡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錄運法》曰:“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曰:“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稱“八厶子系,十二爲期。”《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也就是陰陽家五德之所,當以金爲替,這也就是白帝的由來。
劉秀寫信對公孫述:“圖谶言\'公孫\',即宣帝也。代漢者當塗高,君豈高之身邪?乃複以掌文爲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賊臣亂子,倉卒時,人皆欲爲君事耳,何足數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當早爲定計,可以無憂。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信的署名是“公孫皇帝”。
劉秀與公孫述辯論權力正統,居然都以谶緯作爲思想資源,确爲當時奇觀。
然而就是這個輿論戰,卻有着乎尋常的效果,甚至很多人也都買賬。
隗嚣稱王的時候,班彪就離開他了,還寫了一篇《王命論》: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一曰帝堯之苗裔,二曰體貌多奇異,三曰神武有征應,四曰寬明而仁恕,五曰知人善任使。
這就是劉秀進行輿論宣傳之後的效果,分分鍾不戰而屈人之兵。
可以曆史兩漢交替時期,王郎、公孫述、李憲、秦豐、張步、董憲、延岑、田戎、隗嚣、窦融、彭寵等等,他們都打着“反莽複漢”的旗幟,甚至在劉秀崛起之後歸附的也僅僅少數。但唯有公孫述堅持的時間最久,不能單純的是蜀地離得遠的關系。
此外,光武帝寫信給公孫述,陳述禍福,以表明君無戲言。公孫述看信省悟歎息,給親信太常常少、光祿勳張隆看。隆、少都勸公孫述投降。公孫述:“興與廢都是命運。哪裏有投降的天子呢!”左右的人就不敢再講話了。
《後漢書》最後評論公孫述的時候,立足并沒有定在什麽驕奢淫逸啊,不講義氣啊之類的事情上面,而是針對的上面堅決不肯投降的事情進行的論述。
以前魏侯欣喜于河山之固,吳起對他,國家鞏固在德不在險一樣的啊。等到公孫述謝臣屬,堅持興廢是命運而不肯投降,這樣的行爲與孫皓泥面縛降王濬、許男面縛銜璧見楚子,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正如公孫述所,古來投降的天子幾何?
許僖公面縛銜璧大夫衰絰士輿榇以降楚,楚成王赦免許國。
鄭襄公肉袒牽羊以降楚,楚莊王赦免鄭國。
賴君面縛銜璧士袒輿榇以降楚,楚靈王赦免賴國。
秦王子嬰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玺降轵以降楚,楚武安侯受降,楚上将軍絕秦祀。
更始帝劉玄肉袒詣長樂宮上玺绶,以降赤眉軍劉盆子。
攀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餘人肉袒降,上所得傳國玺绶更始七尺寶劍及玉壁各一,以降光武帝劉秀。
個人的性格決定了成就,同樣也決定了最終的抉擇。
似公孫述這般性格人物,好比楚之霸王、隋之炀帝等,哪怕是再來多少遍,他們在争霸的過程中或許會變得更成熟,懂得循序漸進,懂得采言納谏,甚至可能懂得争取民心,争取臣心,但是卻絕對不會變得失去進取之心,不管是出于何種身份,立身于眼下這樣的亂世之中,居然是奮勇而起,猛力拼搏,絕無妥協的可能。
除此之外,堅決與劉秀交鋒的反王還有很多。雖然劉秀在輿論上吊打他們,但是他們并沒有因此歸附,像是樊崇那樣擁立劉氏自己爲大臣的其實很少,大多數都是自立爲帝,最後需要劉秀一個個去征讨。
這些家夥,要他們現在老實了,看到這個局勢願意爲了百姓的安居樂業也選擇歸附于哪一個勢力,那簡直就是在開玩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