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把這些年輕人收入軍中後,于世忠向身邊幾個親兵揮揮手,親兵們齊聲叫道:“遵命,大人。”
nbsp;
說完幾個親兵就跑過去,把這些新丁剝成赤條條,收繳下來的衣服送回于世忠那裏,晚上親兵們會把衣服裏面的幹糧、還有藏着的銅錢都搜出來。不過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把這些新兵統統綁起來,不然夜裏這些人就會逃個精光。經驗豐富的親兵們先把這些新兵用繩子串成串,然後把繩子頭綁在一個親兵的馬尾巴上拉着這隊人。随着于世忠的将旗再次指向征程,這些新兵也都亦步亦趨地跟在後面。大約半個月以後他們才會被放開,那個時候因爲已經不認識回家的路,逃亡者會大大減少,而且繩子也要用來綁更新的新兵。
nbsp;
在太陽落山以前,于世忠走了大約九裏地。軍營搭起來以後,把新兵們和老兵們一樣赤身裸體地趕入營房中,他們的衣服由軍官們統一保管,以免他們趁夜潛逃;萬一他們這樣還是能逃走的話,至少他們沒能把衣服帶走。一個滿臉橫肉的親兵把出鞘的雪亮鋼刀橫握在胸前,惡狠狠地向今天才入伍的江北軍新兵們普及着軍規:“營内說話者,殺!營内哭号者,殺!營内口角者,殺!”
nbsp;
今天一路上于世忠征到數百新兵,親兵們從他們的衣服中搜出了好幾貫銅錢,這點小錢如同以往一樣都被于世忠賞給了親兵們。親兵們都知道,在自己的南直隸境内不能太放肆,畢竟是鄉裏鄉親的。因爲有這種鄉情存在,雖然沒有洗劫路過的村莊,他們心裏倒是沒留下太多的遺憾。
nbsp;
“大概再有半個月就能到亳州了。”于世忠算着日程,現在那裏還是由外來戶汴軍将領郁董駐守。據說這個家夥死活不肯和歸德府的闖軍進行私下交易,所以江北軍一開始都等着看這個家夥的笑話,甚至還曾爲他能活多久打賭。
nbsp;
不料幾個月下來,兇神孫可望似乎對龜縮在亳州的郁董也沒有什麽好辦法,頂多是隔三岔五去城下吓唬吓唬他,把亳州周圍的百姓都搬走。久而久之,江北軍對铮铮鐵骨的郁董也有了幾分敬佩。比如于世忠就對郁董刮目相看,私下裏幾次和親兵們或是相好的江北軍将領們說:真不愧是曾經大敗過鎮東侯大弟子許平的強将。
nbsp;
由于堅守孤城不退,郁董在南直隸算是聲名鵲起,當年他在河南大敗許平、李定國的事迹大家也都記起來了,就是京師中也有人津津樂道,覺得這說明許平并非不可戰勝。甚至有閣臣建議皇上提拔郁董爲提督江北軍務總兵官,他們的邏輯非常簡單:既然郁董能夠在許平還弱小時将其擊敗;能夠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讓孫可望铩羽而歸;能夠讓河南闖軍望亳州興歎,那麽假如給郁董足夠的兵權,不敢說能夠收複河南,至少可以反攻歸德。
nbsp;
這個提議固然誘人,但可惜郁董終歸是客将,讓一個河南人出任江北提督難免會讓江北軍心懷不滿。南京方面雖然越來越看重郁董,但同樣有類似的顧慮。
nbsp;
至于江北軍的将領們呢,對郁董敬佩歸敬佩,要讓他們和郁董一起去河南送死還是辦不到的。于世忠久聞郁董一天到晚嚷嚷着要殺回河南,他估計這次郁董肯定會迫不及待地出兵。現在于世忠已經不像以前那樣盼着郁董趕緊離開南直隸了。
nbsp;
“真是一群惡鬼。”想起闖軍那兇神惡煞的樣子,心有餘悸的于世忠忍不住打了一個哆嗦。江北軍上下都覺得,如果郁董殺回河南,多半是沒法活着回來的,不知道到時候南京會把誰打發去亳州堅守。于世忠忍不住又打了一個哆嗦,就算和孫可望有密約,他也不願意靠歸德那麽近:“大樹底下好乘涼,郁帥可不能有個三長兩短啊,”于世忠心裏暗暗打定了主意:“這次見了郁帥,我得勸勸他,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還是堅守亳州比較好穩妥啊。”
nbsp;
……
nbsp;
楊展的死訊傳入京師,朝廷固然知道楊展勞苦功高,不過閣臣認爲現在重要是往前看,人死不能複生,楊展已經死了,而川軍還要拉攏。崇祯天子發書認可楊展通匪有迹,要川軍繼續精誠合作,圍剿四川闖賊。其實這時候,四川的官兵已經被闖軍擊潰。
nbsp;
早在五月中旬,高一功和劉芳亮讓部将帶領四川闖軍主力掩護百姓慢慢行軍,他們二人各引一千精兵,分兵兩路急行軍直撲川南。川軍各路明軍将領正在川南混戰,風聞闖軍去而複返,立刻四散逃跑,隻有秦良玉等少數一、兩個總兵留下來試圖一戰,但轉眼便被闖軍擊潰,或逃向川西,或與其他川軍一起逃亡雲南。
nbsp;
楊展時期宛如亂世樂土的川南,現在猶如人間地獄,高一功一路所見盡是殘桓斷壁,楊展收攏起來從事生産的三百萬流民,在短短一個月内就被四川各路明軍屠殺得不足十萬人。高一功占領川南後,甚至找不到足夠的人力來掩埋遍布村鎮的屍體。
nbsp;
前面就是四川同雲南的交界地帶,發現這個村子沒有被燒成白地後,高一功和随身衛士抱着一絲希望開始尋找活人,盡管打開了每一間屋子,還是沒有找到任何活人。
nbsp;
“人都哪去了?”
nbsp;
高一功到目前爲止還沒在這裏發現死人坑,所以不肯放棄找到活人的指望。
nbsp;
“将軍,莊稼都讓野獸糟蹋了,最少有半個月沒人管了。”一個在村外探查的士兵回報高一功。另一個人則拿回一張大字橫幅,看來是明軍撤退前留下的,上面書寫着一行血紅色的大字:“高一功,你個龜兒子,休想在俺們四川檢到一顆耗子屎”。
nbsp;
“幹大,官兵又在堅壁清野!”說話的是高一功的義子高天宇。
nbsp;
高一功默默地看了那張紙條很久,搖頭道:“就見清野,沒見堅壁。”
nbsp;
說着高一功就把那張紙條揉成一團丢開,猶自不甘心地自言自語:“人都哪去了?”
nbsp;
“估計都沒了!”高天宇說道。
nbsp;
經過一番搜索,高天宇突然驚叫起來:“這個村沒井,沒井!”
nbsp;
村旁沒有溪流經過,如果沒有井,村民們平時喝水、用水怎麽辦呢?高一功聽了心頭一沉。大家最後都把目光集中到村頭一座可疑的土丘上,從那個土丘方向傳來一股難聞的異味。高一功一揮馬鞭:“挖。”
nbsp;
幾個闖軍衛士走上前去,三下五除二地把土丘挖開,高一功掩住鼻子湊過去往下面看了一眼,就退後兩步發令說:“埋上吧。”
nbsp;
闖軍士兵默默地把剛刨出來的水井又掩蓋上,随即在土丘旁立起一塊石碑。高一功按照陝西的風俗簡單地做了一個祭祀的儀式,然後就帶着部下匆匆離開這個村子:“希望劉兄弟那裏運氣會好一些吧。”
nbsp;
雲集川南的明軍已經逃散一空,劉芳亮沒有遭遇阻力,很快就趕來與高一功會師。他遇到的情況和高一功這裏并無差别,在闖軍到來之前,川南的社會生産已經徹底被摧毀,明軍撤退前,把還沒有成熟的糧食放火燒毀,殘存的一些因爲無人照料,多半毀于各種野獸。現在四川闖營有軍民數百萬之衆,如果在幾個月内找不到出路的話,大饑荒勢在難免。
nbsp;
“繼續南下吧,去雲南。”高一功無法可想。剛剛從川西傳來消息,各路川軍都放棄四川退向周圍諸省,全川再沒有任何地方能提供他們所需的糧食,也沒有适合過冬的地方和資源了。
五月下旬,高一功帶着一千兩百多闖軍率先進入雲南。
nbsp;
“幹大,”高天宇縱馬奔來,興奮地高聲叫道:“雲南父老夾道歡迎我軍,急着要見幹大啊。”
nbsp;
高一功吃驚之餘急忙趕去,隻見道兩旁密密麻麻都是老百姓,跪在前面的是白須的老頭,他們身後是不計其數的青年,有男有女。
nbsp;
“久聞将軍與官兵不共戴天,吾等盼将軍如久旱之盼甘霖啊。”爲首的老者看起來是個讀書人,話說得甚是斯文。
nbsp;
話音才落,老者身後的百姓就紛紛喊起來:“高将軍,您的兵是不是要打官兵啊?”
nbsp;
高一功跳下馬,跑上一處高台,團團一拱手,沖着周圍黑壓壓的人群高聲喊道:“諸位父老,我帶的可不是兵,我們是闖賊。”
nbsp;
四周的聲音頓時安靜下來,片刻後有個年輕人嚷嚷起來:“管他是兵是賊,隻要打官兵就好。”
nbsp;
這聲叫嚷之後,人群裏馬上是一片嗡嗡的議論。聽到高一功毫無羞愧地以賊人自稱後,有些人默默不語,而年輕人則七嘴八舌地說隻要肯去打官兵,尤其是那些剛流竄入滇的川軍,還管他是兵是賊幹什麽,難道大家還不知道他們的身份麽?
nbsp;
聽了下面的議論聲,高一功哈哈大笑着,又朗聲道:“雲南的諸位父老,闖王有令,剿兵安民。我們闖賊不問官兵有多少,不問官兵有多遠,唯官兵是讨!”
nbsp;
這幾句話頓時讓人群發出陣陣歡呼,高一功跳下高台走到那些老人面前把他們一一扶起來:“諸位父老,我們不是官兵,我們是闖賊,唯官兵是讨的闖賊,官兵逃到哪裏,我們就追到哪裏,一定給滇地一個太平世界。”
nbsp;
入滇後,高一功、劉芳亮高舉“剿兵安民”的闖軍大旗,雲南百姓聞風來迎,大批滇軍倒戈加入闖軍。不僅農民喜上眉梢,就連地方鄉紳也夾道歡迎,轉眼之間,雲南各府縣紛紛易幟,更無一支滇軍願與闖軍一戰。高一功一面分兵驅趕川軍,一面兵不血刃地直抵雲南首府昆明城下。黔國公府雖欲抵抗,但除了衛士以外沒有人願意抗拒義軍,就連公府衛隊也人心思變,黔國公隻好和昆明百官一起出降,雲南全省大半平定。
nbsp;
……
nbsp;
nbsp;
開封城外。
nbsp;
劉姑娘的小屋門前,嶽牧把斧子高高地舉過頭頂奮力地砍下去,把大塊的木材一剁兩半。自從劉姑娘住下以後,嶽牧總是忙裏偷閑跑來幫着打水、砍柴,忙個不停。今天嶽牧又累得滿頭大汗,劉家奶奶顫悠悠地端着一碗水走出來,招呼他道:“有勞嶽爺了,嶽爺喝點水吧。”
nbsp;
嶽牧喝水的時候,劉家奶奶在旁邊千恩萬謝。
nbsp;
“客氣,客氣,”嶽牧連忙解釋道:“這是上面的命令,我們闖營的大将軍要我們沒事多轉轉,幫大夥兒安定下來。老人家要謝的話,那該去謝我們的大将軍。”
nbsp;
劉姑娘拾草回來,見到嶽牧,也連忙躬身表示感謝。嶽牧夾在祖孫兩人之間,臉漲得通紅,大聲分辨着:“這是我們大将軍的意思……”
nbsp;
正說話間,不遠處嶽牧轄區内的另一戶人家高聲叫道:“嶽軍爺,能幫我們也打桶水麽?”
nbsp;
那戶人家是孤寡老人和一個小孩,嶽牧撓撓頭,有些不好意思地對劉家奶奶說道:“我先去給他們打水,一會兒再來給您老砍柴。”
nbsp;
“嶽爺去吧。”
nbsp;
劉家祖孫笑眯眯地目送嶽牧遠去,然後動手把火生起來。劉姑娘在竈台前忙着做飯,奶奶在一邊道:“這個孩子倒是本性不壞,人又勤懇、厚道。”
nbsp;
劉姑娘臉上微微一紅,但沒有說什麽。祖孫二人吃飯的時候,門外又響起嘹亮的叫門聲,嶽牧提來滿滿兩大口袋野菜。這些分給百姓的東西本該自己去領,但劉家的東西總是被嶽牧親自送上門來。
nbsp;
沒有和劉家老少多說話,滿頭大汗的嶽牧放下大包就急匆匆地返回營地。
nbsp;
把房門關好,劉家奶奶坐在床上拍拍身邊的空處,示意孫女坐到自己的旁邊來。劉家奶奶慈祥地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自古以來人人都要走這一步。孩子,成家是女人家一生最重要的事,女人家最怕的莫過于嫁錯郎。”
nbsp;
劉姑娘一言不發,安靜地坐着,聽着奶奶說的話。
nbsp;
“如果是太平年景,就算這個孩子來求親,我是怎麽都不會同意的,你是城裏長大的,從沒幹過農活,這個孩子恐怕也不會經營城裏的營生。可是現在不一樣了,眼前這場大難,就算全家平安也是一貧如洗,我們城裏的房子要是被亂兵燒了,一家人就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啊。”
nbsp;
劉家奶奶打聽過嶽牧的情況,身強力壯的小夥子,養活家小應該不在話下。唯一讓人不安的就是嶽牧做賊的身份:“闖賊在河南鬧得這麽厲害,官兵是制不住他們了。聽說闖營的大将軍還是鎮東侯的弟子,鎮東侯看在師生的情份上,也會給他一條生路吧……唉,一時我也想不清楚,你爹媽又不在跟前,沒個人商量……,孩子你自己要有主意,站得正、行得端,我就怕你一時糊塗……”
nbsp;
“是,奶奶,放心吧。”劉姑娘重重地一點頭,說道:“一失足就是終身之恨,孫女是不會犯這種錯的。”
nbsp;
第二天,嶽牧看見劉姑娘步履匆匆地向集市走去,忍不住問她去幹什麽。
nbsp;
“嶽爺,小女子聽說又要給開封城裏寄信了,我想給家裏寫封信報平安。”
nbsp;
“不錯,不錯,明天就要和城裏交換信件了。”嶽牧連連點頭。随着用百姓換食品的交易不斷繼續,通信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強烈。上個月有百姓私下托付闖營士兵,希望在交換時把家信送回城中。許平聽說此事,下令由闖營出錢作信資,托對面的明軍士兵轉交。城内由此得知城外存在一個難民區,自己的家人竟還平安地活着。來往的書信很快增多,現在每次交易前,城外的百姓都會給城内的親人寫信。許平追加命令,讓闖營的文書給難民們免費寫家書。
nbsp;
聽說劉姑娘要寫家書,嶽牧自告奮勇地由他代筆,也省得去市場那邊排隊。劉姑娘露出驚奇之色:“嶽爺還會寫字呐?”
nbsp;
“那當然啦!”嶽牧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很快找來信紙和炭筆。許平在闖軍中大力推廣新軍制式的炭筆,更仿造新軍模式組織培訓班,教士官認字,嶽牧正是受益人之一。
nbsp;
“……門口的大樹上,十天前飛來了一隻喜鵲,那麽多戶人、那麽多棵樹,那鵲兒偏偏挑了我們這棵做巢,奶奶說這是好兆頭,我們一家準能平安再見……”劉姑娘絮絮叨叨地講了好多關于那隻喜鵲的事。每天吃飯時,劉家奶奶都會喂那鳥兒一點兒米,現在它每天都會準時飛進劉家,理直氣壯地落到窗台上等着它的那一份。如果不喂它,那喜鵲還會生氣,不耐煩地沖着劉家祖孫大聲呱呱。
nbsp;
嶽牧聽得笑了起來,把信件折好收進袋子裏時,他問劉姑娘道:“這麽有意思的鵲兒,我一會兒能去看看嗎?”
nbsp;
“當然,不過你得帶點兒米,不然它可不理你。”(未完待續)